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汉语】
汉语是中国的标志,汉语是中国的象征,汉语记载中国由盛到衰,由衰到盛的过程,汉语已成为中国不可缺少的一大部分。
汉字是一种有趣的,复杂的文字,现在的每个汉语都是有很久以前有象形字慢慢演变过来的,曾有一位外国人很喜欢中国的汉字,他甚至花了几十年的岁月去研究汉字,他将每个汉字由象形字到现代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意思和汉字的由来详细地记载下来,他用行动证明了中国汉字的有趣和多样,他将中国汉字展现给了许多国外的人看,他让世界认识了汉字,我们都叫他“汉字叔叔”。
汉语不仅有趣,多样,还十分复杂。
汉语是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慢慢演变到现在,每一种字体都十分复杂,至今汉字只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后来,人们将一个个字组成句子,再由句子组成文言文,诗、词、曲、文章,再到后来的白话文,一个由复杂到简化的过程。
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提倡者,白话文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一种文体,我们学习文言文时经常用白话来解释文言文的意思。
后来,也就是现在这个发达的科技社会,各或各样的聊天软件取代了一些人们曾经远程交流的老方法——写信,人们渐渐用键盘和手机取代了笔去“输写”汉字,人们不再去写信,在我这个年龄段的人甚至有些连写信的格式都不会,写信曾是一个时代的潮流,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哥哥房间的那一大沓的黄皮信封。我曾看过周立波和崔永元的一个节目,周立波憾概现今社会已慢慢不再是用笔去写信,崔永元也憾慨,周立波趁这时候,拿出了崔永元年轻时的情信。不得不说的是,崔永元的文采十分好,但也反映了写信的好处,写字时字的漂亮与与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
汉字是中国的灵魂,不要让中国汉字成为“非文化物质遗产。”
【篇二:创新从突破中来作文】
【篇一:创新从突破中来】
创新就要不断突破自我,突破就要不断挑战自我。
创新靠的是突破,而不是偶然的机遇,人要在创新中突破,在突破中不断挑战自我,开发自我的潜能,才能不断创新。
每个人都希望能不断挑战自我,从而开发自己的潜能,以求不断创新。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希望能挑战自我,从而突破自我,展现一个新的我"。这也叫创新。创新就是实践,通过实践来创造新的东西。同时创新也可以从突破中来。
羽泉,一个家喻户晓的歌手组合。他们在节目中担任导师时,面对选手的讨教,他们将歌曲的"四四拍"改为了"二二拍",虽然最后是选手略胜一筹,但当时助力团的评价是:"各有各的优点,特别是羽泉,虽然歌曲这样改变没有原唱那么好,到你们敢于挑战自我,这是一种勇气,是值得表扬的。同时,我想你们之所以能够叱诧乐坛多年,也正是因为你们的不断突破。"。他们通过挑战自我,从而不断创新,也因此深受观众喜爱。他们证明:"突破自我,不断挑战自我,就能创新。"
爱迪生,伟大的发明家。在夜晚没有灯的时代,人们只能点着蜡烛,借着微弱的烛光工作和学习。勤奋好学的爱迪生突发奇想:或许可以发明什么来改变这种现状。于是他开始了探索,一次一次的失败并没有使他气馁,反而越挫越勇,成为了他的动力。很多人看到他的失败不停的嘲笑他,但他并没有放弃。在这些嘲笑声中和无数次失败后,他成功了。成功的发明了第一盏电灯,并赢得了"发明大王"的称号。
正是因为他们不断突破自我,才能不断创新。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创新。在生活中,我们要敢于质疑,敢于放开思路,敢于创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自我,找到新的自我,开发自己的潜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向更好的目标迈进。
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就能创新,创新从突破中来。
【篇二:创新从突破中来】
爱因斯坦说“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创新。要勇于创新,突破自我。
