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夜行】
我默然穿行在夜晚的宏村。
一条条青石巷曲折幽深。四周的小楼高筑,视野被窄窄地收拢起来,虽有明月,但不迎着光看是难以窥见其真容的。只见暗影里,墙的斑驳、檐的乌黑此刻都隐于如墨般流淌的夜色中,那飞翘的檐角、错落的砖瓦也渐渐不很分明。平日里被割得七零八落的天,此时显出干净的蓝灰色,寂寥而旷远。明亮处,银白的清辉脉脉含情,吻着夜的冷寂。路上的小水洼,亮盈盈地闪着波光,倘若一脚踩上去,就好似踩碎了品质极佳的水晶,一地的晶莹澄净。墙上、石上的青苔绿泥,油油地发亮,与水的灵动不同,粒粒光点圆润可爱,如同初生的婴儿的脸上淡淡的高光。就连耳边淙淙的流水(村内的月沼需要供水,所以这个村子有着完备的排水系统),也叮叮咚咚地把月光摇进我的耳朵。
穿行于这样的小巷,就像一次寻宝。
向人声嘈嘈处走去,转过一个拐角就可以看见商业街。街两边的光景是截然不同的。一边是遍地开满了各式各样古香古韵的小店,暖橙与乳白的灯影融融,烤串与炒米的香气浓浓,噼啪的炸串声,咯咯的欢笑声,哗哗的吵嚷声,拥在一块。人们三三两两闲逛,目光飞速掠过琳琅满目的商品;一边是那灯光与月光所不能及之处,从房与房的缝隙之间挤出几条羊肠小径,七弯八拐地绕向别处,仍是那样黑,黑得发蓝,黑得纯正,有月光做伴的,黑得明亮,黑得莹澈。流水依然汩汩,一路唱着她的欢歌。
向人声寂寂处走去,就是居民的生活区。门前没有灯,只有纸糊的小红灯笼静默在檐下,微笑地注视着眼前十五岁的小客人。那红绝对是纯正的中国色,是洇染在美人唇上的朱砂红,旖旎而绮丽,温柔又多情。又像平地里卷起的一团烈焰,越烧越旺,越烧越亮,好似要流出灯笼,引燃稠密的夜色。红光映照下,一些人家门前挂着的牌匾清晰可见。记忆最深的是“忠义堂”,烫金的三个大字用隶书字样细细雕琢,匾旁还有当地政府钉上的“最美家庭”和“古迹保护”的铁牌子。老旧的木门半掩,门后庭院深深,几星灯火隐约闪烁,院里树上桃李粉白嫣红,在灯笼面前总归是失了颜色。
记得以前去过很多风景名胜,要不就是现代元素喧宾夺主,弄得古迹不伦不类,游客眼花缭乱,要不就是“原汁原味”,十分不人性化,比不上古代的风流,又落后于时代的潮流。但宏村是第一个震撼我的。这个小镇能把古韵与摩登,人文与自然,旅游与生活,高雅与低俗完美地融合在一个整体里,柔美而不喧闹,沉静内敛但富有活力与生机,有市井小街的生活气息,也有阳春白雪的如歌美景。老猫在门前打盹,橘黄色的肥胖身躯蜷成一个球;老人在屋里看电视,昆曲旦角咿咿呀呀的唱腔自门后飘飘摇摇;背包客拿着银灰色的相机拍老猫,艺术生用画笔记录老人的神情。在这里,时光慢下来,人也慢下来,心仿佛早已不存在了,好像就应该闲坐在月沼前挥霍光阴,把这一生融进宏村的记忆里。
物换星移几度秋,昔日的繁华汇进今日的静好的岁月。宏村还是当年的宏村,往事变成记忆延存。人还是当年的人,无论岁月如何流淌,归来仍是最初的容颜。
【篇二:滋味】
热气腾腾的烟在他面前袅袅飞升,饭菜的香味扑着脸好闻的让他想闭上眼享受。他坐在大桌子的核心位置,周围人声嘈杂。
敬酒,递烟,阿谀奉承的人时时谄媚地走到他的身边,讨好的脸的相对面是他冷漠的缄口。他越来越讨厌这种气氛,于是下意识的扯了扯紧紧束缚着他的领带。
合适各样的菜被转到他面前,成天的大鱼大肉他早就腻味了,他随意夹起一盘小菜,当味道在口腔中渐渐弥漫开来,他顿了一下,咀嚼的动作变得愈来愈慢。
就算是一盘普通的茼蒿,也能被大厨炒得让人垂涎。可在这样的美味中,他还尝出了不同的味道。
