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书勤思崇尚廉洁】
身为中学生的我们,都明白一个学习道理——读书要勤于思考,但我们还应做到“崇尚廉洁”。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身为接班人的我们无论多艰辛都应完成这个任务。
你们知道吗?只有勤于思考,才能悟得更深,亓步得更快,我们既是学生,动脑筋,勤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读书勤于思考的人,看到难题,总会不厌其烦地思考,哪怕费上九牛二虎之力也要算出这道难题——大有做不出此题誓不罢休的气势!而反之,不勤思考的后果便可想而知了!总之,你定要清楚,勤思考能让爱学习的人变聪明,爱学习的人必定是聪明之人,聪明之人必定是爱思考的人,爱思考的人必定有莫大的勇气,莫大的自信,莫大的快乐!我们是学生,读书时部要思考的,勤思考才能使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学习!
读书勤思,我们学习中必不可少。而崇尚廉洁呢?自也是我们所应做到的,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它要求人们诚信、廉洁、正直。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学生,我从课外阅读中了解到中国历史有上很多官员因为贪污腐败而成为阶下囚,同时在阅读中也看到了很多两袖清风,为民办事的清官,好官。于是我想在今天我们这个文明的时代里,作为一名人民的公仆更要抵制纷繁复杂的诱惑是,廉洁道理人人都懂,腐败分子也要懂,但人性的缺陷使其不能抵抗诱惑。所以,我说崇尚廉洁,而并非拥有廉洁,当廉洁未成为一个人的信念时,廉洁只是外在的。
我想,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堂堂正正地做人,干干净净地做事,且能勤于思考地读书……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更担负建设强大祖国的重任!
我们要读书勤思,崇尚节俭,知晓廉耻——也就崇尚廉洁了!只有这样,将来我们才能成为建设国家的优秀接班人!
【篇二:勤于思考,勿忘初心】
我们不担心人工智能像人类一样思考,而担心人类像机器人一样思考,从而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和同情心。
随着科技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创新发展,在如今的这个时代,人工智能、互联网越来越占据我们的生活。比如当我们需要查找某个英文单词的中文注释时,以前也许会拿着一本厚厚的字典一页一页翻找查阅;但现在,只需要打开百度,输入这个单词,便会跳出有关这个词的一系列注释。人工智能无疑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
但如果我们一味地去接受这种便捷,一味地相信人工智能是万能的是完全正确的,而不去加以思考和研究,那我们将永远不会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去追究为什么答案是这样。就像道尔顿一开始提出“原子是不可分的”,现在的我们都知道这个理论是错误的;但如果当时的学者没有加以辩证和反驳,只是一味地相信这个理论,那么可能直到现在我们所坚持的就是这个错误的理论了。我们所追求的价值观应该是重视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知识做基础也谈不上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思考是学习的继续,是对已学习的知识加以分析、综合、比较,探索其本质和规律的重要环节,是学习后的觉悟过程。我们应该勤于思考,防止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倾向。
世界上没有绝对和必然,有的是不断探究的精神。“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不懈的努力探索后又研制出了“海水种植水稻”,无疑为我国的水稻种植技术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从他的价值观来看,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为人们带来便利,而是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便利。即使“杂交水稻”可以说是非常成功了,但是袁隆平仍然在意着如何再提升这种技术。我们应当勤于思考与探究,推动社会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不是止步不前,安于现状。
人类是灵活的,而人工智能却是死板的,他们并不会像人一样富有情感;当我们像人工智能那样思考时,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思考的过程,更多的是情感。当身边的人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时,他们所需要的不是那种如标答一样的解决方法,而是身边人的一声问候、一句关心。
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个贫穷的小男孩为了攒够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劳累一天十分饥饿。一位年轻的女子看到他很饥饿的样子,就拿了一杯牛奶给他喝。男孩喝完问道:“我应该付多少钱?”年轻女子回答:“一分钱都不用付。”男孩儿由衷的感谢这位女子。数年之后,那个小男孩已是大名鼎鼎的医生,一位病人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看到病历上的住址时,他马上起身来到病房,一眼认出那位病人就是曾帮助过他的恩人。他竭尽所能,最终手术成功。当把医药单送到她的病房时,她不敢翻开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会花去他们全部家当。最后她鼓起勇气打开通知单,旁边的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医药费——一杯牛奶。”
如果那位医生仅仅只是向人工智能一样思考,仅仅只是研究出了治疗方案,而不施以援助之手,那么病是可以治好的,但是医药费却是付不起的。但正是那位医生常怀一颗同情之心、感恩之心,让这位恩人重新拥有了自己的生活。人工智能能带给我们的只是一套系统,但如何去加以润色,附以人们所需要的精神上的帮助,这还是得依靠我们情感丰富的人类才能做到。
即使在人工智能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勤于独立思考,不忘初心。鼓起勇气坚持自己的立场,用头脑、双手和决心去创建更重要的东西,这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信念。
【篇三:谈读书】
经常听到很多同学谈起读书,有些人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有些人读书是希望自己能够高谈阔论,有的是为了增长才干,也有很多人是为了寻找真理。我觉得读书要读出效率,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当然是勤奋了,它是取得好成绩的奠基石。有的同学抱怨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天资差脑子笨,继而学习热情不高,钻研不下去。我认为,学习要勤奋才能取得成功。所谓的勤奋,指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需知道,一个人的天赋好固然是个好条件,可是如果不勤奋学习,那么聪明也是无用的。北宋时期有个叫方仲永的人,5岁吟诗作赋,人们都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神童,到了20岁竟然变成了一个平庸无奇的人。方仲永的才华日益衰退,是因为他的父亲整天带他四处炫耀,没有努力读书的结果。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天赋再好,如果不勤奋努力,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大科学家牛顿在上小学时,也不曾被当作弱智儿吗?这样来说,一个人的天赋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勤奋肯学的刻苦精神。
第二点,是勤于思考,这是学习成功的必经道路。众多闻名世界的伟人都具有勤于思考这样可贵的品质。如果瓦特不勤于思考,就不会从水蒸气将壶盖顶起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发明蒸气机;如果爱迪生不勤于思考,也就不能成为“发明大王”了。可见勤于思考是每个希望成功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只有勤于思考,才能使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当然,我说的勤于思考,是建立在科学的、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
第三点,就是多问了,这是最重要的环节。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多问呢?其一,人与人智力有差异,因此理解的快慢与程度必然有所不同。有时,别人对某个问题早已理解,自己却依然一头雾水,如果肯不耻下问,那么就会很快缩小与别人的差距。其二,老师的传授自有她的重点,但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同学们多开尊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多问来弥补你的不知。这样,既能让老师更多了解学生理解的薄弱处,也能令自己不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地接受新知识,再者更能培养自己善于探索的治学品质,真可谓一举多得。
第四点,就是要博览群书。在学校,有的同学只是埋头读书本的知识,而对课外知识孤陋寡闻,使自己陷于困惑,有人认为读那些与自己专业无关紧要的书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只一味钻研一门学问,他的知识面是很窄的。正如学生只学语文或数学,便觉得单调,枯燥,易生厌烦之心。所以倘若能在学习闲暇之时,看看其他书籍的话,既增加了趣味,又长了见识,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所掌握的知识量每隔七八年就要翻一番了,如果我们不随时用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那么即便你今天是个知识渊博之人,明天就完全可能成为一个知之不为的人。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说的书是有益身心健康的、适合学生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