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你】
烈日当空的一个下午,在三马街的街边的一个工地里,一个年迈的工人,吃力地搬着那深红的砖头。
他,约摸有五十多岁,穿着一件白色背心,带着一个黄色工地帽,肩膀上又挂着一条半湿的毛巾,每当感到炎热,都会用它来擦一擦脸。那你从黑胡子间还冒出几根胡子,任凭太阳的暴晒。那他穿的牛仔裤呢?刚被他剪成了小短裤。他眉头紧皱,就像水的波纹,眼睛里遍满了血丝,他也许是疲倦了,困了。
在他的身后却是一个繁华的大街,叫卖声,笑声,超市打折的广告声……充满这一片区域。有些路人过此地却又因为看见了他而捏住鼻子绕道而行。
可在炎热的夏天里,有没有人为他送过一杯水;在他受伤的时候,有没有人给他安慰再为他贴上创口贴,有没有人愿意与他在清晨与他打招呼。在她的婴儿时期,他难道不也是在妈妈的怀抱中度过吗?在他年少时期,他难道不也是熬夜在油灯下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拼搏吗?可有到现在却成了一个悲伤的故事。
回到家,与家人团聚,在空调冷气的吹拂下可又突然又想起了他,他是否依然在工地里为自己的小积蓄努力的工作。
望向窗外,是一个下弦月,孤零零地挂在空中,我在想这老人是怎样忍着痛与孤独,我家人而拼命的工作。在这无数的城市里,又有多少人像他一样度过这枯燥的日子。
【篇二:游鲁迅博物馆】
鲁迅先生,这个活在人们心目中的伟大文豪,现代文坛的“东方不败”。他弃医从文,用犀利的文字批判着当权者面具后面的肮脏面孔,揭露着封建社会那喝人血吃人肉的黑暗制度,他的文章犹如一声声向着人民的呐喊,驱散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彷徨,就此,一批又一批的爱国人士站了起来。
在那条巷子的深处,就是我们参观的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的石像立在花坛的正中央,还是那语文书里的模样,“一字胡”一向是鲁迅的标志,凡是第一次看到鲁迅这番模样的人总是会失礼地偷笑,当然也会同时将这张脸深刻地记住。
博物馆里收藏着鲁迅曾经用过的东西以及鲁迅的文摘,同时还附上了鲁迅从小到大生活在各个地方的照片和故事。在这个博物馆里参观时你会惊奇的发现,整个博物馆灯光昏暗,从少年鲁迅在日本跟随藤野先生学医,到鲁迅那受世人瞩目的简朴而又隆重的葬礼,自己仿佛置身于鲁迅的身边,跟随着他的背影度过了一生,当你走出了博物馆的,似乎又发现,原来刚才就叫度日如年。
从博物馆的出口走出来,我们便找到了鲁迅故居。我们在鲁迅故居并没有停留多时,不过两颗棵前院的丁香树却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两棵丁香树是鲁迅亲手种下的,他最喜欢的花就是丁香。那丁香树在这个时候已经谢了,但是如果是细心,还是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花香,夹杂着一种温柔与幽怨。朱安将所有的温柔留给了鲁迅先生,但鲁迅却从未待她温柔,可鲁迅这样智慧的人又怎会这样不解风情,只是朱安从没有活在他的心里罢了。朱安死后,这小小的四合院内,也只留下这两棵白丁香年复一年地开了又谢,向世间倾诉着诉不尽的人情冷暖。
那天回去的时候,雨下的很大,猝不及防的我被淋了个半湿。举着伞出了我们来时的大门,回首望去。那个在雨中被冲刷的雕像仍屹立在那里。周树人啊!在写作上文笔犀利,在生活中温柔风趣的人。面对社会现状,他默默地做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感悟人生,他轻描淡写地谈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临床之时,他也能劝家人:“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就这样一个低调的人,内心深处其实藏着一个强大的灵魂。
雨仍是下着,身后的鲁迅博物馆已经消失在了烟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