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吹乒乓球】
熟悉的人,熟悉的物品,熟悉的环境,却暗含着一个有趣的游戏——乒乓球“过河”。
一次性纸杯装满水,排成一列。开始游戏了。戴老师叫了有着天壤之别的两个人——江紫嫣和谈欣怡。我在心中暗暗嘀咕:小谈如此娇小玲珑,而江紫嫣人高马大的,一定没有小谈轻巧,赢,不大可能。
“开始!”双方开始了行动。“呼”小谈猛地一吹,乒乓球被她吹出去了“十万八千里”。可是,依旧没有进入下一个纸杯。小谈改变了策略,轻轻地吹。可乒乓球似乎存心想逗逗小谈,好像个活菩萨一样——纹丝不动。而小江呢,虽说长得人高马大的,可是心思倒还细密紧致。她仔细地观察了一阵,紧接着,她的嘴巴轻轻一嘟,“呼”的一声,乒乓球像个小皮球似的,轻轻一弹,一跳。这一弹、一跳不要紧,乒乓球却稳稳当当地落在了下一个杯子里。对面的小谈有些急躁,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她使出了“必杀技”,猛地一吹,乒乓球却纹丝不动,而水倒是洒出了一多半。小谈有些懊丧。我们把目光再度集中到小江身上。
小江果然不负众望,顺利地把乒乓球“跳”到了第三个纸杯里。小江运用之前的方法尝试,却没有成功:球卡在了两个纸杯之间。台下的每个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屏住了呼吸,生怕自己的某一次呼吸影响小江的发挥。小江再次一吹,球轻轻地一跳,眼看即将跳过去了,一阵风吹来,球又回到了第三个纸杯。这无疑给小江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小江似乎也有些懊恼,眼神有些落寞,但依然有一束希望之光在跳动。小江怀着一种试一试的心态,再一次重返“沙场”。她轻轻一吹,球顺利地到了第四个纸杯里!全班顿时爆出了一阵欢呼声!
经过多轮比拼,小江和小余脱颖而出。在终极PK中,小江却因急于求成,欲速而不达,遗憾失败。
乒乓球,跳一跳!
【篇二:节俭的奶奶】
的奶奶有话多的习惯,可最令我和爸爸受不了的,那就是她特别的省。
前几天无锡下了场倾盆大雨,正好那场暴雨下在我早上上学的时候。望望窗外,乌云密布,暴雨稀里哗啦下个不停,仿佛有人在天空倒下成千上万盆雨水。我心里想:这么大的雨,如果走着去上学,我的鞋子肯定会湿透,一天都要穿着湿鞋子上课了。
于是,我对奶奶说:奶奶,你看外面下这么大的雨,走着上学的话我的鞋子会湿透,今天我们能不能坐81路公交车过去?我刚说完,奶奶反应迅速地回了一句:“是不是又想出4块钱去坐公交车啊?要多走走才对身体好,不行,走过去!”我暗想:只要奶奶铁了心决定的事情,不管怎样都会说到做到,看来今天坐车上学的愿望是不能实现了。我便开始对奶奶说好话,想用“甜言蜜语”让奶奶改变主意,但费了许多口舌,连“活菩萨”这样的称呼都用上了,奶奶还是坚决地说了一句:“不行!”