著名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你一定不会忘记,在那个夜晚没有灯的年代,人们只能点着蜡烛,借着微弱的烛光工作和学习。勤奋好学的爱迪生突发奇想:或许可以发明什么来改变这种现状。带着这种对发明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热爱,他开始了探索之路,一次一次的失败没有使他气馁,反而给了他前进的动力,激发了他的斗志。有多少人劝他放弃,不要再浪费时间,又有多少人看到他一次一次的失败而嘲笑他。在人们的嘲笑和数不清的失败之后,他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电灯泡亮了,在黑夜里发出夺目的光。爱迪生也得到了“发明大王”的称号。
爱迪生是幸运的,他敢于突破自我,勇于创新。是他让人们在夜晚过上了有光的生活。如果当时爱迪生也和其他人一样,甘愿在无光的夜晚忙碌,满足于当时的环境,那么电灯就不会被发明,或许在今天的某个黑夜里,你仍要蹑手蹑脚的学习和工作。爱迪生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生活需要创新,科学需要创新。
无独有偶,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作家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黑暗的封建社会里,自小就受到封建思想的种种压迫。但是思想先进的鲁迅先生并没有被束缚,他深知要想救中国就必须先解放国人的思想,但这在当时的中国谈何容易,但意志坚定的鲁迅先生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深知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承担起肩上的重任,就要保家卫国,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兴起了,鲁迅先生作为“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人,受到当时许多封建人士的压迫。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迫害,但是我们的鲁迅先生又怎样会轻易被打垮。他顶住封建世俗的压力,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彷徨》《呐喊》等。这些作品就像是鲁迅先生手中的一把利剑,被用来剖析封建社会里吃人的封建制度。鲁迅先生用他的“白话文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鲁迅时勇敢的,他是封建社会里敢于反抗的一员,他也是“白话文运动”的兴起者。
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鲁迅先生是不幸的,但是他敢于反抗,拿起手中的“利器”同封建社会斗争。创新就像是一扇关闭的门,需要我们去打开,勇于创新,你会发现很多,勇于创新,你会懂得很多,只有勇于创新的人才是生活中的强者。
【篇三:创新从突破中来作文】
创新是巍巍大厦的栋梁,没有它,就只是一堆散乱的砖瓦;创新是滔滔大江的河床,没有它,就只有一片泛滥的波浪;创新是从熊熊烈火的引信,没有它,就只有一把冰冷的柴把;创新是远洋巨轮的主机,没有它,就只剩下瘫痪的巨架。
那么,创新是从哪儿启程?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回望历史,二十世纪,世界重大发明十八项,其中美国人完成九项,英国人完成四项,苏联完成三项,德国人完成一项,只有基因图谱排序有中国人参加,但我们仅占有百分之一的工作量。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显得捉襟见肘,自然也落后于西方国家。
进入新的世纪,我们不停地反思,创新是从哪儿来的?带着疑问,我们踏上了探索的征程,在这条路上,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是从每一次的奇思妙想中实现的,是从每一次突破中实现的。
每一次的尝试都是突破自我。回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何尝不是在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突破自我中才能成功的?爱迪生不也是在通过了无数次的实验无数次的突破才发明了电灯的吗?
《纽约时报》网站曾经预言:中国在创新领域终将超越美国。试看今日中国一系列创新突破不仅提升了国家实力,更是让国际媒体惊叹“创新势头在地理上正向东方转移”。这艘中华号巨轮,正以创新为帆,人民为桨,乘风破浪,在实现“中国梦”的航道上奋勇前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没有了创新,整个民族就是死水一摊;没有了创新,一个民族的前进将步履艰难;没有了创新,一个民族就会被历史遗弃。
歌德曾说: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所以我们要不断突破自我,争做创新者,中国将会更加强大!
