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的理想当一名科学家】
以前,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
但那时不懂事,单纯地认为理想触手可及。科学家是非常有趣的职业,可以探索新技术,新知识。
后来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相比之下,科学家反而是最辛苦、最艰难的工作。有时,一个研究需要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实验,忙起来连口饭都不一定吃得上。像当年研制核武器时,有些科学家隐姓埋名,在艰苦的环境中,为国家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有时,一去就是几十年。
现在,我的理想有所改变,我的兴趣告诉我,我想成为程序员。
不知从何时萌生的这个想法,到现在,这似乎成为我的一种精神动力,推动着我前进。这个职业,或许,也是十分艰苦。但程序员编写出的程序给电子产品的使用提供保障,给它们提供更强力的功能。
为了理想,我一直在努力着。刚进入这个学校,我没有很努力,甚至对理想没有什么想法。
到八年级时,我渐渐读懂了理想,开始努力了,为了这个理想,奋斗着。果然,到了八下,略有成效,成绩一下上来了。这离不开在最后几个时期里,我无时无刻的奋力。连周末我都放弃玩的时间,专心复习这才有最后成就。
在现在这个该努力的年龄,不能懈怠,因为今后的人生路,只有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才有可能离理想更近一步,为了理想,我不会懈怠!我知道,无奋斗,不青春!
【篇二:不忘初心坚守梦想】
不乱于心,不固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方能不忘初心坚守梦想。
——题记
雨,一直在下。
成绩条在我的手中被揉捏得皱巴巴的,边角处早已被手心的汗浸湿。我站在家门口,望着那黑洞洞的铁门迟迟不敢伸手。终于,我深吸一口气、开门、进屋、关门。
“妈妈,我数学又考砸了,还是没有上一百分,离目标的分数还差得远呢!”还没等妈妈开口询问,我就一连串地说了出来,然后默默垂首,准备迎接一场狂风暴雨的”洗礼”。
妈妈似乎盯了我一会儿”嗯……跟我出去走走吧。
“啊?出去?那数学……?何况还下着雨……”我被妈妈的回答惊得语无伦次了。
“没事,学习不急在这一时,我们去人民公园走走,舒缓一下心情。”妈妈语重心长地说道。
我打着伞走在泥泞的道路上,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在伞面上,惹得我更是心烦意燥。
妈妈终于开口了:”你觉得这次考得如何?”
“差!”
“那你反思过为什么吗?”妈妈问道。
“没什么可反思的了。初三以来,不知为数学花过多少心思,学习方法也换过不少,都不见成效……也就这样了吧。”
妈妈停顿了一会儿,说道:”这么跟你说吧,你是不是觉得家里人民公园有点远?”
“嗯,还没到呢。”我略显烦躁地嘟囔着。
“可是你知道,毕竟是有路的,只要你一直向前走,终究会到的。”我有些疑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说。”探索是必须的,虽然有时候一时半会看不到结果,但我们能就此放弃吗?只要我们坚持信念,不断努力,总会有结果的对吗?”
是啊,妈妈的一番话,让我想起了自己的错题本,现在错题已经越来越少了,这不就是成效嘛,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一时的失败并不可怕,过去的已经过去,唯有把握现在,不忘初心,坚守梦想,才能走向成功。
【篇三:最后的冲刺】
时光飞逝,一学期转眼又过去了,到了期末阶段,我准备好冲刺了吗?
