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奶奶家的年】
奶奶家在朝阳市建平县的一个小村庄,平时这里十分安静,过年就不同了,从腊月二十三这天开始,人们就在广场上临时搭起了舞台,大家敲锣打鼓,扭秧歌、唱歌、跳舞,好像积攒了一年的欢乐,专门在这个时候释放。
奶奶家的对联最吸引我,不仅是我叔叔亲自拟的,也是他亲手写的。阳光铺撒下来,照在奶奶家的大门上,门上大红的条幅,光彩夺目,上联写着“一天更比一天好”,下联写着“一年更比一年强”。虽然简单,但与众不同。城里的对联,很多都是买来的,千篇一律;叔叔写的对联,字虽然不十分漂亮,我却看到一种心意,渗透在纸墨中,有一种朴实的美。
奶奶家还挂挂钱,屋沿边、柜子上、马车上、鸡窝前、水井上都有挂钱。薄薄的挂钱里有着无尽的希望。
除夕的夜晚,这个平静的山村点起万家灯火,鞭炮声不绝于耳,烟花像一条条火龙冲上天空,和星星不分上下,直到烟花绽开笑脸,又渐渐消散,你才看清,星星还是星星。东边的鞭声熄了,西边的鞭声又响了;东边的天空暗了,西边的天空又亮了,眼中看的,耳中听的,都是热闹。我也爱放鞭,我在院子里,用一根长香点燃了一包一万响的长鞭,噼里啪啦,烟雾缭绕,响彻云霄。
奶奶把早就和好的面和精心调制的馅端进屋来,和家人一起包起了饺子。我看到爷爷奶奶布满青筋的双手,不免得有点心疼,但他们似乎丝毫不觉得自己的苍老,脸上是满满的幸福和满足。真希望岁月对他们能温柔些。
看到饺子热气腾腾地被端上来,我的心和饺子一样温暖了起来,奶奶用热气腾腾的饺子,先祭土地爷,再祭祖先,最后大家吃。我们互相往对方碗里夹饺子,互相希望对方平安、快乐。
一年可以吃很多次饺子,但这次不同,这次包进了欢声,包进了笑语,包进了人们对新年的追求和期望。
奶奶家的年是美丽的,它不仅美在外表,更美在意味。
【篇二:“不称职”的妈妈】
人家的妈妈对孩子是无微不至的关心,看我的妈妈:
“妈妈,我渴了。”
“水在水壶里,自己倒去。”妈妈语气温柔地说。
放学回家的路上。
“妈妈,我饿了。买点好吃的?”
“饿了呀,回家吃饭!”妈妈笑嘻嘻地说。
我赌气地说:“不饿了!”这时缓缓的一句话传来“不饿还要零食吃。”
我感冒了,妈妈说:“这是提高自身免疫的机会,多喝点水,排排毒,别吃药,再抗会儿。”
再看看我看的书。我上幼稚园的时候,妈妈就给我读科学启蒙文库里的书。有天体的,有金属的,有自然现象的,有未解之迷的……每晚讲到我不知何时睡着了,最后还一脸坏笑地说:“不好意思,毁了你的美梦,你再也梦不到嫦娥了,老天爷和土地爷也没地方住了。”唉,知道太多也不好。买下《培养孩子60个好习惯》,是妈妈自己应该看的书,结果我看的比妈妈还多。怂恿我用powerpoint来玩,用可牛影像和美图秀秀等软件来处理自己的摄影作品。设圈套让我央求买下《轻松玩转excel》。带我进“我要自学网”自己学教程。碰到不会问题,妈妈妈妈就说:“我不是百度!”一句话就解决了。
家里经常是实验战场。会跳舞的蜡烛,烧不坏的手帕,小小泡沫灭火器,电动泡沫小船……制作器材时,家里经常一片狼藉。在妈妈的鼓动下,为了取器材,我经常拆东墙补西墙。有时实验成功,有时不成功,拆坏的东西倒不少。
这就是我妈妈,生活上对我不太关心,让读的书就像拔苗助长。像一位不称职的保姆,可是,却引导我学会自立,学会学习,乐于动手,对生活充满热情。
在您的教导下,我会像公益广告“有家就爱”中所传达的那样,Family中的顶梁柱“F”(爸爸father)越来越瘦弱;“M”(妈妈mother)也越来越老;“I”就是您精心引导下成长起来的大树。
我爱您,妈妈!
【篇三:泪水】
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一个个陆续将试卷交给了老师,当我把试卷交出时,心里像是放下了一块大石般轻松。
这次考试前我功课准备充足,试卷做完后我又检查了几遍,这次我一定会考好的!也不知道试卷发下来后我会得到什么奖励呢?