我忍受不住了,大叫道:“那到了学校,我的鞋子湿透了怎么办?”奶奶有点生气地说道:“就你会湿别人怎么不湿?走路眼睛放哪里?”我只好无奈地叹了口气,撑,伞出门小心翼翼地踏着雨水走到学校,最终鞋子还是湿透了。
奶奶节省的事例还有很多呢!有一次放学后,我和奶奶回到家,我忽然想起忘记买笔了,就跟奶奶说:“奶奶,今天我忘记在学校那儿买黑笔了,你现在给我几块钱去买,可以吗?”奶奶想都没想,就说:“不行,这边超市的笔可能比学校那边贵一点。”我顿时无话可说了,也不再强求。后来,爸爸过来看到我快要哭出来的样子,就给我去买了。
奶奶买什么都很省很省。我问她干嘛这么省,奶奶说:“我们小时候饭都吃不饱,你现在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省哪来钱啊……”这一问,勾起了奶奶回忆的闸门,嘴里的话滔滔不绝,说了很久很久才停下来。
这就是我家奶奶新增加的能力,我称呼她为“省王”也不为过吧!以后,我估计要过超级节省的生活了。
【篇三:人生】
生命短暂而永恒。如何度过短暂的一生?永生应该留下什么?这是一个大家都应该回答的话题。人生的路上有阳光,有大道,有鲜花,但也有风险,有激流,有霜冻。我该怎么走?我们的一些前辈和同行已经给出了正确的答案。人只有投身社会,才能找到短暂而有风险的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的担忧担忧,享受别人的快乐。
佛经里有个寓言,说有蛇。蛇头和黑鱼互相竞争的前后,他们在乎的是勤奋和懒惰。蛇头说:“我好辛苦!吃完就可以享受所有的成果了。开始拖你到前面。你的尾巴真的太麻烦了!”蛇尾巴说:“我运气不好。我出门,别人看不见我,只有你。没有我推着你,你能走路吗?说到吃,你专门享受美食。可惜我又脏又臭,我会处理好的!”
我们人类的身体不是一样的吗?虽然分为五脏六腑四肢五官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独立的功能,但都属于同一个人,少一个是不健康的。一个家庭里虽然有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但都不一样,所谓家庭之所以叫家庭,是因为这些人生活在一起,是一个共同的组织。在现代社会和国家中,虽然有各行各业的群体,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组织体系,但都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和国家中,不能割裂开来。不要让城门失火,池里的鱼遭殃:一定要守望相助。
古人云:“人不为己,天地灭。”今天我们要说:“人若不是人,天地就灭亡了。”害人者自害,害人者自害。
所以,今天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想到的是其他所有的。整体是指家里的整个家庭,社会上的整个社会,国家里的整个国家。如果所有人都受益,生活在其中的个人也会受益。做生意首先要考虑,让别人赚钱;交朋友首先要想好我能为他做什么好事。这样,你就保证被视为活菩萨。
莎士比亚说:“上帝生我们是为了把我们当火把,不是为了照亮我们自己,而是为了照亮整个世界。”
【篇四:我的家】
我的家平平淡淡,但家里的人确实各有各的特点。
妈妈是个名副其实的“急性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讲究两个字:“速度”!因为她这号人物,我们全家都被折腾得死去活来。每天早上还不到五点钟,“急性子”妈妈就已起床,洗漱完毕后,就要用她那“大喇叭”般的嗓门喊我们起床,我每次都是第一受难者,每次都求饶说:“就让我多睡十分钟吧,就十分钟!”可每次她都是果断拒绝。我只好迷迷糊糊地穿好衣服,乖乖地跟这位“急性子”去吃早饭。吃早饭的时候,“急性子”也不安稳,三番两次地看时间,好像下一秒就是世界末日似的。我总是在心里默默地安慰自己:算了吧,这也许就是我悲惨的命运吧!我只能将计就计,也随她变个“急性子”算了。
爸爸是个不折不扣的“活菩萨”,无论看到哪家哪户出了什么事,有能力的话,他总会出手相助,哪怕是看到新闻里公布的坏消息,这位“活菩萨”也会“同情”上两句。因为爸爸乐于助人,所以那些离我家较近的人家都百分之百信任他,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都会来请他上门服务。什么修电器啊,通下水道啊,慰问老人啊,都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有一次,我和爸爸在街上瞎逛,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正坐在路旁的石阶上吃着“粗茶淡饭”,爸爸的怜悯之心油然而生,立马迎上去,说道:“家境贫寒而不失尊严,佩服!”老人说他是被儿媳妇赶出家门,无家可归。爸爸听了更是感慨万分,立即让老人领他去了他家,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终于说服他们善待老人……
我家正是因为有了“急性子”和“活菩萨”,才变得充实、幸福……
【篇五:家庭给我的快乐】
家,是我们的避风的港湾;家,是我们的心灵寄处;家,是给我们温暖的地方!
