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妈妈的唠叨】
妈妈,我知道您的“唠叨”都是爱。我以前总觉得您的“唠叨”十分的烦人。有一次您又唠叨了,说:“快把红领巾装进书包,别忘了。”我却不以为然,继续着我自己的事情,第二次,您冲我吼道:“听见了没有,汪婧言!快去把红领巾放进书包!”说完,还不忘用眼睛狠狠地瞪我,我只好放下手中的《少年博览》不情愿地去干母亲大人您吩咐的事情,干完后,我让您别再提醒我,对我唠叨了,您答应了。第二天您果然没唠叨,我晚上又自觉地把红领巾放进书包,又整理了书包。这样,第三天晚上我却忘了,害得我第二天早上上学被队干拦住,因为红领巾每日上学都要戴着,所以扣了我班级一分。我奥悔极了,连忙认错,就这样,您又恢复了您的唠叨。
还有一次,我让您别在我上学说一句:“好好上课哦。”而且别老对我微笑,您又欣然接受。可是,慢慢的,我发现,没有了您的唠叨和微笑,我上课没那么专心了,我一点儿也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让您恢复从前那样,可是奇怪的是,我又恢复了从前的认真,也许是我已经习惯了您对我这样做吧!
打那时候起,我就知道,您对我唠叨是对我,您的“唠叨”都是爱!
【篇二:快乐在路上】
5·14和朋友相约来到了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参加淘最杭州2017城市定向赛。
选手们穿着统一的比赛T恤,佩戴好号码布,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忙着拍照、合影留念,秀出自己最美的一面。一块别出心裁的巨大的蓝色宣传牌突然让我眼前一亮,上面竟然是所有参赛选手的名字。我很快在中间偏上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赶快合影留念。
9点我们“城东金刚队”终于可以出发了,按照计划,我们的第一站是“西子国际的赛百味”!都说万事开头难,几种方案反复对比,选择了最合理的路线,结果还是多坐了一站路,队长及时调整,还是比较顺利到达了目的地。发现早就有队伍在这里了,答题过关,补充能量,稍作休整,马不停蹄向下一站出发,感觉力量满满,真是“能量觉醒”的地方啊!
第二站是柳浪闻莺的茶室,在这里要“闻香识茶”方能过关,我们依次仔细“闻茶”,确定是龙井茶。这可是杭州的金字招牌,作为杭州人,理所当然“识龙井茶”啦!带着过关的喜悦,和路上的“同行”不停打招呼,引来阵阵笑声。
不知不觉中,炽热的阳光多了起来,挡不住我们“十万火急”的步伐!看看西湖边,绿树成荫,光影婆娑,游人如织,这如诗如画般美景,真当让人流连忘返。兴冲冲赶到了消防支队,挑战项目是——接消防水管!我和队友分工合作,我负责接水龙头,他负责接水枪。一声令下,我们有条不紊,抛水管、接水龙头、连接水管、装水枪,一气呵成。这是速度耐力的比赛,因为“救火如救人”,片刻不能耽误的。
从“三上料理”出来,直奔最后一站——“西溪印象”。这里,花红柳绿,美不胜收,今天,满怀期待来这里,任务是——寻找三个雕塑。偌大的西溪,数不清的雕塑,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任务。我们分成两组,分头寻找目标,事半功倍,顺利过关。
穿越了整个杭州,完成了“困难重重”的任务,这只是告一段落,更重要的是要按时返回至起点——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经过再三斟酌,队长选择了最佳的路线,我们提前半小时返回了起点,心中别提多兴奋了,一路向前,寻找目标,辛苦并快乐着,我们陶醉其中!
