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酸甜苦辣都是歌】
生活是一首歌,你用心去谱,用心去唱!有酸有甜,有苦有辣!
酸——一天晚上,我正在吃饭,弟弟跑过来说:“哥哥,我们打架吧!”我说:“好啊!”我一到客厅,弟弟就动手了,他展示出了他所谓的功夫,我左躲躲,右闪闪便躲过了,我大吼一声,弟弟便被我的气势吓跑了。我觉得无趣便走开了,后来弟弟趁我不备,重重一拳打到我肚子上,我火了,对着他就是几下,弟弟哭了。大人们闻讯赶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我骂了一通,好心酸。可后来一想,弟弟还小,我得让着他。
甜——在一次期末考试中,我考得很好,在班上的名次也有所提升。回家告诉家长们后,大家都表扬了我,鼓励我只要肯用心去读书,一定会越来越好。我还得到了物质上的奖励,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苦辣——有一天,在去找朋友的路上,发现地上有钱,我捡起来数了数,面值还不小呢!我到处走了一圈没见有人来,便站在原地等。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位大哥哥走了过来,他问我有没有捡到钱。我注意他时,他满身大汗,看样子急坏了。他应该就是失主,问清他掉了多少钱后,我把钱给了他,他一个劲的和我说谢谢,我脸红了。回家告诉大人们,他们不信,后来问我,我干脆说忘了。他们又说我学会了撒谎,真的无语,我当时心里觉得很苦,脸上火辣辣的……
酸甜苦辣,有好有坏,有笑有泪。生活像大海上的一只小船,漂浮不定,只要你扬起生活的帆,在大海中用心航行,那么就可以到达幸福的彼岸!
【篇二:聆听敬意】
那天,我跟着妈妈去菜市场买菜,也正是那次相遇,却让我明白,用耳朵去听,其实能听见时间许多温暖。
周末的菜市场格外的热闹。各个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一个个又大又美。脑子里闪过电视上报道的蔬菜被打激素,各种防腐剂……世道的险恶令人防不胜防。我和妈妈穿越人群,在摊主们一声更比一声大的声音下寻找着清闲的摊位。
四周张望着,还真是,角落里有一个老爷爷,守着前面的一堆堆青菜白菜,一言不发,与旁边热闹的景象格格不入,我和妈妈走上前去,他伸出一只枯槁的手,指着麻布上放的菜说:“这些菜都是自家种的,新鲜的很啊!”
我抬头望向他,心中震撼不已,这是个多么朴实的农村人啊:头上一顶深蓝色的毛线帽,基础还有线头冒出来了,在萧索的北风中颤抖,后和纵横的脸上布满了风霜的印记,黝黑且消瘦得如刀割一般,伸出的手上覆盖着松垮的皮肤,如一截老松木,指甲里还嵌着黑色的泥土。我看到了他身上风吹如晒的痕迹,与其他斤斤计较的小贩截然不同。
“你这菜没打过农药吧?”妈妈习惯性的问了句。谁知道那老爷爷一脸惊恐,连连摆手,说道:“那怎么可能,这都是俺一天天种出来这种事情怎么能跟老天爷对着干呢?”
我呆立在一旁,内心被老爷爷这一举动所惊讶,内心也被深深的触动,心灵像打开了一道窗一样,聆听着老爷爷的话语,细细回想,却令我心生敬意:这样的一位最质朴,甚至在我们看来最“无知”的农民的身上,看到了对大自然浓浓的敬畏之心,心中莫名的出现一道暖流,暖暖的,很温暖。
有一种聆听,不用耳朵,而是需要用心去听的。用心去感悟,便觉得自己的遭遇竟是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我一直都没有尝试过用心去聆听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所以就感受不到生活中所存在的敬意。
所以,聆听敬意,才能让心中充满对生活的敬意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篇三:共享时代】
坐在车内,我向窗外望去,眼前的一切都转瞬即逝,向后跑去。那些绿树,鲜花与白云好似在车子的穿梭中步入了快节奏的时代……
街上的人们迈着急匆匆的步伐,一切都仿佛沉浸在快节奏之时。恍然间,一抹黄色的身影在眼前扫过。定睛一看,那是一排共享单车。它们静静地“站”着,仿佛在等待……
我望着它们,呆呆地怔住了——它们与这样的生活格格不入。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新奇,对爸爸说道:“爸爸,之后我们骑一下共享单车吧!”
