【篇一:关于花开的作文】
一瓢冷雨浇醒了一幕清秋,初睛的曦辰并不耀眼,直直穿过辊起的轻尘投束在地面上,瞬时又给房间蒙上淡淡的鹅黄,阳后台的绿植被这突来的暮雨润得水灵,鲜嫩地低垂首,仿佛能掐出水来。惟独那一旁的仙人掌,落寞地高昂脖颈,长吁短叹,只怪这天不尽人意,今年怕又开不花。
这么叹着,忽又听到楼下传来的苏调,若有似无,委婉娆动,似是深闺中怨妇低语霏霏,香味混着曲声轻拂耳畔,只留得“相思”“花草”二三词而已。
“怎地,在想什么事?”不知何时,爷爷已踱到我身后,他推推鼻梁上老旧的镀金眼镜,出神望着那盆仙人掌,似在仔细搜寻查留下的黄白点,无奈叹口气,“怎地这还没开花。”话语后只是缄默,寂得揉不进一丝杂粹。良久,爷爷发呆累了继而转过身来,轻呼一声,尴尬地抽动面颊的肌肉:“只作日那”摩丹亭”呦的,今年又听不了了。”
我暗自好笑,经爷爷浑厚乡调的加工,牡丹亭却成了那”摩丹亭”,这特定的称谓一叫便是三年,他常与楼下邻里谈起这戏里的故事反倒也流传开了。
那日,闲然无事便听评弹,吴侬软语,一曲九回,只觉在天上人间走一遭,最是那“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凄凄掺掺,听得断肠。殊知,刚与爷爷讲这事,便如着魔般一发不可收拾,讲了两三遍,他总似听不完听不够。到最后,便要我教他用收音机。爷爷自小就愚笨,此等苦差事,我定不同意,拗不过他,只能指那一隅中的仙人掌,说如若它花开便教他。
真乃愚人也!爷爷竟毫不犹豫直口答应下来,日日扒在阳台上,摇着竹箩小扇也成了捧着温热的保暖袋,不知来往几次,依旧不见仙人掌花开,有些气馁。
又忆起令日,爷爷总能在我敲门前一刻打开门,天真地认为他有顺风耳的本领,常得意地向伙伴们炫耀,殊不知,每日的爷爷都扒在阳台上伴着那仙人掌等我回家。
我忽然很想将那牡丹亭再讲一遍,耳畔依旧小调,身旁却没了爷爷,那傲然挺立的仙人掌依然没有开花,反是那角落中的黄白相间的菊花拥簇着照片中黑白的人儿开得绚烂,静然绽放。
【篇二:棉花的启示】
每年这个季节,是我们家乡棉花成熟的季节,棉花开得如火如荼,摘棉花自然成了一件很平常的事。虽然我已上高中,但我仍喜欢陪着母亲妹妹一起来到地头摘棉花。
午后3至4点钟,我们便背着竹箩,拿着袋子出发了。田间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秧苗绿油油的,棉花沉甸甸的,茂盛的棉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绽开了,将枝条压弯了腰。再看池塘里水波粼粼,池塘那边芝麻已熟了。附近也有农民开始摘棉花了,一边赏着风景,一边走着,便来到棉花地。
首先,我和母亲妹妹摘了块长势不好的棉花地,由于今年的干旱,再加上棉种栽晚了一段时间,长得就更不怎样了。不一会儿便摘完这块地,接着便开始奔向另一块地。
在路途中,我们发现在小山丘的山腰处有两株长得非常好的棉花,茂盛的花蕾已将棉花彻底压弯了,甚至有些地方压到地上,已有不少花蕾上开出了纯白的花絮,让人赞叹不已,再看刚才那块地的棉花,七零八落,简直无法比较。
我心生好奇,妹妹见我疑惑,便告诉我那是培育棉花苗的地方。当初移植的时候,以为其已破损,无法长成很好的棉花了,便舍弃在一旁,没想现在长得如此好,真让人欢心。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呀!
再回头想想,刚才那地里的棉花,它们有良好的基础,充足的营养,并受到很好的管理,这里的两株棉花与它们相比少了必要的营养、应有的管理和一般的基础,但得到的结果却浑然不同,与我们的预想背道而驰,也许这两株棉花受到其它因素影响而长得好,但我认为那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在于这两株棉花的顽强生命力,与现实搏斗的精神。
由此,回到现实生活中,现实中有很多与“山腰棉花”同样处境的人或物,他们比一般的同类少了很多,或相差很远,甚至遭到冷落、淘汰的地步,但我们不能放弃他们。我想只要我们给他们信心,加上他们自身的顽强拼搏斗争,坚忍不拔的毅力,他们一定会否极泰来,得到让我们满意而又意想不到的结果。
亲爱的读者,你认为呢?做一株“山腰处的棉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