那是儿时饱含贫苦和甘甜的味道。小时候他的家境不好,家里拮据的一个星期才吃一次肉’,平常时吃的最多的是母亲做的炒茼蒿。茼蒿在他们那里很普遍,抬头不见低头见。三餐都离不开的这种绿色食物他早已乏味,他曾在心里暗暗发誓:等自己有钱了,就吃遍山珍海味,再也不碰这什么茼蒿了。
如今他真成了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山珍海味却也让他吃了想吐。闲暇时,他总会不自觉念起母亲做的那盘简单的只加了油和盐的小菜,可母亲早已不在了。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今识尽愁滋味。无论再好吃的菜,都找不到当初的回忆了。
他又夹了几颗茼蒿放在嘴里,清爽和香甜融在一起刺激着味蕾,在唇齿间炸裂开来,冲破了他内心深处的那层东西。一瞬间,周遭的人声仿佛都消失殆尽,母亲吃饭时的呼唤从记忆深处缥缈而又久远的临际耳畔。他觉得鼻头有点酸涩,于是借口去洗手间。
出了包间是一条漫长的走道,走道上出了他就再无他人,安静得能听见时间慢慢生锈的声音。他放慢脚步,如跨越几个世纪般地追随着前面的一束光亮。
尽管他难受的心跳都像是使不上力,可却流不出一滴泪来。
他发现原来自己是出了餐厅。这个季节,连路上的行人都很少,来往的车辆会看见枫叶在沿途火焰般的燃烧,那滚烫的红洇在碧蓝的天空,却也不能温暖他的心。
突然的风吹得他打了个寒颤,他望着满目萧瑟,张了张嘴,却说不出一个字来。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篇三:那条街道】
我很喜欢我家小区门前的那条街道。那里小商铺林立,有卖服装的,卖家具电器的和卖杂物的,但其中最多的还是小饭馆和小吃摊。早晚间,这里人流如潮。
清晨五点多时,街道两边的早餐摊就陆陆续续地摆开了,为早晨的买卖做准备。过了一会,其他的店铺也逐渐开门了。早起的人们已经在早餐摊前排起了长龙。天渐渐亮了,各个店铺中的人迅速多了起来,店员们不得不加快速度忙碌着。街道上人声嘈杂,有骑自行车或电动车赶着上班的,有牵着孩子上学的,还有挤在道路中间不停按喇叭的小汽车。站在临街左顾右盼的是商贩,在摊位前停滞不前的是顾客。每天,我坐在爸爸的电动车后,东拐西弯、有惊无险地穿过这条街道,奔向学校。
中午时分,这条街好像被人按下了暂停键,一切都安静下来。人群散去,店员和商贩们悠闲自得起来。街区外时不时传来车笛声,好像世界上就只剩下这一种声音,似乎没有人能打破这种宁静。但当傍晚来临时,这个暂停键好像又被解除了,人声又逐渐沸腾起来。商店里灯火通明,应和着路灯,使街道朦胧又温暖。小吃摊又摆开了桌子,使人又有了种来到夜市的感觉。放学的孩子们三五成群,懒散地围在小吃摊边。
我每天怀着愉快的心情穿过这条小街,它让我感受到现在百姓的生活既忙碌又安稳幸福,人人脸上泛着笑意。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幸福安康的时代。
【篇四:听时光飞舞】
适逢“古韵今唱”活动,我们来到录音棚将提前谱好词的改编《白头吟》进行录制。录制后的几个星期,等待的漫长时光使我万分期待歌曲的成品。
那是一个晚上,写完作业的我来到窗边,倚窗远望,能清晰地望见星星零落地漫游在夜空中,月光从落地窗照映在地板上,平日生活的快节奏渐渐放慢了脚步。
这时,放在一旁的手机屏幕忽地亮了起来,收到一条来自我们小组的消息,是不是成品有眉目了?成品的效果是否很好?进一步的消息有怎样的安排?我满心期盼着,心中万千的疑惑促使我打开手机迅速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
