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第一次做蛋糕】
今天是国庆节,既是祖国妈妈的生日,又是我姥姥的生日,于是我和妈妈商量,准备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祖国妈妈和姥姥的祝福,妈妈欣然同意,还夸我长大了呢。
到了蛋糕店,看着做蛋糕的叔叔娴熟的动作,我禁不住拍起手来。要开始做蛋糕啦,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着,忍不住担心万一做不好怎么办?妈妈订了一个八寸的蛋糕,开始,叔叔教我用长长的面包刀把圆形的面包平均分成两份,哇!两层黄澄澄的圆形面包香味扑鼻,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接着我和叔叔将下面的一层面包撒上新鲜可口的水果粒,有深红色的火龙果和诱人的芒果,加完了水果,又在上面抹了一层奶油。
接下来叔叔又教我把蛋糕的边剪圆,之后用刚刚搅拌好的奶油堆放在面包上,一边用奶油刀把面包抹均匀,一边转着转盘。现在开始装饰蛋糕,往装饰蛋糕的道具里放上奶油,再一前一后地把奶油挤出,最后把水果堆放在蛋糕上。
看着做好的蛋糕,我很高兴,在别人眼里,虽然没有蛋糕师做得好,不过对于第一次做蛋糕的我来说,这已经很不错了呢。妈妈也说这个蛋糕看上去真是又香又甜!
我要用实际行动祝福祖国美丽富饶,祝姥姥身体健康!
【篇二:老家的相片】
翻开相册,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我站在老房子前的照片。
那间老房子,是爸爸小时候住的。他说,小时候吃的东西都很差,勉强能填饱肚子,平时要上山砍柴、打猪草、赶鹅……住的房子都是这种又旧又小的老房子。
对比一下我们现在,不仅吃得饱,还整天想着吃美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日子过得像古代的皇帝,家里什么活都不用干,至于住的又宽敞又明亮。
我又细细地看了一下那张照片,照片上的那扇木门已经很旧了,并且门旁边和里面堆放着许多柴,看样子已经很久没人去住了。这间老房子在山上,想象一下,爸爸小时候上学,从山上一路下来,要走多远的路呀?
看着这张照片,我仿佛看到了爸爸小时候的生活,也看到了爸爸为了我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拼命地工作,我觉得我更应该努力学习,对得起爸爸付出的心血。
【篇三:风格各异的民居】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民族的住心也是风格各异的。
由于我们所处的地理、气候条件、经济生活条件较好,而且我们这个国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修建一般都是三层小楼。
引入眼帘的这些楼房,个个外观也和别的民族大小相同。我们这个地方大多都是用砖头整齐的砌成的,这样即美观又简单。从那平坦的院坝走到堂屋,最打眼的是摆放着一张方形或圆型的桌子和沙发、椅子和电视机、饮水机这些家用设备,这样更便于接待客人。从堂屋往左边,这间屋子大多都是用来堆放粮食和农用工具的,穿过堂屋就是厨房,厨房在堂屋较后面一面,通过厨房往右边走几步,就到厕所了,这厕所比咸房还要空洞,这就为什么呢?因为这不简单保只是厕所,这里还是喂养牲口的场圈,所以与厨房相比较宽敞。再从堂屋往右走,这就是里屋了,穿过里屋,就到了堆放酸菜的菜坛屋,这里泡有多年的菜菜,这里不仅仅堆放着各种酸菜的坛,还堆放着珍藏的好东西,有酒类,补药和各种好吃的,所以这里是最好的地方。从一楼慢慢走到二楼,这二楼便是卧室了,卧室一般都根据家中的人数来布置,人数少的在二间左右,人数多的在四间左右,卧室外边的围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既是为了保证人的安全又是为了美观,可以种养花草,穿过那卧室,又来到顶楼——三楼了,三楼最空旷了,因为它平时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只是在农忙的时候被人重视,这时能在这儿晾晒粮食,在这年过节时它的作用也挺大的,在人多时可以在那里摆上几桌。
我国蒙古族人民就和我们的民居不一样,因为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地理、气候不相同,再加上大多数的人都是以养牧为生,所以他们的房屋也是简单的一个账篷,这些账篷冬暖夏凉,拆迁也是方便,小羊们没草吃了可以快速、随时随地搬迁到另一个地方去。
各具特色的住房,风格各异的民居,时时处处张显中华的风采。难道这不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篇四:我从标示牌中学到了语文】
那天,匆匆走过“垃圾站”,那里原来是个草坪,经过大家的“齐心努力”,终于变成了垃圾山,那附近立着的一块新木牌,上面写着“此处不准堆放垃圾”。
不过,有人会理吗?不会,又没人看着。又一次上面的字换成了“此处放垃圾者一次罚十元”。众人依然无动于衷,心想:“罚钱,有什么好怕的,你还真知道是我扔的。”“垃圾山”越堆越高,越来越大。当人们扔的不亦乐乎时,牌子上的字又变成了“此处堆垃圾者将受到严厉处罚”。这次更直接将大家的怒火给挑上来了,大家心中都想着:“我爱往哪放放哪里,关你什么事。”于是,民众局和环保局就开始了明争暗斗,那牌子上的字一直在变,惩罚一直在变,一次比一次严厉,一次比一次罚的多。可还是什么用都没有,大家一看到那个牌子就露出了无视的目光,直接无视那块牌子,以一个三分投篮的姿态投了进去,有的人把垃圾袋一扔,凌空抽射又进了。有的人潇洒地将东西一扔,正好把刚被清洁工搞好的东西又打散了。
几天后公民胜利,牌子上的字成了“为了维护公共卫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请勿在此堆放垃圾。”这次,人们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似的纷纷低下了头,纷纷回家拿着簸箕,铁锹来打扫卫生。几个星期后“垃圾山”不见了,木牌也消失了。
我突然醒悟,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原来某事只要换一种口气和表达方式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