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相关作文

【篇一:年味儿】

春节已经过去了,可那浓浓的年味儿却如袅袅余烟,经久不散,令人回味。

这次春节是在兰州过的。与南方风俗不同,北方的年味儿充满着一股狂野的味道。

从除夕到十五,兰州的夜晚可真是灯火辉煌,其实,往年也办灯会的,不知怎的,也许因为是龙年吧,今年的灯会格外热闹。

一路上,仿佛进入了一个灯的童话世界,这里的树都被赋予了缤纷的色彩:神秘的蓝、高贵的紫、浪漫的粉、冷艳的银……连树梢上也如流苏般灵动。

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条“龙”灯。为什么用“条”而不用“盏”呢?大概是因为它太低了,我们开着车,从街头到街尾,才从这条龙旁驶过。

这条龙是用瓷器拼凑成的,这些瓷器都可以说是废物利用了:碗、碟、勺……只要是旧的,破损的白瓷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的身影,它们都成了龙的一部分。这可真是给兰州的环保事业领了一个好头,当然,更让我深有感触的是这些手工业者的高超技艺:八百米的长度,龙首的傲,龙尾的力,龙爪的劲……龙的精气神都那么恰到好处,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看着它通身的洁白,马黑的眼,长开的嘴,抖动的须,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呐喊。

另一条龙是盘旋着的,立在东方红广场的中央,首动、尾动、身不动,背脊以青色为主,镶着金黄的鳞片,乌黑的眼睛在光的照耀下格外地亮,还一眨一眨的!

一路上走着、笑着、闹着,忽然听到咿咿呀呀的吼声,看来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十里街。这里是北方各种特色演出的聚集地:舞狮的,打腰鼓的,打太平鼓的,吼秦腔的……

远远望去,一片黑压压的人群,不时爆发出一阵阵喝彩,不用看就知道,这里是秦腔的专场。粗犷的吼声,再带些把式,又把我们带到了那黄土高坡上:拉着一头牛,穿着白色马褂,头戴白色汗巾,光着脚走在黄土地上,甩着手里的鞭子,属于北方人特殊的声音回荡在高原上……

我虽然听不懂,但看台下的人陶醉其中,不自觉地跟着一起吼着,台上台下一片吼着,便让我真正懂得什么是“北方”。

还有那振慑人心的太平鼓,从街头敲打着街尾,有的人兴头上来了,也跟着耍两把,真是热闹极了!

新的一天已经来临,可兰州的夜空还是那么明亮:

吼声鼓声欢笑声,声声悦耳;

喜事乐事热闹事,事事开心!

【篇二:一缕文化情,伴我终一生】

历史车轮碾过,浩浩汤汤;中华亘古文化,其路漫长。十八年光阴,我只如蜉蝣般飘荡在浩瀚文化中,普通如我,却对那传承千年的文化钟情至今。

许是孩童时代习惯了粗犷乡音,就自此对秦腔念念不忘;许是豆蔻时识得了“丁香姑娘”,就自此对江南小镇心怀向往;许是闲暇时偶的一两句词赋,就自此对唐诗宋词情系心头。就算暮年后一抔黄土,也难断此情此意。

那一声冲破苍穹的吼,便是三秦大地的问候。铺天盖地的黄土和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粗犷而又爽朗的三秦人民,秦腔就是他们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在秦腔的舞台上,三两步走遍天下路,七八人可做虎狼军,那些震撼画面似是刻入脑海。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她等来了凤冠霞帔,是秦腔让我懂得了“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窦娥满腹委屈含冤赴死,天地为之动容,是秦腔让我体会了人生百味;包拯公正一怒铡陈世美,伸张人间正义,是秦腔让我明白了“正能量”自古就有。田间劳作,吼一声秦腔解闷,孤苦羁旅,吼一声秦腔解愁。秦腔是三秦文化的见证,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我喜欢秦腔,从远古到未来。

那烟雨蒙蒙的古朴小道,便是江南小镇的邀请。柔情小道,油纸伞下,似是我曾想念的“丁香姑娘”,江南小镇像是一位窈窕的女子,带着渔乡特有的气息让我陶醉。那苏州园林不似北方的皇家宫殿的开放和大气,她多的是一种温婉恬淡的留恋。漫步古道中,渔歌互答就是这里的音调,园林里的青砖绿瓦,没有太多鲜艳格调,这大概也是源自久远的流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传一缕情,或是丁香姑娘,或是苏州园林,本都是江南小镇的缩影,更是南方文化的印证。