坐在共享单车上,那是种从未有过的滋味。车道边的树木静静地伫立着,高低树木俯仰生姿,在微风的拂动中,摇曳着枝条,颤抖着树叶,这是大自然宁静的语言。花香与鸟语,蓝天与风,一切都融为一幅画,足以让人用心去欣赏,用心去倾听……
“妹妹,你瞧,这样在街道中骑车还是以前儿时的生活了。”爸爸不禁感慨,“现在的生活虽然科技有所进步,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像往前那般在大自然中成长的滋味也愈渐被淡泊,被遗忘了。”“是啊,好像这也是我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在街道上骑车。原来,这才发现生活中那些在身边时常出现的事物也是有别样动人之处的,只是平日中没有仔细去发现,没有时间去体会啊。”在街道中缓缓穿行,不禁被自然感动,不禁迫切与自然沟通……在这一路上,我与爸爸谈论了很多,同时也体会到了许多。那些往日的习以为常,在这一路上也使我拾起了许多童年的回忆;那些平日中微不足道的细节此时在我看来也别有洞天;这一路何尝不是心与心的沟通,人与自然的拉进呢?
现在的生活科技在发展,网络在蔓延,自然与社会对我们的影响渐渐逝去。在如此的科技时代中,共享成为拉近人与自然的一大利处。如今,共享单车,共享书店,共享篮球,共享健身房等逐渐融入社会,它们拉动了新一时代——共享时代。共享带给我们的乐趣不只是节约了能源,更是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去体会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伫足而立,生活、自然是如此让人心动,又是如此容易让人忘却其美好……
共享时代,共享的不仅是物质,它共享的更是一种态度与一种生活。那是用心去看待生活之美好!
【篇四:眼见不一定为实】
世间百态,我们用双眼来感知生活。目之所及,是我们认知的第一份印象。
你敢确信着,你的所见吗?
曾有一个太太抱怨对面太太很懒惰,说人家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发现不是对面的衣服洗不干净,而是自家的窗户脏了。
我们用双眼去发现,去探索,可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也因为双眼而蒙蔽,而盲目。太太看见了“脏的衣服”,只会去想着人家衣服洗不干净却不会注意自己的窗子上的污渍,她所见的与其“事实”并不相符。可见,眼见不一定为实。
有时候,一朵花开不一定代表着春天早已降临,一场绒雪不一定说明冬天未曾远去。我们所感知的,所见的,不一定是世间的根本之理,受到蒙蔽的时候,盲目的人们也无法看清本质。更多的时候,还是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放眼看世界。哪怕是对面的人、物,就算是再近处的一处景象,也要仔细的看看,不要因为自我而蒙蔽。
人们总是说,眼见为实:可是,当你看见并不真实的一面时,仍然相信这四个字似乎就不是真正的“眼见为实”了。
孔子曾领其弟子诸游列国。一次,在他们最艰辛的时候,有人给了他们一袋小米,他们只得用其做粥。孔子大弟子——颜回,在煮粥的时候就无意看见有脏东西落进了锅里,他立即用手抓了出来,沾上了米粒的东西弃之实在可惜,颜回只得将其吃下。而后一幕,恰巧让孔子看见,孔子觉得对其失望。而后,当事情澄清的时候,孔子也不禁感叹,自己亲眼所见的却也不是真实的,何必非去坚信“眼见为实”呢。有时,眼见的才是盲目的。
你相信自己的眼睛吗?眼睛不会自己构造虚幻,可是所见至此,你怎知看见的就是事件本质所发生的。眼睛不一定为实,想的也许是假的。我们无法去改变我们看见的,因为那是必然的,可是,我们也不能完全相信我们看见的,我们用心去辨别,去感知。
不能不相信所见的东西,却也不能只信看见的事物。你看见的表面不一定与本质完全相符,也不要为此而不忠信于眼睛。万千世界,我们无法知晓每一件事,但是相信的也不止是各自的一双眼。
眼见不一定为实!