【篇三:书缘】
我与书的缘分是从那一套印刷精美的小人书——《西游记》开始的。
那是5岁生日时,舅舅送了我一套共10本的小人书——《西游记》。那时我对书充满了好奇。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里面个性鲜明的人物画面深深吸引了。我认识了伸张正义、为民除害的孙悟空,心地善良的唐僧,憨厚可爱的猪八戒,忠厚老实的沙和尚……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看得废寝忘食。自从看完《西游记》后,我对任何书都充满了好奇,都喜欢翻翻看:妈妈的《菜谱》,爸爸的《生活百科》,奶奶的《老年博览》……记得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在家中看着锅里的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可锅里的饭却没动静,“咦,我为什么不找本书看呢?”于是,我拿起了一本《俄国童话》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时间飞速地流逝着,可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中的我完全没有注意到,“吱”一声门响,妈妈回来了,“啊!萌萌你做的这是什么饭呀?”听到这声音,我闻声看去:只见大米被蒸得黑黑的,紧紧地巴在锅上。“唉,真拿你这个‘小书虫’没办法!”听了妈妈的话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与书结缘,其乐无穷!
【篇四: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互联网异军突起,迅猛发力,不知何时蹦出的“碎片化”,已悄然步入人们的生活,好似融为一体。
漫步在大马路上,行人来匆匆去匆匆,眼睛盯着手机屏幕,手刷刷不停息的好不少见;地铁上、偶见有人手执一书、表面上是抓紧光阴,读遍圣贤书、行遍天下路,多数也只是眼中了了,心下匆匆,装模作样罢了;电子社交、微信QQ更是爱不释手、拿起放下过一会再拿起,仿佛跌入无尽轮回……每天,大量的有声无声信息,任意汹涌而来,只有不断地被充斥、有意无意地被接受。试想想,真正心领神会的好内容真思想又有多少?碎片化的感觉是因何而起的,说到底是我们的心态和认知出了问题。
有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善”,这个观点可以让人们在更短的时间内博览更多、获取更多信息。谁知许多人却当它当成一种常态,并渐渐成为主导。有人认为要多看书、多读书,读得好,却不知“精选”、“精读”、“细读”,更不知读书是为了什么?只是茫然地读、碎片化地读,断章取义地读,甚至只读他自己想读的感兴趣的乃至有道理的。可惜没有停下来深思熟虑,去寻觅读书的本源,如此便自然“学而不思则罔",失了灵魂的真需求。究其根本,多数人将“知道”当成“懂得”,是认知出了差错。
高科技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快速联络的便捷,不分距离不分国籍。哪怕远在太平洋彼岸,哪怕相思在天涯海角,刹那间便可情绪万种罢了。然而沟通完之后,总感觉心下空洞洞的,熟知是那种文字的美感、含情脉脉面对面交谈、妩媚一笑倾城倾国的优雅,这些似乎都“黄河一去不复返”,随着碎片化悄然淡去了。慢慢地,缺了太多的震撼,没有余味无穷、没有感动在心、回过头想回味地时候,找不到字言片语,那种柔美温柔的书信感觉。总觉得缺了些什么,那是来自心灵的交融。总而言之,是人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信息太多,没法抓住全部。愿望太多,没法实现。要改变化“碎片化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改变自我的心态和认知。
大量快速阅读,不是为了“赶”知识,而是为了巧学知识。选择我现阶段的职责和使命所对应缺乏,最需要去学习的知识,安静专注,多读常读熟读,勤思考。但我们奔跑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着驻足片刻,静(精)思后再扬帆起航。除此之外,碎片化意在在更短的时间内博览更多,并领其意,正是“取其精华”之意。正如《淮县》中所道“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我们始终是生活在一个关系的群体中,总是感觉面对面一个微笑、一句问候要远甚过虚拟的一个招呼。那种会心一笑、亲切面容,温暖人心。未来有无限的未知、无限的可能,高科技将不断革新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历史总是不断地相似,宇宙存在也有他自己的规律,“碎片化”带给每个人也是各有千秋。碎片化有可取之处,但万万不可浸淫于此,不管不顾而已。吾笔下数几、心生萌动,故要专注最重要的人或事,改变自己对碎片化的认知与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