很快考试结果出来了,我翻开卷子,那一个个鲜红的叉如同一把把利刃狠狠地扎进了我的心窝,那鲜红的分数如同恶魔一般纠缠着我,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这个分数对于成绩一直不错的我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这就像是一盆冷水泼在我身上,又宛如晴天霹雳。看着这张试卷,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它是我的耻辱,更是我的累赘,我低着头闷声不响。课堂上老师的讲评,同学们的回答,我一个字也听不进去。
看到别人课下开心地嬉戏玩耍,同桌热情的召唤,我也没有兴趣。只感到非常沮丧,哎!怎么办?为什么会考得这么差?考试前我从头到尾的复习了呀!考试的时候我也认认真真地答题,仔仔细细地的检查了,可为什么会考得这么差?我回到家又该怎么解释呢?
放学了,我耷拉着脑袋往前走,此时路边花儿的笑容不再灿烂,鸟儿的歌声不再动听,就连那枝繁叶茂的树爷爷也伸长了粗壮的手臂,似乎在嘲笑我,我的泪水不由自主一滴一滴落下来,可路上的行人行色匆匆,根本没人注意到我。
好不容易到了家门口,我却在门前徘徊着,到底进还是不进?如果进,要怎么解释?不进,又能去哪里?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看见小区不远处一个六七岁的男孩,在向他的妈妈认错,这个小男孩浑身是灰,像个土地爷,这么顽皮的小孩都能认错,我为什么不行呢!
我把手伸进口袋掏出钥匙,蹑手蹑脚的打开门。一进去,奶奶就问我考试成绩怎么样,我拿出沉甸甸的卷子递给奶奶,她看了一眼,勃然大怒:“怎么回事?这次为什么考得这么差,为什么别人都能考得好,你就不行呢!?从今天开始,你不许看电视,不许玩手机!”我低着头,泪水如断线的珠子落下来。“你现在回房间好好反省反省┅┅”
我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房间,坐在书桌前,望着窗外,只见黑暗渐渐的笼罩着大地,昔日灿烂的太阳,失去了温暖,失去了信心,沮丧的坠下树梢,唯独留下来的只有那含着眼泪的余晖┅┅
【篇四:北京的年画】
年画是春节的标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冀,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总是以喜庆的色彩掀开新年大幕。
记忆中最受欢迎的是传统的木版年画,价格低廉,色泽艳丽,画面多以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为主。腊八刚过,总要跟着爷爷奶奶从年集上请回土地爷、灶王爷、龙王爷、仓神爷等掌管全家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家宅六神,家家如此。秦琼、敬德永远手执利器在忠心耿耿地做着门神,从不跳槽,也不会担心被炒鱿鱼,敬业如初。土地爷、灶王爷、龙王爷、仓神爷永远那么安详地坐在自己的官位上,各司其职,不争吵,不串岗,不会嫌贫爱富,更不会向玉皇大帝跑官要官,接受着来自民间的膜拜,安抚着每一颗向往富足、平安和幸福的心。
年画曾经是家的新装。腊月将近,父母便带着我们姐妹开始扫舍,用白纸裱糊墙面,然后贴上年画,房子即刻亮堂起来,温馨起来。小时候吸引我的年画有两种:风景画和各种剧照。风景画多是北京的故宫、长城、圆明园,上海的外滩夜景,桂林山水,苏州园林等风景名胜。
入夜,画中美景时常入梦来,置身这些美景中,生活变得甜蜜美好,总会勾起农家孩子对城市的向往,吸引农家孩子走出去。剧照多是历史剧,《赵氏孤儿》《白蛇传》《柳毅传书》等历史故事多是我从年画中获取的,开始是父母对着画面给尚不识字的我讲故事,留给我无穷的想象空间,识字以后自己讲给小朋友。
每到临近新年,便开始期盼着外地工作的父亲带回新的年画,带回新的风景、新的历史人物,然后让我用一年的时光去细读画面故事,让我在缺少小人书的年代有一个充实丰富的童年。
再后来,流行各种电影剧照,每年都有群众喜欢的电影和电影明星被制作成年画,当年的电影百花奖、金鸡奖得主,通过年画走入寻常百姓家,他们的发型、服饰会成为当年的主流。引领时尚的明星们被贴在炕头和墙面,目睹老百姓辞旧迎新的喜悦之情。一次下乡到山区,推开一户漆黑的屋门走进昏暗的房间,只有窗户透过的一丝亮光照在墙壁上刘晓庆年轻俊俏的脸庞,那是电影《小花》的剧照,刘晓庆灿烂的笑容给破旧的房间带来一片喜气的光亮。
那时候,家里有了红白喜事都要放电影,老百姓在家门口随时可以看到电影,电影《小花》就是我在露天看到演出场次最多的电影。到了第二户人家,墙壁上的年画是邓丽君的演出剧照,耀眼的彩灯,华丽的服饰,整个场景对这个农家破败的小屋是如此遥不可及,邓丽君的脸庞被油烟熏成了褐色,但她的笑脸依然是那么迷人,成为这户人家唯一的时尚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