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帽相关作文

【篇一:我眼中的苏轼】

今天语文课上,谢老师给我们评讲了苏轼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也不知是出于钦佩他的文笔,还是出于对他的好奇,我竟慢慢对他产生了兴趣。

放学后一回到家,我顾不上吃饭,把所有人的话都当成了耳旁风,径直飞奔到楼上,开始查阅关于苏轼的所有资料,在“艰苦奋战”了半个小时以后,我眼中苏轼的形象慢慢浮现了出来。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曾官至知州、礼部尚书,也曾被贬儋州。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在一个又一个的低谷中得到了复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密州出猎》这样一首诗词被后人广泛传唱,不仅因为壮阔的措辞,更因为写作风格十分有内涵,又豪放狂野、不拘小节。“诗人”这个词已经概括不了他了,他更像一个乐队中的主唱,心底总蕴含着那抹不去的潇洒。

在被外放之后,苏轼似乎从众人的视野中消失了,褪去了万众瞩目的色彩,当每个人都以为他会就此一蹶不振时,他以乐观的心态顶住了压力,并以一首首气宇轩昂的诗词粉碎了那些流言蜚语。

他在众人中复苏,同时复苏的还有他那无限激扬的态度,毕竟他是苏轼,是一个放荡不羁的苏轼,也正因为是他,才会如此豁达地接受,以更加澎湃的姿态去迎接复苏。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只言片语道尽了他的释然,寻常阴晴却显人生波澜。是啊,没有风浪的人生,岂不太平淡无味了?越是起伏不定的人生,越能成就搏击风浪的扁舟伟业;越是阴晴有时的一生,越能成就一个人的千古绝唱……

苏轼,他是纯粹,他是复苏,他是释然,他更是完美的“苏释”,他在我心中已成了一位英雄……

【篇二:你是我最欣赏的人】

冷月高悬在凄清的夜空之中,荒芜的草场上,你伫立在月夜中,深情注视着远方的大汉。冷风袭过,你裹紧了身上的棉衣,攥紧了手中的汉节,眺望着可望而不可及的家乡,两行清泪缓缓流淌……

我最欣赏的人啊,你为何热泪盈眶?读罢你的传记,我似乎懂了。扣留匈奴十余年,你既有男儿的铮铮本色,内心也有柔软的一面。你在履行自己作为汉使职责远出在外时,也不忘故乡,不忘故乡人。

面对着匈奴单于“拥权无数,马畜万千”的诱惑,你始终不为所动;面对着匈奴人“举剑拟之”,你竟要以了结自己的生命来为大汉捐躯。

我最欣赏的人哟,我不懂,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你?从你的话语及行动中,我好像明白了。你始终铭记着自己作为汉使的职责,你无视金钱、权利,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你要为国捐躯,只因你始终抱着“生为汉人,死为汉鬼”的信念!

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穹外的凛冽寒风,似乎都在劝你投降,而你却紧闭双眼,披着单薄的衣裳,纵然懂得浑身打颤也决不妥协!为了活着返回大汉,为了完成汉使的职责,在无炊无粮的情况下,你与老鼠争食,你啃食着草毡,却从未放弃过回到大汉的念头!

我最欣赏的人噢,我不明白你为何如此执着?从你深邃的目光中,我似乎读懂了。是那一颗爱国之心支持着你,即使吃不饱,穿不暖,身体里流淌的热血始终温暖着你。

“武留匈奴十五年,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我欣赏你,我欣赏你的坚毅,我欣赏你的淡泊名利,我欣赏你的拳拳爱国之心,我最欣赏……我最欣赏你的民族气节!

挥一挥汉节,锦帽貂裘,你将其扔进草场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你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我最欣赏的人,你的名字已载入史册,你的事迹已流传百年,你的品质已弘扬千古。你就是苏武!