突破自我,创新便从这里启程。
【篇四:创新从突破中来】
爱因斯坦说“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创新。
踩着别人的脚步走,走的永远是别人的路。
一次,鲁班上山去砍柴,突然,他的胳膊被一片茅草叶子划了一条细长的伤口,鲜血直流,鲁班感到很奇怪:“这么柔嫩的茅草叶怎么能划破皮肤呢?”鲁班扯下草叶,认真、仔细地观察起来,他发现草叶的边缘有许多锋利的细齿,这是这些细齿划破了皮肤吗?他尝试把茅草握在一只手里,用另一只手使劲一抽,果然,手上出现了流血的伤口,一转身,他又看见了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颗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鲁班捉住这只蝗虫,经过观察,他发现蝗虫的板牙上也有利齿,这使鲁班豁然开朗,回家后,他请铁匠在铁条的边缘打出细齿,并把细齿磨锋利,用这把锯来锯木材,被锯过的木材的切口平整,而且既省时有省力,这样,经过鲁班勇于创新,突破自我的设计,世界上第一把锯就诞生了。
著名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你一定不会忘记,在那个夜晚没有灯的年代,人们只能点着蜡烛,借着微弱的烛光工作和学习。勤奋好学的爱迪生突发奇想:或许可以发明什么来改变这种现状。带着这种对发明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热爱,他开始了探索之路,一次一次的失败没有使他气馁,反而给了他前进的动力,激发了他的斗志。有多少人劝他放弃,不要再浪费时间,又有多少人看到他一次一次的失败而嘲笑他。在人们的嘲笑和数不清的失败之后,他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电灯泡亮了,在黑夜里发出夺目的光。爱迪生也得到了“发明大王”的称号。正是因为他的勇于创新,突破自我的精神才发明了电灯泡。
莱特兄弟都十分热衷于飞行研究,他们经常阅读、讨论有关飞行的报道和文献,关注飞机研究的过程。他们发现,鸟在飞行中拐弯时往往会转动和扭动翼尖和翼边,衣保持身体的平衡。他俩首先把这种现象与空气动力学原理相联系,并应用到飞机设计上。他们设计建造了一个小型风洞实验室。在风洞实验中,他们发现当“飞机”两翼俩端的后缘都向上拉升时,就能保持左右两方的稳定,这正是鸟飞行中保持平衡的方法之一,为了验证他们的理论和设计,他们制造了翼端卷曲、装有活动方向舵的滑行机,1900——1902年,他们先后进行了1000多次滑翔飞行实验,不断改进设计,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数据。
1903年,莱特兄弟在取得了大量滑翔飞行经验之后,在滑翔机上安装当时最先进的汽油活塞发动机,接着有试制了螺旋桨。就这样,一架用轻木材为骨架,帆布为基本材料的双翼飞机制造成功,兄弟俩将其命名为“飞行者”号。后来,经过不断改进设计,他们于1908年用“飞行者”号创造出连续飞行2小时20分23秒的新记录。由此,他们的“飞行者”号被人们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人生只有不断的勇于创新,突破自我,才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篇三:我与书的故事】
过去,是一部难忘的电影。它富有活力,也富有哲理。
我最难忘的一本书莫过于我国白话文“鼻祖”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比如,爱国,要孝敬长辈,对恶势力不低头……
这本书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内容主要是他童年以及青年时在日本留学的故事,在散文中许多小事就可以看出许多哲理。当然也能透露出作者对人民思想麻木的愤慨以及对黑暗势力的斗争精神,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些哲理已经很少在我们这一代青少年身上体现了,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被人们所遗忘,对我们古老文化的态度都是爱理不理。
从书中我知道在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人才辈出,有很多引领时代的人物,他们无不体现着我中华民族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是我们却将这些精神抛之脑后,实为中华民族的可怜。