【篇五:善忘,是一种人生的佳境】
不知多少话语在耳畔回荡:看看人家孩子看过一页书,就会背了,那是记性好;多少次黑板齐刷刷地印着;记性好就成绩好,成绩好就是好学生!
曾经我一度迷茫。随着作业量增多,科目中需记的知识量又大,常常每天做到深夜才熄灯。从此,那时的我对于学习报有一种厌倦的滋味,好像自己忽然老了十岁,再也没有当年的朝气蓬勃,又感觉自己好像累了,想用力地把压在身上的石头砸碎。当时的我真的觉自己的心是碎的。不过还好,我遇见了你。
记性不好,做作业质量差,自然成绩也不好。在老师眼里我只是一粒小小的尘埃,是那么的不起眼。在同学眼中虽然遇见也曾寒喧几句,但我知道他们多半眼中、心里是瞧不起我的,不过没关系,我认识了你。
真得应该感谢你。感谢你对我的耐心。还记得当时的我曾几度徘徊,把自己应做的事——学习忘得一踏糊地,开始把心思放在了(next88)电子产品上,起先你不曾发现,后来你突然告诉我我的记性比你好,你连游戏名称都记不住。虽是一翻赞美的话,但我听了却感觉浑身热血沸腾,也许就在那时,我开始与你交谈了。
真得应该谢谢你。谢谢你把我从迷茫中找回了人生的道路。是你教我对待学习就像交朋友一样,我要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受,我要对学习发现并保持兴趣。
真得应该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回答:“记性不好没有什么不对的,只是善忘而以。有些时候我们不曾用心去记忆时就会把事情忘却,其实善忘没什么不足,它会让你无忧无虑;它会让你不去铭记一些对你自身有伤害的话语!”我知道当我看你那真挚的双眼时,我还应该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友好。
对了,我还应该谢谢你。谢谢你在留言时的一句话:——善忘,是一种人生的佳境!我忘了告诉你:——其实,善忘,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佳境?
【篇六:《传承中国》观后感】
“国粹之美,美在其形,洒脱飘逸或典雅庄重;国粹之美,美在其神,气韵生动,意境幽远。”京剧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存在,只要一提到它,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感到神秘,感到崇敬。
不过随着《传承中国》这一档综艺节目的开播,我们正在慢慢揭开戏曲的神秘面纱,通过来自全国各地的传承人的不懈努力,通过各个名声赫赫的专业戏曲评论人的讲解,我们不仅看到了戏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是了解到了戏曲人的伟大与艰辛,这无疑对我们继承传统,弘扬戏曲,创新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契机和平台。因此,秉承着这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重担,《传承中国》横空出世了,这个节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情怀紧紧扣住了人们的心弦,牢牢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好评,一下子得到了流量和口碑的双丰收,不得不让人拍手叫绝。
我们都知道,京剧作为中国的象征,它不仅是中国民族传承已久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深刻体现,因此继承和弘扬京剧,已然成为了当代人的一项历史使命和民族重担。可是不可避的是,由于受到现代音乐的冲击,咿咿呀呀的戏曲在年轻一辈心中似乎变得很是晦涩难懂,很是枯燥乏味,自然而然,人们对国粹就会敬而远之,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不甘愿静下心来去琢磨。而正是因为这种心理,国粹的传承和保护似乎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不容易了,相对应的,对戏曲文化的创新和改变也似乎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大事了。
而《传承中国》就是这样一个良好的平台,它通过传递国粹的形式美和神韵美,深深触动了人们柔软的心灵,也深深鼓舞了人们的决心,带动人们想办法去留住这份美,去传承这份美,好让京剧艺术代代相传下去,辈辈流传下去。
北京电视台总编辑王珏说过:“京剧之美不仅美在舞台上,京剧无处不美。它的文学、服饰、音乐等等无处不美,只要用心去学,用心去看,你会发现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跟自己的审美有共鸣的东西。”
听了王先生这些话,我实在是受益匪浅,我认为京剧真的是一种传奇的存在,它的美在于它独特的唱腔,在于它鲜明的妆容,在于它靓丽的服饰,在于它优美的身段,在于它飘逸的形式,更在于它伟大的精神,因此我们都应该用心去感受它,去保护它,去创新它,去弘扬它,去传承它,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枉为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