苏武啊苏武,汝乃吾好逑之人。

【篇三: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

独自倚在窗前,听见雨打梧桐的声音,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捧起一本《东坡诗选》,翻开书本,你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只见一伙人骑着高头大马,手牵猎犬,肩擎苍鹰。只见人群之中,身着“锦帽貂裘”的你,拉弓搭箭,朝着西北方向,奋力射去。你的身后,是“千骑卷平冈”的宏大场面。虽两鬓微霜,你仍不改年少的轻狂,在众人面前夸下海口,要射中那凶猛的老虎,像孙仲谋一样一展雄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相信,就凭借着你的这份志气,终有一天,大宋会战胜西夏军队。

赤壁·怀古

一叶小船,在夜深人静的江上缓缓的航行着。船头,你高举酒杯,望着那绵延不觉的赤壁,你心中顿时充满豪情壮志,有感而发,便吟诵出那传颂千古的壮丽华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开篇你就用浓墨重彩泼洒出一片胜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看着平静的江面,你的心里却又激起当年的惊涛骇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啊,你所崇拜的,那周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背后炮火漫天,万箭齐发,他只是微微一笑,但见“樯橹灰飞烟灭。”这时,你却羞愧的低下了头,只因“早生华发”。但你又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嗯,一壶浊酒,就能忘却世间的一切离愁别绪……

黄州·游寺

夜晚,承天寺的院门被轻轻推开,失眠的你和同道的张怀民一起在庭中漫步,四周全是一片寂静,澄澈的月光照射在大地上,将竹柏的影子投射在寺中央,宛如一大片积水,水中交织生长着藻、荇,一阵夜风吹过,水面却还荡起了涟漪。当你看见时,大为震惊,但有仔细想一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原来,植树缺少你这样的“闲人”而已。一个“闲”字,浓缩了你一身的流离转折,更是你坎坷曲折人生路的真实写照。

合上书本,回想起你的样子,你是那么的豁达、乐观;也是那么的轻狂、豪情万丈;但在遭遇挫折时,你也是那么的惆怅,迷茫。也许,在世人看来,你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我觉得,也正如你所说的一样“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的一生,成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将永远定格在我的内心深处。

【篇四:追求心中的那份平等】

阳光是公平的,它平等将温暖洒向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它追求心中的那份“平等”。

——题记

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因为快乐是平等的。

花儿的芬芳飘满花园,因为奉献是平等的;

鱼儿在水中嬉戏,水是平等的对待它的朋友们……

世间万物的存在,都皆有它的合理性。即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此人们追求心中的那份平等也是合理的,。

他曾说:“一衰烟雨任平生”。他感叹:“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壮阔。他自豪:“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前期卷云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他,追求心中的那份平等。他,虽身遭挫折,却依旧心怀国家。他,虽被朝廷冷落,却在偏僻之处造福一方。他钟情于山水并怡然自乐。

他怒吼:“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浅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面对自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更痛心:“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欢快:“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亦懂人生的起起落落。他与欢乐为侣,以酒和自然为伴,为追求心中的那份平等。因为他懂得:人生而平等。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浅淡平等。

当启蒙运动冲破欧洲封建社会的阴云时,人们对追求心中的那份平等的愿望愈来愈强。他们以理性的思想与封建思想相对抗。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在不断的催促人们勇敢向前,造就了一代伟大的思想家们。

追求心中的那份平等。他们知道自己有权在地上立足和生活,他们也知道有权享用天赋的自由。人人有权利追求去追求属于自己心中的幸福,追求心中的那份平等。

沧海是公平的,因而鱼儿们可以自由自在地遨游;

蓝天是公平的,因为雄鹰可以勇敢地搏击天空;

幸福是公平的,它允许每个人平等地追求。

正是由于平等的存在,追求心中的那份平等才充满趣味,充满美好。

【篇五:学会放手】

鸟的翅膀若是绑上金块,它便不能轻松自如的飞翔,人若是背负笨重的珠宝前行,那么怎么都无法奔跑,有时候放手一些你自认为不可遗漏的东西,或许你的人生才会更轻松。

语文之中较喜欢词赋的境界,一字一句,荡漾了城市的污浊与名利,难怪总有诗人放下金钱地位,离开世俗,将自己放逐于生命的荒野,看似清贫,实则心安,苏轼是在深谙事故中放手活的更轻松的人,他用旷达的心绪写下三分明月,十里春风,写下半棹流云,他竹杖芒鞋胜过他人的锦帽貂裘,他的清风明月胜过偌大的黄金万两。