我向往江南小镇,从梦境到如今。

那唯美的长短词句,便是词人来自远古的呼唤。我喜欢李清照的词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无忧无虑,“凄凄惨惨戚戚”的我见犹怜,她的表达更像是说书的人串起一片片回忆;我敬佩李白豪放不羁的情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他的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雄伟抱负,他的浪漫主义如大江奔流,永恒不息。诗词歌赋博大精深,这何尝不是中华文化的博大体现,简短的表达,深刻地意味。这是封建社会的文人情怀,更是远古以来文化的传承。

我钟爱诗词,从表象到灵魂。

我踏上中华文化浪潮洗礼过的海滩,仔细捡起各色海螺,那悠扬歌声是中华文化的赞歌。大千世界,平凡如我,但我对那美丽的中华文化之热爱竟也超越自我,成了灵魂里不可磨灭的镌刻。

一缕悠悠文化情,自此一生相伴。

【篇三:醒】

家里的老辈从我出生开始似乎周周带我去戏院儿里看戏,我却十分不明这咿咿呀呀的声音有什么好听的。老辈们却沉迷至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有时心情不好,会径直走上楼去对老辈们吼叫将自己憋了一天的气全部发泄出来。我有时候又会感到诧异这老辈的生活中只有秦腔,她的内心充实吗?

这天又来到了古香古色的戏楼,四边角落里金黄色香炉散发出温柔如水般的感觉,精致小巧的紫砂壶散出缕缕乌龙茶香浸入我的鼻中。可这看似平静如水的环境在我心中并不是如此,这空间仿佛是一间拥挤着十万人的小屋,那种闷燥和单调充斥着我的整个大脑,秦腔的咿咿呀呀声频率时高时低的挤压着我的内心,这里时光无聊又烦闷—我反感这里的一切。

我坚持着自己努力坐在硬硬的木椅上,头来回转动看着周围的人,身体内时不时有几丝困意袭上胸口,脚不停地烦躁的敲打着地面,想宣泄些什么,我转过头,瞥了一眼老辈。

我从未见过之前那慈祥的奶奶—我们家族里最坚强的女人会有如此感性的表情,她的身子向前探了探,她的双眸闪闪发光如同孩童一般,眼珠如同磁铁一样紧紧地锁定着舞台。

这时场上的音乐忽然变柔如同那潺潺流水抚摸着我们的心灵,前面换急骤的快板和二胡逐渐变得柔和,营造出寂静夏夜的美景,我仿佛看到闪亮纯真的星星在我的头顶上,柔和的月光好似银光色的纱窗一般笼罩着大地,我竟不由自主的融到了这个意境之中,戏中的角儿手指向星空,那角儿在月下翻翻转转的舞蹈,那曲调儿犹如心中的怨念抑扬顿挫,时而悠长时而短促,青衣长叹到:对月长相思故乡。

这时,旁边的奶奶的眼眶湿润了,悲凄宛转的音乐伴随着奶奶的两行清泪。“能给我讲讲它吗?”我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奶奶止住泪欣然一笑,向我讲述了这历史往事。

这古香古色的楼似乎不再拥挤,悠长的曲调在我的耳边流淌,我于奶奶依偎着,直到曲终。

醒了,恍惚地,在那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篇四:不待扬鞭自奋蹄】

从交大北门出来,对面就是兴庆宫公园。公园很大,是在唐代兴庆宫遗址上建成的。

入园,穿过广场,沿湖而行。远处依稀传来悠扬的歌声,我循声而去,歌声越来越清晰:“有过多少明亮的夜晚,理想就化作满天星辰。星光照耀着童年的梦,心中却唱起属于未来的歌……”原来是一群爷爷奶奶正在练习合唱《人间第一情》,别看他们岁数大了,可声音洪亮、中气十足。瞧,指挥者激情洋溢,演唱者声情并茂,树荫下的一隅俨然就是他们的大舞台。路过的人们纷纷驻足观赏、点头称赞。

前面就是大剧院,我看见一群身着蒙古服饰的老人们正在那里载歌载舞。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爷爷奶奶们的舞姿或刚劲有力,或潇洒飘逸。欣赏完舞蹈,我继续前行。只见,树荫下毛毡上,几位年纪更大的爷爷奶奶在锻炼身体。他们有的抬着手,有的扭着腰,有的压着腿。