这本书也给我留下许多启示,第一、待人接物的态度。你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你不去尊重别人,又有什么理由让别人来尊重你呢。第二、我命由我不由天。就是说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的努力决定的,而非上天的安排。为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尽力做到我的人生我做主。
读者朋友们,还在等什么呢,请尽快拿起这本书读一读吧,也许它还会告诉我们更多。
【篇四:我阅读,我快乐】
读书能净化我们的心灵,读书能让我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读书也能给我们一个愉悦的心情。总的来说,就是阅读能使我们快乐。
早在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如果你三天之内都没有挤出一点时间来读书,那说明你的心思全部都花在那些繁琐,拉杂的事情上,从而觉得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小时候吃西瓜时,如果不小心把西瓜籽吞到肚子里去了,长辈们就会开玩笑的说:“不久之后呀,你吞下去的西瓜籽会在你的肚子里面发芽,生长,开花,最后会长成一个大西瓜。”虽然那只是大人们的玩笑话,可天真的我们还是会信以为真,一时间吓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嚎啕大哭一场。长大后,看的书多了,也学了科学,才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与空气,肚子里黑咕隆咚的西瓜子不会长成西瓜,而是会流到小肠被消化掉。
现在交通发达,可仍有些孩子在大山里守望,对于他们来说,读书是走出大山唯一的办法。而在这之前,他们只能通过课外读物来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书中的所有都无比的新鲜。
从古时候的白话文小说到现在的现代文阅读,书仍在变化着,散发着属于它的文化气息。
【篇五:迷失文化】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脑海中不再有“文化”二字的出现?又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血液里流淌着的中华文化开始一点点地消失褪尽?不经意间,文化丢了,它在霓虹灯闪烁的都市中迷路了,它在有着众多追捧者的奇异同类面前退缩了。它悄悄地找了个隐蔽的洞穴,从此躲起来了。
文化丢了,那么此时出现在我们面前自称为“文化”的又是什么?在这个“文化”里,人们追星、赶潮流;在这个“文化”里,人们既不说之乎者也,亦不说白话文,而是满口的网络用语;在这个“文化”里,孔圣人早已威名扫地,《论语》无人知晓……
文化丢了,于是鲁迅不再着名,新星开始出名;文化丢了,于是人们不再知道有诗圣,而都自立为情圣;文化丢了,于是小小孩童无一会唱童谣,而无一不会唱流行。
文化丢了,文化真的不见了,可是,为什么这么久了都没有人发现呢?文化也许失望了吧,看到它曾经那么忠实的追随者如今都去朝拜那个奇异的同类了。于是,它决定不再出现了,亦不想再出现了。
世纪之交,中国正走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极大的提升了经济力量的同时,我们吃惊的发现,我们的文化正在迷失。传统文化正在接受着新时代的全面考验,某些价值观正在迅速的瓦解。可悲的是,我们似乎尚未找到合适的文化坐标。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文化。
寻找文化,寻找那个镌刻在我们每个人骨子里的文化,寻找那个被遗弃了的文化。只有它,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只有它,才可以经历这么多风风雨雨后仍然于我们同在;也只有它可以支撑我们的意志,带领我们走向繁荣。
寻找文化,寻找那个我们无法割舍的文化。有了它,我们才有了真实的自我,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灵魂。
寻找文化,我们应该冷静面对,任何文化都有其诞生的基础,都有其合理与不合理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文化我们早已无法割舍,如若迷失了文化,便是迷失了自我。
【篇六:个性无价】
美国心理学家埃·弗洛姆认为,每个人都有充分利用自己潜能成长和发展的固有倾向。这就是所谓的个性。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重视人的潜能研究,为心理学领域带来一次变革。并借此推出著作——《健全人格及其塑造》。而“塑造”一词在字典中的含义:用石膏、黏土等做成人或物的形象。
既然是“塑造”个性,那么人最初“发展的固有倾向”必然会被改造,甚至是同化。即使依据书中所论述的模式进行人格上的培养,“健全”后的也必将是毫无棱角的“玩物”,又有何个性可言?