只有懂得坦然放手,我们才会知道有些尽力想要留下的东西才是我们的累赘。

官仕之道是古人的追求,那是贫寒学子唯一可以抓住的飞黄腾达的机会,而如今人们恰恰与其相反,不懂得珍惜,总是将那些阻碍自己前进的东西视为珍宝,张继是那个长长榜单上从没出现过他的名字的学子,在姑苏城外的小舟上,岸上霜已结了干草,夜空中星子亦如清霜,他在此时放下了自己想要的金榜题名写下一首《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年的状元探花我们早已忘记,只有这个学会放手的人让我们铭记。

放下自己紧紧抓住的东西啊,在人生旅途中才能走的更远,美玉珠宝拿在手中,我们仍不能伸展自如,品性也会随之紧抓不放而逐渐堕落失去追求。把自己和爱人放入光明之中,使自己爱情不在爱的名义下苟且,放下这被世人都想抓住的真情,用自己孤独表达对感情的敬重,把自己和朋友放于阳光之下,使自己友情不在利用的名义下偷生,放下这被世人都想嘲笑的友谊价值,用自己的离开表达对友谊的尊重。

放手不是失去,有舍才有得,高洁的品性不可被替代。学会放手,学会释然。

【篇六:倾听宋朝的钟声】

月光皎皎,晚风轻拂。我站在古城下,仰望天空,耳边传来阵阵深沉的钟声,顿挟我回到千年前的宋朝,重温宋朝的钟声。

柳永,李清照们告诉我,宋朝的钟声是那含蓄婉约的“浅斟低唱”。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仿佛将我带到那即将与友人分别的柳永身旁,树影婆娑,晓风拂面,残月当空,我站在他身旁,听他诉悲情,听他叹世道。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仿佛能使我看到那独守空房的李清照,听她抒发那“日日思君不见君”的闺怨,感受她那早日盼望夫君归来的愁绪。

他们用那细腻的情感,婉述自己的哀愁,令人为之动容。然而,泱泱大国,又怎能处处是婉约之风?

一阴一阳,苏轼,辛弃疾们告诉我,宋朝的钟声是那充满壮志豪情的赞歌。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怎能想象,这是出于一两鬓斑白的人之手?不仅如此,苏轼还带领我共同体验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气,仿佛当年赤壁的尔虞我诈在他笔下也化为一纸烟云。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辛弃疾看来,风流似乎无法永存,总会在时间的冲刷下日渐暗淡。但更打动我的是他那对国家的满腔忧虑与愤懑,他希望他的呼声能被国家听到,偏居一隅只会被戎狄“封狼居胥”!、

不管婉约,亦或是豪放,总会带有感性的色彩。要想看透世间万物的规律。

周敦颐、朱熹们告诉我们,宋朝的钟声是理性的,是富有节奏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众人为牡丹的国色天香而倾倒之时,周敦颐用他理性的思维驳倒了其他人告诉我,莲才是他心中的君子。

宋朝的钟声萦绕着历史的韵律,在我心灵深处激荡,有婉约,有激昂,有感性,有理性,缤纷绚丽,流光溢彩。

【篇七:无情未必真豪杰】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的序言里,有一段对苏东坡最为精妙的概括。他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而在我看来,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的多面性中,似乎还可以再加上“英雄”这个主题词,更有着他独特的英雄气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豪迈的基调与一“狂”字贯穿着全词。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一反文人书生的模样,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还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指辽和西夏。苏轼运用了形象的动作描写,表达出希望自己可以报效朝廷的豪情壮志。不仅他如此,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场面壮阔不已。词人将浓烈炽热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倾吐而出,词中洋溢着词人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展现出浓烈的豪迈气息,苏轼的英雄豪情,展露无疑。