在我的这个大家庭中,我不仅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给我的爱,还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给我的温暖,无论是热的夏天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
知了在树上喳喳地叫着,太阳炙烤着大地,路边的花草也无精打采。“可恶,真可恶,竟然在这么热的天还停电,真是气死宝宝了!”我在屋里气得直跺脚,哪知这心里越急就越感到更热。额头上的汗珠像大豆似的,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呼,热死了!”这时看见爸爸手里拿着一杯冰水和一样貌似电风扇似的东西向我走来。爸爸把冰水递给我,“快解解暑吧,看你热的。”我一口气把冰水全喝完了,“太爽了!”我情不自禁地从心里说出这句话。“咦,好小的风扇啊,您哪来的啊?”爸爸就是我的活菩萨,总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帮助我。“这个风扇啊,是我给你买的呀,我看见有好多小孩都在买,并且听说这东西也好用,所以啊,就给你也买了一个。”爸爸说,我打开小风扇,哇,真爽!原来的那一股热气都早已烟消云散了。正当我高兴时,我发现爸爸其实比我还热,他的衣服已经湿了,鼻尖上还冒着大豆似的汗珠,我不禁心疼了。“爸爸……”我突然地说出话来,爸爸却对我笑了笑,又抚摸着我的头,对我说:“还热吗?”“不,我一点儿也不热了。”我边说边把风扇转向到爸爸那儿,爸爸又笑了笑,可是这次他却没有多说什么了。我感受到了爸爸的温暖,感受到了他的用心,感受到了……
夏天过去了,秋天也随着落叶随风飘去了,冬天实在令人难熬。北风呼呼地刮着,大地万物都沉睡了,寒冷的北风刺向人们的脸。但在那微弱的灯光下,我看到了一个身影在厨房那里忙碌着。哦,原来是妈妈,她正在为我熬粥,为我准备宵夜,好让我晚上暖和点。看着她那忙碌的身影,我不禁叫了一声:“妈妈,不用了,您去睡吧。”妈妈转过头,看到了我,眼里充满了的泪花。也许是因为我的这一句话,她欣慰的笑了……
窗外的北风呼呼地刮着,但我却没有感到一丝寒冷。因为我的心充满了温暖,这种温暖使我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对我的良苦用心,还有对我的爱。
家庭给我的温暖远远不止这些,我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何不幸福呢?
【篇六:道德与利益可以兼得】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道德与利益是鱼和熊掌之间的关系,二者不可兼得。然而孔子称赞收下谢礼的学生批评没有报账的学生的故事,却让我们不得不为我们的固有观念大打一个问号:利益与道德真的不可兼得吗?
“最美妈妈”吴菊萍在危急时刻毫不犹豫地用她并不强壮的双手去托住从高楼坠落的陔子,这是道德的表现。而她也没有像常人一样要把利益与道德划清界限,在选择道德的同时,她也选择了利益——她接受了“最美妈妈”的殊荣也接受了重金的酬谢;“非典”期间,板蓝根一下成了抢手货,供不应求,许多企业大肆涨价赚钱,而神威药业却毫犹豫地选择降价,并千方百计地扩大生产,平稳市场上的药价,这是神威出于道德的选择,而在非典结束后,神威药业也收到了利益的回报——销售业绩远超其他公司。由此观之,利益与道德并非不可兼得。
然而,我们的大脑中回荡的却都是诸如“君子重义不见利,施恩不图报”的话语,我们总是把道德与利益视作不共戴天的仇人,总是以德为荣,视利为耻。于是我们讴歌看那些大爱无私之人,颂扬着不求回报甘于奉献的精神,却在这一次次的讴歌与颂扬中渐渐失去了行善的勇气。不计利益的行善固然可以塑造出伟大的灵魂,但大多数人毕竟还是有私心的凡夫俗子,一旦道德的标准提高到要放弃利益的程度,就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在面对行善举义之时只是感动只是钦佩,却不敢效仿不敢推广。一个人的行善举义固然可贵,但许多人的行善举义才更为难得。所以,为了更多的人能主动去帮助别人,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道德与利益从来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鱼和熊掌”之间的关系,在符合道德的情况下,利益是值得被接受的,而道德之花也能在利益之风的吹拂下开得更加鲜艳。
在茫茫宇宙中,我们只是微不足道的存在。我们不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也不是无欲无求的圣人,我们无法一直奉献却不求回报,但我们仍能尽力让道德之花开放,同时合理取得属于我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