穿过一片小树林,只听见:“山丹丹开花哟红艳艳,咱们中央那个红军到陕北……”原来是一群爷爷奶奶们在朗诵《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看他们的年龄都在60岁左右,可那神采奕奕的眼神,不由得让人相信——他们的内心依旧年轻。也许,时间增添了他们的皱纹,但岁月磨灭不了他们炽热的心。

走过一座小桥,来到一个回廊,又是一群爷爷奶奶,不同于前面合唱与朗诵,这边是民乐合奏,板胡、木琴、铜锣、小鼓……简直就是个小乐队。音乐响起,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婉转动听。站在中间的奶奶动情歌唱。虽然听不懂歌词,但我依然感受到她的满腔热情。我悄悄地问听戏的老爷爷,这是什么歌呀?老爷爷开心地说:“这是秦腔!”秦腔!那么这是一群老艺术家吧!我肃然起敬。

漫步兴庆宫公园,没想到竟然被爷爷奶奶们吸引了。他们虽然年纪大了,但生活却越发多姿多彩,无论是合唱、舞蹈、锻炼、朗诵,还是秦腔,他们老有所乐,自得其乐。那份打心眼里的快乐来自哪里?我想,有对生活的满意,也有对学习的热情。爷爷奶奶们能够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年轻人有什么理由懈怠呢?

不待扬鞭自奋蹄,加油!

【篇五:雨中的回忆】

半夜,我突然被惊醒。屋外一片昏暗,雨蓦地大了起来,骤雨狠狠地拍打在屋顶上,紧凑又激烈,而一年前的今天,却格外燥热。

那天早上,我们一家人赶往了户县医院,一出电梯,姑妈就拉着我奔向病房。病床上的奶奶头始终朝着门口,已经虚弱地快说不出话,看见我们来了,旁边的姑父赶紧让开位置,奶奶那布满褶皱的手抓住我,眼中饱含欣慰和不舍。弥留中的奶奶似乎还有好多话要和我说,却只能握着我的手虚弱的重复着:“不哭、不哭……”。

十三年前,她是否也像现在这样,站在我的位置上,看着新生的我呢?

小时候回户县,奶奶就经常带我去钟楼边的广场玩,那有一座小桥,奶奶每回必领我走一遍,她说这是“状元桥”,走过去就能当状元,于是让我走一回又一回。每次过去之后,她就笑着对我说“可可以后也能当状元!”

奶奶应是从十岁左右开始学秦腔,在当时也是名震一方的小生,即使到现在,小区里排练纳凉晚会的秦腔节目,也必要请她去指导。她坐在中间,看着台上角色表演,有时亲自示范。虽是多年没有练了,但一开口仅是气势就压过众人。她的声音和动作都极有力,一声吼,逼近一步。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她在戏台上极富张力的表演。奶奶浑身上下有着一股劲,压、推、拉、抓,配合她凌厉的眼神,这一场两女打斗的场面被她演出了特属于北方的粗犷。一接触到秦腔,她的整个人都变得高亢昂扬,焕发出本不应该属于七十多岁老人的犀利和逼人的气势。这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秦腔不唱吼起来”,恐怕就是这番架势吧。

做为一个地道的陕西人,奶奶做各种面食都极美味,她一般自己发面、燣臊子、做浆水菜。仅臊子单独吃就十分诱人,我也干过躲在厨房偷吃臊子的事。这一粒粒肉粒儿轻轻咬下去,唇齿间溢着肉香和一丝丝酸味,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肉丝的排布,却不塞牙缝。浆水的用途就大了,奶奶一般会做成浆水面或是浆水菜饸。做成面,因为面比较光滑,所以吃起来很爽口。但菜饸,用来做的面更像历经了沧桑,有一定的年代感,吃下有厚重的感觉。奶奶有时也自己做馒头,这馒头比外面买的更实在。老人做出的面食总让人有一种亲切感,这种需要阅历才能做出的独特风味,总会在我齿间溢出。每次回去,奶奶总是不嫌麻烦地发面、做面,有时上学,我没时间回去,爸爸回户县,奶奶也总会把浆水、臊子做好,让爸爸带回西安来。

我就这么想着,12点左右,桌子上的机器显示心跳为零,生与死也就这么一瞬之间。

又想起奶奶笑着说要给我存钱留着以后上大学用;又想起奶奶在夏天扇着扇子看我玩;又想起奶奶唱秦腔时的精神焕发……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