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的英雄气概不仅表现在他强烈渴望建功立业的词句中,情深款款的句子里也包含着他的“英雄之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大概是最有名的一首悼亡诗了吧。此诗写于苏轼的爱妻王弗故去十年忌辰,遥想当年,当年轻的他们相遇时,是如此的美好。当年的苏东坡在京城以是小有名气,而王弗不仅有着出色的容颜,同时也颇有才情,常能与苏轼对月谈诗。王弗还有一份苏轼没有的沉稳与洞悉人心的耐心,在他们一起生活的这多年中,王弗常常提醒苏轼要对人多留分心眼。可以说,如果没有王弗,可能苏轼的人生将会更加曲折。在王弗逝世的这些年中,苏轼正如词中所述那样,将他对亡妻的情感深深埋藏在了心底,“不思量”但却“自难忘”。纵使苏轼在外,是何等英雄豪情,但在他心中,总是有那一份的柔情,留给自己深爱的妻子,即便岁月变迁,但却也不改当年。我想,英雄之心不仅是大丈夫纵横于疆场之上,亦是敢于在这样的儿女情长中,深深地回想与凝望吧。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苏东坡虽被一贬再贬,但是他却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在黄州他挥锄耕作,目光朝下,凝神聚气……他不埋怨,不忌恨,在黄州的精神涵养中,他达到了诗词创作的高潮。在惠州他为了方便当地人出行,“助以犀带”来造桥,钱还是不够,就写信动员子由一家,把皇帝昔日“所赐金钱数千”捐了出来。新桥落成之日,当地人喜极而泣,簇拥着东坡,“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到了儋州,这样的蛮荒之地,他依旧豁达面对,努力学习当地方言,也教黎人学习中原文化,他教出了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

“心似已灰成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苏东坡生前的最后一首留世之诗,仅仅在这首诗完成六十多天后,苏东坡便与世长辞,逝世于常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有人说,这是苏轼对于自己的自嘲,但我想,这也未必不是苏轼在生命尽头对于自己整个人生的一个总结,对自己的人生的肯定。苏东坡也曾位居高位,也曾辗转于多个地方,但唯独黄州惠州儋州这三处是苏东坡人生的最低谷,但同样,这也是他从一名书生,一名不太“合格”的政客转变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大文豪的华丽转身。在这三个地方,苏东坡的文学素养飞速发展,灵魂得到了高度提升。苏东坡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明了的认识,他清楚的知道自己人生的阶梯是什么样的走向,他直面磨难,从不畏惧,他对自己有着最明晰的认知,他的内心,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什么是英雄?在我看来,英雄不仅是勇武过人的人,更是敢于在人生的风雨中坦然面对,历经磨砺却日益纯净的人。纵观苏轼的的人生旅途,看似一路跌跌撞撞,但是他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坦然接受厄运。他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不仅没有被打倒,反以其达观和智慧,以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命运坎坷沉浮之间,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谁又能说苏轼不是一个真正的大英雄呢?

【篇八:历史将记住苏轼】

你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你用豁达凝练成笔上的旋律;你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苏轼,这个名字在中国传誉一千年。一千年的花开花落,我依托着你听花的气息。一千年的雁回雁归,我寻着你的脚步,察觉着自然的眷恋。

历史将记住你,因为你的亲情。

秋天的夜,静谧而安详,融掉了所有的不安。柔柔的银辉浸没了你的全身,任凉风吹乱了头发,却拂不乱心中的牵挂。任凭远眺,泛光的湖面与天边的皓月相交织,唯美的弧线,浪漫的光点。你醉了,眼睛却空洞地望着皎月,以此寄托哀思。怎奈,一泓秋水,一轮碧月,载不动,你心中的愁苦。于是你颓然地合上双眼,一滴晶莹悄悄在你眼角滑落,截永的诗篇就此落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你一代伟人!傲人的才华闪越千古,可是当你执笔刻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该是怎样的心碎。智者是如此多情!

历史将记住你,因为你的爱国。

左牵黄,右擎苍。正戴锦帽,披着貂裘,倾城百姓追随着你,千骑马匹卷过城冈。醉酒八分,胸胆开张,拉开铁弓,上利箭。“会挽雕功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又是何等壮志,你总说在用你的激情豪迈不遗余力地灌溉到他爱的土地,他所爱着的百姓,智者是如此爱民如子!

历史将记住你,因为你的情愫。

红颜最难忘,虽平淡,却歇永。阴阳永隔,佳人不返。弦断妻远,独剩孤人,魂断消香,知音难忘。暮雨将尽,她成为了他最后的爱,“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沐浴更思情。”她随离他越来越远,可她在他心中的位置,永远都无法改变,没有人能挪走她!