答案是:没有,直到现在为止,我仍无法很好的规划自己的时间。每天都在假努力,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努力,然后自己再麻痹自己,每天学习学的都很累,和别人付出同样的时间,然而成效却没有想象中那样好。
到现在为止,我仍不紧不慢,没有一丝一毫紧迫感,没有产生复习意识,每天仍在梦里活着。不知何时能够醒来,同样因为不想醒来。有人说:“你永远不能把装睡的人叫醒。”所以期末冲刺能否成功。我自己能否打破眼前的梦境,是至关重要的。
直到现在为止,我的手懒仍没有消失。尽管我已努力使自己变得勤奋,这是事实。但懒惰还是不想离开,有时想起它泪水盈眶的离开时候,我却又把它带回了家。
还有最后一点,直到现在为止,我仍然不太认真。有些错误本身都可以避免的。但一时疏忽,便总会犯一些低级错误,每次考试扣分最多的都是因为马虎,总是因为不认真让自己后悔。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想信在这最后的一个月。只要我能够付出足够的努力,终会收获相应的回报。
【篇四:碎片化我生活的一部分】
“碎片化”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勾起了我的兴趣。利用“百度”可以很方便地查到“碎片化”的定义:即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忽然发现我的生活被无形地分割成了无数个碎片,每一个出现的碎片或轻或重地影响着我的生活。
有人说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的普及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也有人说社会的发展,网络对生活的渗透,将当今人们的生活分成了许多零星的碎片,其中大部分的碎片被网络覆盖。这种“碎片化”会给人们错觉,让我们觉得我们是在高效利用时间,而在不知不觉中它偷走了我们无数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对以上观点,作为一名仍在漫漫求学路上征程的我不作过多的评价。今天我只想谈谈我的碎片化生活。
身为一名预备班的学生,我的日常生活规律而紧凑。6:00起床,7:05到校早读,7:30开始上午的课程,11:25午休,12:30开始下午的课程,16:30放学,之后做作业、吃晚饭,21:00上床睡觉一天结束,周而复始。跻身其中的“碎片化”常常被我忽视。早饭后的空余时光我在干什么?发呆,等着妈妈出发的指令。课间休息我在干什么?慢悠悠地喝口水。悠闲的午饭时间我在干什么?品尝着食堂的饭菜或注视着行色匆匆的同学。……细细想来,那些被我忽视的时间就像海绵里挤出来的水,因为细小而被我“遗弃”。为了不使“遗弃”变成“遗憾”,如何有效利用“碎片化”这个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早饭的空余时光我可以回顾一下昨天的教学内容;课间休息我可以为下堂课做准备;午饭时间我可以在用餐时回想一下数学错题……利用起每一片“碎片”,为我的学习加分。当我把所想付诸于实际生活时,其中的效果随着积累慢慢改变着我的学习生活,使学习更有成效。
“碎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有不同的理解,有着难以概述的利弊。在我眼里事物本身不存在好与坏,而在于如何规划和使用,相信学会正确地使用会收获巨大的成效。把“碎片化”整合于我的生活,与生活同步,那它就是我生活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篇五:我碎片化的阅读生活】
现在是信息时代,上网、电子阅读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中了,与我们密不可分。它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能快速的获得更多的知识,变得更加聪明,让我们随时随地可以了解最新的信息。
同样电子阅读在我的平常生活中也已经占了一席之地。我们越来越倾向于用手机或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这对于常规的书本阅读方式来说,它的容量大,携带方便,可以随时进行碎片化得阅读。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可以利用零散的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现在进入预初,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很少有整块的时间去做一些事情。所以我会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比如在等车、坐地铁、等人的时候就可以掏出手机进行阅读。虽然每天的阅读量及成效是有限的,但是坚持每天每个时段只要你在阅读、在思考,总是能汲取知识,有进步,日积月累就有质的变化了。
例如:我在小学3年级开始就有了碎片阅读的习惯。利用每天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觉的时候,利用15分钟的时间进行阅读,日积月累下来,我已经阅读完了安房直子、曹文轩、秦文君的20多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时间就像海绵,挤一挤总归会有的。碎片化的阅读是贵在坚持,是持续的积累,虽然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出什么成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效就会慢慢显现。碎片化阅读的同时我还养成了随手摘抄,做笔记,定期整理,把平时在碎片中的知识进行书面化的总结,把零散的知识和平时的积累体系化方便我的下一步学习。
碎片化的阅读让我尝到了甜头,我会保持这样的一种阅读方式,同时也需要我们能有控制力,适当上网、健康阅读、要有节制、不能沉迷,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成长。
【篇六:共享单车,共想时代】
仿佛是一夜之间,各式各样的“共享”资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其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便是街头随处可见的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扫码,开锁后即可骑走,只需在事后支付低廉的费用——-这种新颖的租车方式自然使人们眼前一亮,跃跃欲试。不久,马路上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渐渐出现,给城市增添了色彩、注入了活力。