要我说,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理应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理当是一个人共性中所凸显出的一部分——最珍贵也最无价的部分。
假如让周邦彦执铜琵琶、铁鋽板,唱“大江东去”,让李白执红牙板歌“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你作何感想?恐怕他们镌刻青史的个性形象会被彻底颠覆,进行思想上的“重组”。“或和之,或不和”,都必将使中华文化宝库失色不少。
自诩为“中国白话第一人”的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曾在其文章《看谁文章写得好》中高调自擂:“……奇迹来自李敖这边。白话文在李敖手里,已经出神入化。在中国传说中,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必有不世出的人出世,因此我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我深信,我这一辈子,其他的功德都不算,光凭好文章,就足以不朽。我纵笔所至不检束,把白话文写得气象万千,光芒万丈,这种中国功夫,是谁也抹杀不了的。”
好一段“不惭”之“大言”!看过其文章的人都知道,李敖很为自己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刻薄的嘴”而自傲。他的胸藏锦绣,他的铮铮傲骨,他的嬉笑怒骂,无不揭示他的“狂人”形象。是真我的个性,铸就了他台湾文坛“第一狂人”的地位。
再看看那些试图改造别人个性、重塑别人人格的人,岂不多管闲事?要知道,每个人的个性化都是其存在方式。只有个性的绮丽魅力,才能构成世界的多彩。
北宋徽宗赵佶在位25年,政治上饱受诟病。但宋徽宗如果不是赵佶,就算他再有才华,再想尽方法营造艺术氛围,宋王朝历史上也不会取如此巨大的艺术成就,后世更不可能流传其侧锋如兰竹、飘逸劲挺的“瘦金体”,不可能继承其精微灵动、气韵潇洒的花鸟画。他生性柔媚轻浮,不是帝王之材,却因此成就北宋艺术领域的鼎盛,展示出无价个性!
当然,在信息技术飞速民展的当代,我们崇尚个性的张扬,并不韵味着要标新立异。
请看当前网络上流传一组“霸王”标题:《火锅之战独缺太空易舞步,场均1。8次封盖你快回来!》《因为“男人偷吃有理”,所以“红杏出墙”无罪》《一块叫作教育的遮羞布》。
“个性化”的创新固然值得提倡,一个好的标题诚然无可厚非,但倘若单纯地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夸大其词,实则内容空洞,缺乏灵魂的写真,不免如“镜中花,水中月”,作无病呻吟之痛。
个性贵在自然,要溯“本”,要求“真”,不要“做”。只有真我个性,才属无价;也只有无价个性,才能创造出无价的珍宝。
【篇七:我的背诵经】
这个暑假,有点烦。才治愈了“拖延症”,老妈又给我布置了“每日一背”的任务,并且得在规定时间完成,否则重罚。
背诗,特别是不常见的诗,相信很多孩子都不喜欢,有的诗句还很拗口,会读就不错罗!“必须背!”老妈又吼了一声,我的内心都快崩溃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辛弃疾……他们的诗词,一首首过关!”老妈的态度异常坚定,看来这个苦,我是吃定了。
“鉴于你的优异表现,今天提高难度,背《大学》节选!”。天啊!我的噩梦真的开始了吗?可是,妈妈的话从来都是圣旨,我只能偷偷下苦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的“背诗经”新鲜出炉!
第一招:大声朗读。俗话说:“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读了一遍、两遍、三遍,我终于记下了第一句。可意思不理解,背得非常痛苦。
第二招:查看译文。拗口的文言文没人想背,把它翻译成白话文不就完了?这招还挺管用,我成功背下了三句话,可接下来,却是让我更加头疼的:一个句号也没有的长串诗!
第三招:找出规律。像这么一长串的,肯定有规律。比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观察一下,不难发现,句式一样,只要记住“止、定、静、安、虑、得”这六个词,便大功告成了!
同学们,这是我的“背诵经”,你有什么秘诀吗?开学了,组织一场赛诗会,我等着你来挑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