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相关作文

【篇一:西风凋碧树,且望天涯路】

陶潜一生不喜人间烟火味,只愿带月荷锄归,所以于天地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放翁旬载不人异族占山河,报国之心,矢志不移,奈何仅须臾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樊锦诗,伫于大漠,遇见飞天晓看神鹿,茫茫戈壁间唯汝读坚决……

不是人间荒芜,我们才停住脚步,而是心灵无物,我们才不明前路。人只有抬头仰望星空的欲望,才不会有来自灵魂深处的空洞。

且望天涯路,不觉世事苦与艰,“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敏半生隐姓埋名,扎根于大漠深处,投身于报国之中。来时青丝,归时白首,“山中无岁月,恍然半生过”,你用个体点亮集体之光,一心为了祖国安定与强大,不觉岁月多坎坷。一个人的精神信念是不落的恒阳,曙光所照之处,似久旱逢甘霖,如柳暗又花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而精神追求是你在困境中永不枯竭的动力。

精神燃不息,一念恒久远。不悔渐宽衣,以中足有欢与乐。樊锦诗,一位于大漠深处守望敦煌的学者。因为执着,所以坚决。“不能让这么好的壁画就这样随风沙掩盖于历史中,既然无人留守,就由我来开先河”。敦煌壁画象征着中国千年的艺术成就与智慧结晶。樊院长,将敦煌的命脉与自己紧密相连,从此大漠中不仅有孤烟直起,漫天风沙,更有一个她—樊锦诗,因为精神有了寄托,追求得以安放,从此看山不是山,是山色空蒙;看水不是水,是水光潋滟。从此大漠不再是大漠,而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

信念摧不折,巍然自处立。回首阑珊处,吾将上下而求索,一直在前行,一直在路上。“不为浮云能蔽日,心有长安怎生愁”,因为有精神的引领,不会行将就木,不会垂垂老矣。大国工匠耿家盛“我的一生都在传承父辈的技术思想和对人生的要求”。没有人是无根水,也无空穴之来风,所谓精神与信念所遗留的必经岁月积淀,非一蹴而就,一念桃花起,一朝藤蔓生,而是熬江成糖,破茧为蝶。

仰之且弥高,钻之亦弥深。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望君勿登西阁楼,且望天涯路。淬火为剑,信念为锋,斩前路之迷蒙,悟自身之得终。

【篇二:我心中的探险英雄】

她在敦煌待了58年。

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可她扛住了,择一事终一生,她的根就58年前定在了敦煌,她是探险者樊锦诗。

现年82岁高龄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探险之路看似一帆风顺,背后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苦楚,而正是这些艰辛让我读到了她背后宝贵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崇高精神。

樊锦诗自小体弱多病,还曾患过小儿麻痹症。但成绩优异,在18岁时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大爱国爱民,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气感染着她,受这种影响,她决定听从国家与学校的命令就业,可就业通知发放下来时着实让她吓了一跳——要让水土不服的自己去敦煌?樊父听说了这个消息后特地写信请求北大领导调职,并让樊锦诗负责把这封信转交给领导。24岁的樊锦诗紧攥信封,内心百般挣扎:这条险路,去,还是不去?交,还是不交?

“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智慧的积累,是我们民族的根,应该很好的吸收与传承。”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国造福,为民做事,永远牢记自己是华夏子女,守护九州大地更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就这样,满腔的爱国热血和奉献精神装点她的行囊,把半辈子交给了敦煌,驻扎于他乡。

这个年轻女孩,有自己的爱人,他叫彭金章。一次,彭金章与儿子动员潜心于莫高窟研究事业的樊锦诗来武汉与他们一起生活,樊锦诗不肯——自己的去留是与敦煌的命运紧紧相扣的。双方僵持的结果是彭金章放下了他在武汉的功成名就,前往敦煌,夫妻俩与儿子一同守护国家宝藏。舍小家为大家,为了戈壁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了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他们矢志不渝的薪火相传为中华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莫高精神是他们共同认定的信仰,也是青少年应扎根于心底的观念。

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