苏轼对着这个破落的尘世落泪,浑浊的泪水当中,似乎就是他对大宋的无望,却仍抱着对帮国的壮志,时刻为国担忧,为国着想。他流下的眼泪随风飘着,跨越历史的星河,所过之处,无不绽开了炽热鲜红的莲;像一团团火焰般,可我却不觉灼热,只感到他往我传递春日般的温暖!

花开花落,潮起潮落。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为我论诗品文,为我阐释宋词的奥义,为天下苍生阐释人生的价值。

对!记忆中的苏轼,历史中的苏轼,仿佛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是最美的民族魂,在历史长河中,你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莲花!

【篇九:咀嚼诗词】

吟一首诗,品一阙词,徜徉于诗山词海之中。咀嚼诗词,妙哉!

时光变迁,岁月已逝,品故国诗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亡国,是沉痛之思,是伤怀之念。“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念国,是词宗之感,是大小周情。“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报国,是英雄之气,是壮士之魂。咀嚼诗词,品王国的兴衰荣辱,悟帝王的千古柔情,感岁月的匆匆变化。一声悲叹,一曲长歌。

高山流水,小桥人家,望锦绣河山。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是月夜中春江静谧之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黄河磅礴壮观之美;“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物是人非的苍凉之美。若虚在吟,太白在咏,在唱。咀嚼诗词,品山川美景之绚丽,叹神州大地之多彩。一座小峰,一条大河,汇集于其中。

怒发冲冠,满腔惆怅,叹少年豪情。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辛弃疾在高台上,举目眺望,烟雨朦胧,但现实却是“而今识尽愁滋味”,轻摇首,莫低头,且看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何为愁?何为恨?暂看我率领千骑,卷尽原野,重返少年。雨,淅淅沥沥地落着。船中,蒋捷轻声吟道:“少年听雨歌楼上,红莲昏罗帐。”少年,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词啊!咀嚼诗词,重打精神,坚信:历尽千帆,归来还是少年。

故国诗情,锦绣河山,少年豪情……他们在风云变化中,在白云苍狗中,凝聚,升华,共有一个名字:诗词。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咀嚼诗词,咀嚼生活,咀嚼人生。一联诗,半片词,一生情……

【篇十:“浓”则吃酒“淡”则饮茶】

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的确有人偏爱浓酒绿叶的浓重。但其实,偏爱白花淡茶般清淡的人也不少。对于我来说,更喜欢如太极那般,黑中有白,白中亦有黑。白花淡茶是我喜欢的,绿叶浓酒亦为吾所好,两者融汇结合,则会更加协调,更加完美。

人的一生无法一路引吭高歌,难免会跌落低谷。当浓重的激情渐渐淡去之时,我们便可尝试放下那颗热烈激昂的心,体会那低吟浅酌的平淡。当热烈激昂的心重新点燃之时,便重拾勇气,一路高歌。也许这样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会更佳。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我国古代著名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早年满腹才华,步入仕途。满腹才华与热烈激昂,雄心壮志的他准备大展拳脚,为国为民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可是一腔热血的他貌似与所谓的世俗显得格格不入。因此,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官职,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浓”则吃酒,“淡”则饮茶。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同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的李白。他曾有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壮志。天宝初,李白应诏入京,供奉翰林,准备施展他的报负。他高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当他步入仕途却只能做一个文学侍从,无法施展抱负的他一句“安能折腰事权贵”便自请还乡,仗剑天涯。

“浓”则吃酒,“淡”则饮茶。既不会如归隐般无所作为,更不会如项羽一般,临乌江负气自刎。

苏轼的仕途也许再坎坷不过了,由于他在朝廷之上的立场,他接连三次被贬,但他无论被贬至何处,他都是乐观无比。他被贬至黄州之时作出《赤壁赋》赋吟到:“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如此遭遇却能如此淡然,常人之不能及也。但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又展现出他的无比豪迈。他在浓烈与淡薄间来回往返,他低吟浅酌之后,又展现出他的激昂,他将他的抱负带到他所及之处,造福人民。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浓重的色彩淡去之时,我们应学会苦中作乐,低吟浅酌,以淡薄之心对待所有事。重整旗鼓之后,再一路引吭高歌,把自己所及之处都染上一笔浓烈的色彩。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