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乡村生活】
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乡村生活,我当然也不例外。
上一次叔爷爷过70大寿,很多人前去祝贺。我们一家也开车来到了他乡下的家里为他庆祝。叔爷爷还办了宴席,大家都在那里吃饭。
饭后,前坪的戏台上,“锵咚锵咚”,清脆的锣鼓声响起,花鼓戏开始了,台下坐满了看戏的老爷爷老奶奶。这对于我来说没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伏在奶奶的肩膀上就差睡着了。
忽然,有几个小伙伴在大声吆喝:“有玩打水漂的吗?”我马上精神起来。其实打水漂我是第一次接触,听说这是许多小男孩都喜欢的一项游戏,我也勇敢地加入了。
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一个大池塘边。找到了一些又扁又圆适合打水漂的石头。一个和我同龄的小男孩拿起石头,侧着身子,把石头贴着水面甩了出去。石头“啪、啪、啪”在水面连跳了三下,才“咚”地掉进水里。我也拿了一块石头用力甩了出去,可石头却一下都没跳,就“扑通”一声掉水里了。我又连试了三次都失败了。这时,那个和我同龄的小男孩过来教了我许多小窍门。他告诉我:“扔石头的时候虽然要使劲,但是不要使蛮力。”我又照着他说的扔了一次。果真石头在水面上扑通扑通响了两下。我终于练成了打水漂的本领。
这真是愉快的乡村生活。通过打水漂这个游戏,我明白了做事有时不能只用蛮力,有些事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小技巧和小窍门,既省力又高效。
【篇二:新康剧院】
新康剧院应该是新康戏乡这个小镇最高的建筑了,她位于小镇的中央,是今天人们看戏的地方。
比起原来看戏的洪山古寺那个露天的舞台,新康剧院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也好看多少倍。远远地看见这个黑白相间的屋子,觉得超出一般的高大,再看看窗棂,都是木头做的,显得古香古色,尤其是这个屋子的正门两旁,有六根木质的柱子,柱子的造型非常独特,远远望处,像一把给花鼓戏伴奏的二胡,六根柱子就像六把二胡簇拥这剧院,看见了二胡,那些戏迷就嗓子痒起来了,想唱戏了,他们咿咿呀呀地唱着,就走进了剧院里面。
自己唱,总是觉得没有专业的演员唱得好,那就到剧院里面去过一把瘾。剧院的门口,预告了一周的戏剧播放时间和内容。走进剧院里面一看,哇!好大呀,至少可以坐五百个人。我们兴高采烈地坐下来。哇,座椅好软啊,真舒服!再看看舞台,有璀璨的灯光,有高级的音响,有多层幕布,两旁还有滚动的唱词,简直和城里的大剧院差不多。导游阿姨告诉我们,新康剧院开演以来,已经演了五百多场戏,还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戏剧活动,前不久还在这里进行了“2015年快乐戏迷迎新年”的文艺晚会呢。
新康剧院真是一个戏迷们享受花鼓戏大餐的好地方啊!
【篇三:自学成才的业余演员】
张爷爷是居住在新康戏乡的老戏迷,他红光满面,显得非常年轻,看上去就像五十多岁的样子,原来他六十多岁了。我们问张爷爷为什么看起来这么年轻,他说因为唱戏他越来越快活,越来越年轻了。张爷爷还只有13岁就登台演戏,一辈子演过很多戏。他印象最深的是七十年代演过花鼓戏《沙家浜》,一连演了很多场。我们问张爷爷能不能给我们唱几句,他张口就来“”小刘海哎,在茅棚罗,别了娘亲……”
对张爷爷采访以后,我非常佩服他。张爷爷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多才多艺。他会唱花鼓戏,什么十字调、西湖调,他一边唱一边给我们做动作。张爷爷会很多乐器,能拉一手好二胡,最奇怪的是他竟然会吹萨克斯。张爷爷为什么这么多才多艺,因为他善于学习,从十二岁就练功,张爷爷学习乐器都没有拜过师傅,就是自己和小伙伴一起钻研,虚心请教,然后通过自己勤学苦练而成的。
我问张爷爷:“戏乡这些年有变化吗?”
张爷爷笑眯眯地说:“要说起戏乡最大的变化呀,就是这条河!七十年代防洪大堤修好后,这条内河就被截断了,以前人来人往的船码头变成了一弯死水。慢慢地,人们就把生活垃圾扔到小河里,成了臭水河。建设新康戏乡以后,政府就出资把小河里的垃圾都运走了。在小河边上种上了花、种上了树。现在你们看,我们是不是像住在公园里面?”我们回想起一路上来看到的美景,都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