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相关作文

【篇一:在唐诗的海洋中畅游】

唐诗,是意象飞腾的星空;唐诗,是情感节律的海洋;唐诗,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留存在唐诗中的山水田园画卷,激励着我们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壮丽河山,更加理解传统文化无限广阔的深厚底蕴。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不禁被全诗绚丽的色彩、恢弘的气势、形象的比喻所感染,眼前似乎出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姿美态。怪不得苏东坡盛赞此诗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诗。”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们仿佛看到秋高气爽、秋山明净、秋夜如花的美景。秋天,在这里是绚丽烂漫、多姿多彩的,是呈现出勃勃生机的……

留存在唐诗中的朋友间赠答的诗篇,鼓舞着我们在生活的风浪中克服困难,乐观地前进。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离别而豪情满怀,充满乐观进取的壮志,成为后人表述伟大友谊的佳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如画的诗句,把一江春水化作了惜别的深情。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最传情的动作、最深情的关爱,成为送别的经典曲调。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鲜明的意象,丰厚的含蕴,启迪后人深深思索……

留存在唐诗中的名胜题咏诗篇,让我们在咸阳旧城、潼关古道,引发无限的历史遐想;在洞庭波澜中、汉江落日下,关联着多少名士风流。“曲径通幽处”“山雨欲来风满楼”,早已超出原声旨趣进入全民语言;“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的形象、色彩、音响交融,在静寂的深夜中画出了一幅活动着的世界,至今仍启迪着后人的多重艺术体验……

留存在唐诗中的婚恋诗,让我们回味着相思的甜蜜与痛苦,感受着爱情的缠绵于温馨,体验着婚姻的幸福或不幸,使我们对感情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读“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那身受阻隔的痛苦和彼此默契的喜悦,以及越受阻越觉默契之可贵,越有默契越感阻隔之痛苦的炽热之情,真是深刻至极。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把纯真情爱的真挚与缠绵、生命追求的坚韧与顽强,展示得何等厚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我们诵读这些不朽的诗篇时,它们会以无限的情意韵味摇荡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感到处处都有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人生。

品味千古好诗,抒发万种风情,让我们一起畅游在唐诗的海洋中吧!

【篇二: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这世上有千万种甚至亿种的花,却没有一朵不是长在树上的。花儿为什么那样美丽?因为它长在树上。

树看似是坚硬、顶天立地的、遮天蔽日的,与我们所想到的与花相关的形容词,如娇弱、甜美、芬芳是对立的,是相互隔离的,但如《佛经》中“万物各异,其如一体”所言,花与树二者为相互依存的双生关系,花美丽,究其本质是它与生俱来的特性所带给人的主观感受,但若长久的维持,即离不开树的滋养了。

有句俗语并无出处,但流传极广,“时代造就英雄”。时代与英雄就如树与花的关系——钱默吟在《四世同堂》开头还只是一个自视清高大门紧闭的小老头儿,因为一个日军侵华霎时成了坚贞不屈意志坚定的抗日英雄了。我们不能否定他个人的赤诚的爱国之心,但无时代,他终究还是那个爱养花的诗人。

有如鲁迅所言,“中华民族的脊梁”——一个民族,纵使其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可上探至五千年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种出粟、麦的国家,下究到一部深刻描写西北人民真实生活的《红高粱》靠中华风俗文化得了诺奖。在面对外国暴行,国人却萎靡徘徊的困境时,依旧只能束手就擒。若把中国喻为一座宝塔,在宝塔遭受虫蚁啃噬、炮弹攻击时,是一个个脊梁又扶住了这座摇摇欲坠的塔,用自己的血肉挡住了炮弹。“脊梁”和“塔”,早已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因为塔摇,方显脊坚;因为脊坚,方止塔摇。

国家危难时有文天祥惊天地泣鬼神写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国泰民安盛世时有白居易描写农家田园生活的闲适也用浮萍这一意象,“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二人在时代、经历上皆无相似相通之处,却在几十、几百年后的今天因都化用“浮萍”这一意象在诗书上有了交集——因这几千年文化的纽带令一个个孤立的个体有了根,不再漂泊无依。文化像一棵有长长枝干的树,一个个系住那些散落在历史中的孩子,让他们成为书上一朵芬芳的花留香后人,成为诗词界的明星指引后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树与花本即是如轮回一般“天道自然”的纽带相生关系,我们不朵刻意寻找某一朵花与某一棵树间的种种联系,只要拥抱这棵树与每一片叶子,感谢它们的给予与衬托,并不忘适时的回报。

【篇三:意向背后,离别情深】

“上课!”随着威严的声音响起,同学们一齐肃立,陶老师的公开课堂便拉开了序幕。

“意象背后,离别情深”。这……陶老师在搞什么?一个个小问号顿时涌上心头,可又不知如何是好。“我们来玩儿个游戏罢!”老师轻启右手,屏幕上便出现了一排错乱的字词。“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绝胜烟柳满皇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平时辛勤积累,脚踏实地学习的我们,在课堂上大显身手,个个妙语连珠,把本来错开的字连成了名贯古今的诗词。“同学们真棒!那大家知道这些古诗词都有什么共同点呢?”

这可难不倒我们聪明的小脑袋,一连串的问题使我们对这别出心裁的课堂愈发感兴趣起来:“柳树。”“离别。”“深情!”……老师笑着摇了摇头。“这……一意象背后,离别情深,难道……”这时,一个奇怪的念头冒了出来,使我自信地举起手来。“你说。”老师面带微笑,期待着我的答案“都是以柳为意象,表达离别深情!”

“对了!”老师脸上绽开了笑靥。接着,便带着我们走进了历代诗人的依依惜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啊!离别情深,不禁百感交集;“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在诗人笔下,就连春风,都有了惜别的情感;“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揽天飞。”折柳送别,让我都不禁潸然泪下;“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在这依依惜别的境界里,我的思绪不觉地飘飘欲仙,飞向远方……

窗外,阳光大片大片地挥洒下来,造成了一地金黄。已至中天,我们不得不结束这一堂别出心裁的公开课了。是啊!意象背后,离别情深!

【篇四:观百家讲坛有感】

前段时间,我看了《百家讲坛》中的爱上语文,感悟很深。

爱上语文总共有12集,讲的都是如何学习中国的古典诗词。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讲了王安石觉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过江南岸”中的“过”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后改成了“满”,“去”,“近”……等,还是不满意,总觉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诗当中的“绿”字,眼前一亮,最终定下了。我想:作为北宋有名的诗人,王安石写诗都要修改那么多次,那我们写作文修改的次数岂不是更多?我决定以后写作文一定要多修改,争取更加完美,使作文无可挑剔!

第6集讲的是“言与意之间的转换”,让我懂得了怎样去解读诗。解读一首诗,要联系诗人的生平去联想他写这首诗时的画面,从而去理解其中的韵味,意思。而言与意这个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饱经风霜”这个成语,老师们有两种教法。第一种是让同学们先预习这篇文章,再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第二种是由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把所见描绘出来。两种方法都可以学会饱经风霜这个成语,但显然,第二种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对成语的印象和理解。这,就是言与意中意象结合的方法。

爱上语文对同学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我建议大家去看看!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