果不其然,成品已经录好,联系录音棚的同学激动地将成果分享给了大家,我迅速地点开链接,一段悦耳婉转的旋律淌过,宛如一条绵延的河流,而乘舟其上的我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接着人声开始融入,以一位男生的视角拉开了镜头,这时我如同置身于古代的阁楼之中,观望到一位身姿窈窕的美丽女子正在哀婉的吟唱,过了一会儿,女声进入,音调的变化似乎带动了感情的深入,“弃妾已去再难重回……”不知不觉,这位女子好像眼眶湿润了。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我的思绪仿佛被拉到了十分渺远的雪山之巅,“皑如山上雪,皎若云月……”那清澈的人声与歌曲的悠扬竖笛交织在一起,萦绕在耳畔,我也的眼眶情不自禁地湿润了,好像又望见了那位柔情哀婉的女子在屋中徘徊,一番说不出的情愁涌上了心头,浑身渐渐地随着这澈入心扉的声音而放松了下来。这时,戏腔转而切入,场景愈发明亮,虽是这位女子悲凄的爱情故事,但让人仿佛漫步在云朵之间,古风韵味的戏腔气息时像藕断丝连一般,委婉动听,好像在云间感受着迎风吹面,时光就像静止了一般,一切都是那么的纯净,那么的美好,在这一番飘远了的白云之间,又透出了一幅清晰的场景,只见这位女子独倚门户,念道“独生长门愁日暮……”此时歌曲已来到了最后的部分,不同韵味的和声齐唱别有一番滋味,字字句句拨动着心弦,时光仿佛也交错在云影其间。
又随着一番流畅的纯音乐,我的思绪又被拉回到了现在,回想着我们初选词曲时,那段异常艰辛的过程,大家都是仔细的斟酌着曲目的选取,琢磨着每一字、每一句的结合与连接,此时不觉有一股说不出的欣慰感,回过神来,这时的群中已是不约而同的来自各个同学挚诚赞赏。
窗外,夜空中的零星好像眼睛一眨一眨的,忽地朦胧了起来,一滴泪水淌过面庞,闭上眼睛,时光宛若一个个音符跳动着,弯曲绵长,直到远方……
【篇五:阳光在山那边】
把心埋得太深了,以至于阳光在哪,都分辨不清。
末班车上人声嘈杂,感官上告诉我的只有这点信息。让时间过得再快些,我已迫不及待了。终点站的寂静让我向往。在沉闷的车厢里我无法呼吸,快窒息了。终点站,快了吗?笑声、叹气声、吵闹声……随着车速缓慢的,每秒只是一个字,一个字又一个字的在鼓膜上震动,时间再快一些,街景只往后挪了那么一点点。
夜深的时候,搭乘的末班车,人声鼎沸,别说累了一天的人们应该安静,现在是不恰当的,时钟向12点移动,人声随12点的到来继续沸沸扬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那就别停吧。我们都是会闹的动物,再忍耐一下,终点已不远,但我看不到尽头。
街边的霓虹,迷蒙了我的眼,这深夜“忙碌”的市民,他们累了吗?这不是清晨,现在霓虹依然光彩夺目,是我把心埋深了么?一言语,一动作,现在都是那么真实,地狱的咆哮,亡灵的呼喊,地狱传来的鞭打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声,现在不在地狱,是在某个城市的公车里。热闹的车厢,霓虹里的静寂是极不协调的。
我沉默着,终点到了。匆匆的,人皆四散,他们有的回了家,有的继续向前走,有的在街道上徘徊。我是后者。
清冷的夜风,不知什么时候对你有了份特殊的感情,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份幻想,我喜欢这种感觉。因为这份情感,因为那份幻想,那喜欢就更深了。黑暗的夜空,我想融入其中,在黑的夜空盘旋。若不能盘旋,那我只希望静静地站立在这落寞的终点站,眼模糊,让来往的车辆化成一条条光线,向更黑暗处驶去。