一切似乎都向着美好的方向蓬勃发展。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随着共享单车的投入使用,不文明现象也层出不穷,其中共享单车也未能“幸免”。座椅遭人扳下、二维码被人涂黑、车把被人拧坏……更有甚者,将其带回家中试图据为己有。似乎每个人都绞尽脑汁地想着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共享单车的爱好者,我在发现那些不文明的行为时尝试过一次又一次的劝阻,可面对人们的嗤之以鼻、冷脸相对,我渐渐地退缩了。还有必要这样吗?在一次次的冷嘲热讽中,我终于套上了冷漠的面具,对这些不文明行为视而不见……
那是一个萧瑟的秋日午后,漫步在街上,我突然听见了一声惊呼——-一个与我年龄相当的学生,此刻正倒在路旁,身边是一辆轮胎歪歪扭扭的共享单车,车架上沾满了泥土,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她呻吟着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一边整理着略显凌乱的发丝,一边撑着地缓缓爬了起来,踉跄了几下,调匀呼吸后将目光投向了那辆同样倒地不起的共享单车。她的眉头紧皱着,仿佛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又好像正在思考什么问题。她是不是要弃车而去了?这样对她而言似乎是个最好的解决方法,四下又少有行人,少数几个人也对她的处境视而不见。一阵凄凉的秋风刮过,她在风中单薄的身姿显得有些无助。
终于,她双臂叉腰,有些不知所措地朝四周望了望——-果然,我心中冷笑一声,她想确认自己不被注意到——-她却突然叹了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似的扶起单车,顶着萧瑟的秋风毅然决然地向远处走去,并环顾四周,终于在不远处找到了她想找的地方——-一个修车铺。
远远地望着她将车郑重地交给了师傅,并对其千叮万嘱——就好像这是她自己的车,我怔住了,内心中仿佛有根弦正被缓缓拨动。我想,就是在那一刻,我那虚伪的冷漠面具被击得粉碎,令我无地自容。
从此以后,我又找回了原来的自己,一如既往地劝阻着那些有着不文明行为的人,而且取得了成效——-不小的成效。同时,随着有关部门的介入,不文明的行为受到了惩罚,越来越多的人也在劝阻之下放弃破坏共享单车的念头,街边被到处乱放的、损坏的共享单车越来越少。一切又重新有了起色,并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共享单车所共享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东西——共享单车方便了每个人的出行,利人利己,也共享了一种精神——一种倡导人们做出文明的举止和行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诚然,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可能会有不少阻碍,但是我相信,这终究是少数,也会最终被克服的。共享单车的构想,更宣扬了一种创新精神,它鼓励着人们去创造、去革新、去畅想。有人说,这是共享资源的时代,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与共享资源产生了关联,但我更认为这是一个共同创想美好未来的时代。
【篇七:成长是逼迫自己主动的过程】
“成长是逼迫自己主动的过程”这句话,是我在一部综艺节目里找到的,说这句话的人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她就是演员江疏影。
江疏影一直以来给我们呈现的形象是在电视屏幕前各种各样的角色,确实很让人称赞不已,可你们确不知道她绚丽多彩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她属于上戏的学生。毕业后,她同班的同学都走向了演绎这条路。比如:陈赫,郑凯等等。唯独她一人没有第一时机选择走上这条道路,而是去了英国留学。那时候的她对英国留学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可到了那里她才发现一切是那么的不切实际。就是语言障碍。在国内所有小小的事物在英国却被无限的放大,放大。导致她连入学考试的试卷都看不懂。于是她开始拼命的学英语,开始不断的练习,训练听觉,还为了方便让自己的口语变的流利些去当了服务员……在这期间,她愤怒的把一本英语雅思的书给撕了,然后就在那不断的哭,哭完后又一张一张的粘回去,然后重新逼迫自己去写。之后得到的结果就是她的英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后前不久还在给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当翻译。
于是我联想到了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我开始沉思,我的脑子里开始有很多很多的在问题围绕着我。发现,我并没有很好的尽心尽力,去完成一个学生的职责,同时也没对我自己负责。
我觉得自己还真的差的很远很远。以前的课堂上,我没有逼迫自己去百分百的凝聚注意力的去听讲,还有在生活中,我依然没有全然的去逼迫自己复习,巩固。这是我一个很过意不去的一个点。
相信有很多人曾经会有一个举止,就是哎呀我今天搞了学习了,可是我想看电视诶,算了算了,明天再搞一天的学习,加把力。结果明天还是一样的结果,然后会有所报应。这就是没有逼迫自己去学习的下场。反而如果我今天逼迫自己牺牲一到两小时玩的时间去搞学习,那么一段时间后成效自然而然的就显现出来了。
我只觉得自己还真的不够努力,因为这次的寒假期间我有很多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包括有一两天的进度会很慢,我会很着急,但我却无动于衷。而现在我想去逼迫自己,逼迫自己完成今天所对应的进度,甚至超量,因为只有这样我才有成效,我才能进步,我才能不用天天低头,畏畏缩缩。
学习本就是件刻苦的事,不经历风雨就难看到彩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不懈的努力,成长是逼迫自己主动的最佳时期,所以现在有的曲折,困难都是必要的,因为这些困难让我们上了一步阶梯,一点一点的走向顶峰,走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