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心随着邮票飘荡】
每当翻开那一本本散发着邮箱的邮集册,看到那一张绚丽夺目邮票,品味着圆的,长条的,波纹状的邮标,抚摸着齿状的边纹,我的心不知不觉地漫游在广袤的宇宙中,因为这方寸之间汇集着大千世界最美的音符,最神奇的文字,最灿烂的图画与最真挚的情谊。看到那一张张的邮票,我仿佛跟着他们经历了一次次的远行,这远行,有的是它们经历过的,有的是它们所包藏的内涵所体现的,正因为如此,我从小便爱上了集邮。
记得小时候,我第一次看到邮票,就对它们发生了兴趣,单纯只是为了好玩,那上面的画让我一个小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我家的长辈都有集邮的历史与爱好,这也为我以后收集邮票提供了便利条件。有一次我在我爸爸那里发现了几张“古董邮票”,估计是七八十年代的了,我欣喜若狂,但幼稚的我,竟然用透明胶带将其贴在一个小本子上,本来是收藏的佳品,被我糟践成了“一排胶带下的囚犯”,从那以后,我有了第一个邮集,也学会了如何用镊子将我心爱的珍物一个个小心翼翼夹出来,再一个个小心翼翼地放回去。
但是,我把邮票从它的母体——信封上脱离下来的方法更是原始、野蛮,用手撕!于是那些幸运的胶粘得不牢固,或是用劣质胶水贴上去的邮票免于其难,但背上留了下永久的创伤,而另外一些邮票,无一例外的身首异处,多少美丽的产物又损毁在我的手中啊!我现在我现在回想起,心都是痛的!于是,从那以后,我掌握了将邮票连同信封的那一小块泡进水里,然后等待它自由脱离再晾干的技巧,但从此我的书里都留下了沾湿的印迹。
每当翻开那邮册,我的心都随之“飞扬”。我好像穿越到了汉朝,随着昭君出塞,又似乎跟着杨利伟,乘着“神五”上了天;我为邮票中濒危的野骆驼担心;也会沙漠变绿洲而感到由衷的喜悦;从伟人身上我体会到了他们无比的高风亮节,游览名山大川,更使我心旷神怡。我尤为兴奋的是那一版外国邮票,更使我的心飘扬过海,去体验那异国风情……
邮票给了我太多,我的心也随之飘扬。
但近几年,我已不能从家长的信上采集邮票了,电子邮件进入千家万户,信函也已电子化,邮筒每天张大嘴巴也收获不了多少“吃食”而邮票似乎成为了专一的收藏品,它的历史使命正一点点被终结。而我若想集邮,只有去邮局购买了。前几天上了163邮箱,发现我获得了一张网络邮票,天呐!难道邮票也要虚拟化!
我爱我的邮票,我把我的心寄托于它。我也希望在信息时代,能为它留出一块空的位置,让爱邮票的人乘上这方寸小舟,去心灵的海洋遨游!
【篇二:随着阳光去旅行】
清晨,第一缕阳光划过天际,从光尊寺的飞檐上滑落。紧接着,寺里的钟声伴随着雄鸡的长鸣唤醒了这个沉睡的小镇。阳光,开始撒向了小镇的每一个角落。
清晨的阳光,照在了碧波荡漾的北庙水库上澄澈如镜的水面在朝阳的照耀下,折射出赤、橙、黄、绿、蓝、靛、紫各种光芒,映射在大堤和湖心孤立的山丘上,将沉默的湖水赋予了无穷的动感。
阳光,继续移动,我们驱车行驶在第二束光所照耀的地方。两旁的行道树郁郁葱葱,直插云霄,伴随着东河的咆哮,我眼前出现了衣服美丽的画面。它,雕梁画栋;它,高大巍峨。如果我可以说出一切形容建筑物的美好词语和语句。我一定都用来形容他在我心中的映像。他就是——北津桥。桥顶的琉璃瓦在经过漫长岁月的冲刷后,依然可以散发出一股强烈的中式建筑的气息。牌匾上的油漆大多已经颓圮,但它却见证了小镇的渊源历史。微风轻轻拂过,檐角的风铃奏出清脆而动听的声音。我站在桥上,望着湍急的东河。河畔的垂柳在微风中摆动。柳絮和着那一缕微风,慢慢地,慢慢地,卷入了翻滚的河水。
伴随着清脆的风铃声,我,似乎回到了曾经。我看见了,我看见了窑洞前劳工们手捧瓦罐时那走心的笑容;我看见了青龙街上商贩们在麦丽德叫卖;我看见了老茶馆里面的人们用一壶热茶来犒劳自己一天的劳作。
微风拂过我的耳廓,我似乎听到了那陌生又熟悉的驼铃声,茶马古道上,贩茶人酌一口老酒,吆喝出那最为朴素的旋律。马蹄声没有停下,一直到今天,他是小镇繁荣经济的功臣,是小镇不可磨灭的关辉历史。
正午,阳光洒在了青龙街上光可鉴人的搪十路上。过街楼没有了昔日浓妆艳抹的容貌。但人头攒动依旧,人喧马嘶依旧。正午的阳光下,它换发出一种独特的气质,这不是从前那种雕梁画栋的建筑物气质,而是只有在时光和岁月的冲刷下才能形成的历史积淀。我将手按在朱漆凋圮的木墙上,感受那最淳朴、最贴心的气息。
已而夕阳在山,太阳把它的最后一缕阳光撒向了小镇的西山脚。这里是小镇最清幽的地方,它是大自然之力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产物。欧阳修所述:“树林阴翳,鸣声上下。”与柳宗元口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用来描绘这里在合适不过。它,就是我心中最美的地方,保山外八景之一的——龙王塘。我爱这里的一切,我爱这里的每一尊佛像,它彰显了人类的智慧;我爱这里的每一个山头,每一塘水,每一块山石,每一条树藤,甚至每一丛小草,它彰显了大自然奇伟磅礴的力量。每一池水都有竹树环合,每一棵树都有插云之势。在这里,我能真正洗涤心灵,在这个天人合一的境地享受无尽的自由。
最后一缕光,撤出了龙王塘,小镇进入了黑夜,北津桥的风铃声愈来愈弱,青龙街上以悄无声息。晚风路过小镇,东河两边的垂柳再次随风起舞,万家灯火一一熄灭。此时此刻,唯有鹿鸣街上的两只龚路在仰天而望,盼望着明天的第一缕光的到来。
这里,是我的家,那个被人们称为“文献之邦”的地方——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