接下来是清晨了。不知接下来我是否还能看见一缕阳光,我把心埋得太深了,以至于看不见阳光,告诉我阳光在哪,心里有座山把我挡了。
秋的夜,风在吹着,阳光在山那边。
【篇六:樱花烂漫几多时】
樱花烂漫几多时?柳绿桃红两未知。
——题记
去年三月中旬恰逢休假,与室友相约去看樱花。连续几天的春雨,让人心中不免忐忑,能否去观赏成了大家心中的焦虑。外出那天早上,天空灰蒙蒙的,是个阴天,但凡没有下雨,都抵挡不了出行人去探初春樱花的心。
一路上,老天不大善解人意,整片天空依旧阴沉,始终没有放晴的意愿。可一想到那一朵朵娇嫩柔美的樱花,暗沉的天气被我抛之脑后,心情已放飞在那樱花林中。来看花的人还真不少,大门口已挤满了人,本该恬淡宁静的樱花林,现在却人声浮动。走了好一阵,终于走到了一个坡地上,眼前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只见樱花树一株连着一株,一朵挤着一朵,凌然绽放,放眼望去,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花海。忽然,一阵风轻轻拂来,樱花粉色的面容略带着惊慌失措,但又随风而起,跟着风吹的节奏,在风中漫舞,跳跃着,旋转着,毫不吝啬地展现着自己的优美舞姿。此时,仿佛能听见樱花林中荡漾着羞答的笑声,花海又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樱花不像葱郁的大树一样,能让人憩息乘凉;樱花没有富贵牡丹般的雍容华贵;樱花也没有桂花的沁人心脾。她一袭素纱,面若兰芷,在她碧玉年华里,纯真绽放着笑靥,这位来自大和名族的淡雅女子,在中国风景画中,舞动衣袖,绽放她专属的美丽。她如一位无声的舞者,在风的轻拂下,翩然起舞。我已沉醉在这动人的舞姿里,思绪早已随之飘然远去。
正当我神游之际,天却忽然飘起雨来。此时,拥挤的人群打都散了,气氛一下子变得冷清起来,我带着不舍,缓缓离去,沿原路返回,就在返回的路上,令我不快的画面蓦地闯入眼帘,随处可见,垃圾、零食袋、塑料瓶被胡乱地丢弃在路边,树干上歪歪扭扭地刻着“某某到此一游”,许多带枝的樱花朵儿夭折在雨中,任凭雨水在她们娇弱的身体上蹂躏着,我仿佛看见了她们无奈的泪水,缓缓流淌着,整个场景在雨中显得苍白无力,这无一不刺痛了我的心,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武大的“樱花劫”。“三月赏花唯有武大”,又是一年三月天,武大又到了樱花烂漫的季节。美丽的樱花让武大增添美景时,也让武大遭受了“樱花劫”。经历了漫长的冬天,人们向往樱花烂漫的季节,纯美的樱花雨让人无不向往。可是在游客饱满眼福的同时,嘈杂的人声、满地的垃圾,让这场烂漫的樱花之旅笼罩上了一层灰暗,本该让人心神放松的地方,可别让着一片祥和之地染上了世俗的尘埃。
悲剧起源于浅薄,三月的春风,能裁出绿丝绦,也可剪碎素雅的她。
【篇七:听时光飞舞】
如同身处春江湖边一隅,耳畔萦绕着一曲悠扬,顿挫,古典的《春江花月夜》。竖笛声缱绻绵长,飘向远方,仿若永远不会终止,叫人听得入了神。
在“古韵今唱”活动中,诗词和音乐相遇,人声与乐声相融,古与今的碰撞错乱了时空。我们编曲,唱奏的过程就是在乐音中寻觅诗境。在音乐的高低起伏里,我寻见苍茫的天地,鲜活的历史,凝固的时间,仿佛梦回初唐。以这样的形式了解古诗,如同在诗境中漫步。
笛声与钢琴声交织成了前奏,缓慢向前,声音低沉但和谐悦耳。听乐器朦朦胧胧的低声细语中就好像身处香雾缭绕的宫殿,心情随着若隐若现的伴奏自然而然的沉静了下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此时人声渐入歌中,悠悠述说初唐的故事。在合声中,我仿佛能看见翻涌澎湃的江潮。一轮皓月在激进的浪花里出生,皎洁的月影被江水扰乱,碎成一片片银色,零散的浮在江上,映出月光闪闪。随着乐音声的一点点攀升,月亮应也爬上了黑夜的幕布。“皎皎空中孤月轮”,我似乎看见独行的皓月正当空。无论地上春江的一声声击打,也宁静的不为所动,像一位遗世而独立的袅袅娉婷。
水中流淌着月光,随波去到更渺远的地方,绕过长满绿草的原野和花林。“此时相望不相忘,愿逐月华流照君……”这时候曲调扬了起来,人声减弱,乐器更高昂的相互和鸣。琴声依旧清脆,而婉转笛声中忽然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情思:我愿随明月照耀你的身影,面对这样的美景,我却不能与你相聚,此时天各一方,或许我们都在望着同一个月亮吧。此时此刻,不知多少人踏着月色归家了,月亮低垂在树梢,树枝上沉甸甸地摇着的是满满的思念……
曲声仍在继续播放,而音乐教室的我们欣赏着我们的成果心情久久不能平息。这样一诗一曲带我回到了不知多少年前的春江,我如同跟着作者的步履游走了一番,身临其境。
时光飞舞在一个个音符之间,我肆意穿梭,感今怀古……
【篇八:我最喜欢的一首歌】
音乐课上,当这首曲子悠然进入我的耳朵时,教室仿佛地处海边,浮躁的心瞬间平静下来。远处站着一位中国少年,略带忧伤地吹着竹笛,慢慢的又进入了一片幽深的森林,一只夜莺发出一阵阵短促的鸣叫。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夜莺》的一小段的感受,心中意犹未尽。
回家后听了一遍又遍,每一次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心境和感受。淡淡的弦乐远远的响着,中国竹笛清脆悠扬地响起,心中烦恼慢慢被这旋律抹去,只留下平静的湖面。这时明珠奏玉般的钢琴漫不经心的敲打着,每个音符都敲在我的心上,湖面上荡起了涟漪。深沉的大提琴和明亮的小提琴与竹笛的配合亲密无间,最后还有人声加入,没有任何的词,只是单纯美妙的人声。我早已遗忘我身处何方,只知道旁边的夜莺在为我唱歌,内心涌起了非常美丽非常动情的共鸣。“这一定在叙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我心想。
果然,歌曲源自安徒生的一个童话,一只不起眼的夜莺的歌声让中国皇帝为之落泪,然而失去自由的夜莺不能自由的歌唱,于是悄悄地离开了。后来皇帝重病时,夜莺又回来为皇帝唱歌。
这首曲子还令我欣赏的是他的最后,原本以为这样一个略带悲伤的故事会以一个像安塞腰鼓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淡出,但《夜莺》在结尾的时候反而越来越来高,在一声轰然巨响中戛然而止,如同千百个烟花同时绽放!给这个故事最好的结局,使人们从一段低谷中重新振作起来,能让我有信心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我喜欢《夜莺》,喜欢它带给我的美好心境,喜欢他的美丽动人的故事,喜欢它给我带来信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