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学时的我】
二零一一年,那时,我一年级。我有些内向,课间总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个人默默地待着。我不喜欢和生人有太多的接触,而那时的同学们,大都是与我说话还不到两句的“生人”。
直到二年级,我开始接触到“大队部”,进入大队部这个团体时,我才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我开始和老师接触,和同学们交往。可这“过度”的开朗却让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女疯子”。
我再不像从前那样,已经完全没有了一年级时,家长们口中的“大家闺秀”的样子了。
经过多年不断的“培养”后,在别人眼中的我竟变成了一个外向,豁达的“暴力女”了。内向,羞涩,已经完全不能用来形容我了。
而且,不知是因为我特别喜欢排场还是缺乏安全感,走出了教室便有一些同学在身边陪着,这样回想来,好像每一次都是大家围在我旁边,而没有一次是我围在别人旁边的。或许,是我变得比较强势吧。
相比刚入学时的我,现在的椅子上就如同有刺儿一般,我怎么也坐不住。回想到从前,我都很惊讶自己究竟是怎么在椅子上坐上这么一整天的。
我是个闲不下心来的女生。尽管到了高年级,下课后也不能好好地坐在教室中读书,总会叫上小h一起去操场,走廊,甚至楼梯上,坐在一旁与她好好地聊聊天。
二零一七年七月,我想我也会像想象中的那样,牵着闺蜜的手,一起冲出校门……
【篇二:晒出我的骄傲】
在我的抽屉里放了很多奖状,最令我骄傲的不是那几张第一名的,而是这张唱歌比赛的三等奖。
当时五年级的我被老师塞了一张唱歌比赛的报名单,这可令我犯了难——我并不擅长唱歌。为了避免低音下不去,高音上不来的尴尬,我选了一首朗朗上口的英文歌。经过几天的练习,我心虚地被推上了战场。
比赛虽然只是个小型赛事,可是排场一点都不小:装修华丽的室内场地和场下一排戴着黑框眼镜的资深评委,让我心里发毛,冒出了退缩之意。随着主持人的介绍,在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欢迎中,我上了台。我回头看向老师,只见老师狡黠地向我眨了眨眼。
我接过主持人递过来的麦克风,坐在舞台中央。前奏响起时,台上伴奏的声音洪亮得超乎想象,我心里暗自庆幸自己有舞台经验,不然定要被这么大的排场吓得脚软。我准确接上前奏唱起来,为了掩饰紧张,身体也跟着节奏在轻轻摇摆着。仿佛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每个音符都有条不紊地从我嘴里蹦出来,丝毫不会让人感觉我是个不会唱歌的人。我心底不禁涌起一股自豪。
很快到了副歌部分的高音,我一直准备着,脑海中闪过老师说的“把气沉在丹田里”的话。我压着自己的气息,尽量沉到腹部,然后对着麦克风把声音释放出来,音调一点点的向上爬,又慢又艰难,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正当高音快要爬到顶峰时,我喉咙一阵干涩,正想收住,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我破音了!微微呆了一会儿后,我闭上眼睛,不再看任何人,强迫自己放松下来,只是随着节奏将剩下的部分唱完。
当我再睁开眼时,观众送上的鼓励以及眼中的欣赏突然令我倍感骄傲!虽然这次我并没有获得很高的名次,但每当看见这张奖状,我都由衷为那时的自己自豪。我愿骄傲地将它分享给我认识的人,它令我回想起在舞台上那个处乱不惊、大气从容的自己!
【篇三:我渴望宁静】
庭前花落,细水长流,良辰美景,怎能错过?但那却是我无法拥有的宁静。
芸芸众生,欲望太多。或金钱、或权力、或牌子、或面子……可那些又怎样,不过是过眼云烟。我,不要排场,不要热闹,只祈求在一份遥远的宁静,让我回忆过去,对比现在。
喧闹的生活中,嘈杂的声音总是围绕耳边。冲动像魔鬼般形影不离。选择是一种伤害,有时候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神情,一个动作都会引起不必要的吵。
我说:追名逐利,争强好胜,阳奉阴违,人活着不累吗?
他说:不。因为有争强好胜,人生价值才得以体现;因为名利双收,生活才更精彩,因为阳奉阴违,你的人生之路才前途无量。
其实,有些东西,别人不说,不一定就不知道。我也明白那些大道理,但是,我也是人,我累了,不想再去想了。那些无可奈何,只要冷静一下,多想一想,又怎会落得如此不堪。
我喜欢风,因为风的柔让我感到轻松;我喜欢雨,因为雨的滋润让我享受到自然;我喜欢森林,因为森林的寂静让我心旷神怡。也许我只能自欺欺人的说我不懂感情,我们曾走过悠悠岁月,最后不是也只剩下回忆吗?
我渴望宁静,就像沙滩上的鱼儿渴望水;我渴望宁静,就像折了翅膀的鸟儿想要飞翔。我渴望宁静,就像聪明的你渴望一切。
庆幸的是我还记得也曾像你一样,有过渴望。你是否觉得我很傻很笨?要什么不好,偏要什么宁静。有时候我也这样觉得,但是我想说我要宁静,是在那之中回忆着过去,看看从前的你。
叶落了,花谢了,我的心也快碎了,但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又想起了过去。
【篇四:读《醋栗》有感】
合上《契诃夫短篇小说选》,《醋栗》这篇小说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烙印。
故事从一场雨开始,又以一场雨结束,中间一直弥漫着雨天的阴冷和灰暗。在一行行对雨声的描写里,我仿佛听见契诃夫轻声的叹息。
故事发生在索菲诺村,窗外,磨坊在工作、水坝在震颤,拼车的马湿淋淋的,人们披着麻袋走来走去——一番潮湿、肮脏、冰凉、不舒服的景象。窗内,浴场里,地主洗了脸、梳了头,在客厅里走来走去,正在贪婪地享受着干燥、洁净、温暖与舒适。
这样的环境描写,映衬着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他们为如今安逸生活一路付出的代价。主人公伊万·伊万内奇讲述了他的弟弟尼古拉·伊万内奇攒了一辈子的钱终于如愿以偿——买下一个有醋栗树的小庄园,并照地主的排场过起日子来了。但当他探望弟弟时,却发现他午饭后休息时,像猪一样哼哼着躺在被子里,就连他的红毛狗和厨娘也胖得像猪。他弟弟得意洋洋地将醋栗放在嘴里,贪婪地吃着。
其实,醋栗又酸又硬。这个对自己命运心满意足的人,在追逐安逸的途中,由一个善良、温和的人变成一个吝啬的守财奴,一只躲藏在安乐窝中的猪,一个在税务局中害怕有自己的意见,却在百姓面前说起话来句句是真理的“贵族”。
然而,主人公的农场主朋友阿列金听着关于可怜的吃醋栗的“贵族”的故事,感到乏味。他其实过着同样的生活——为了排场修建浴场;无视窗外大雨中农奴们劳作的背影,躺在圈椅里懒散地喝茶。两个“幸福”的庸俗形象跃然纸上。
这个故事对主人公的另一位朋友——中学教师布尔金也没有任何触动,他烟斗中冒出的雾气正象征了沙皇时代知识分子的困惑与麻木不仁。
周围的人一直昏昏沉沉,迟迟不醒悟,主人公只得不停地呐喊:“一个人需要的不是三尺土地,也不是一个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阔的天地中,人能够发挥他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强者骄横而不干事,弱者因无知而像牲口一样生活。”“我,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站在一条沟壕面前,本来也许可以从上面跳过去,为什么要等待?人都需要生活,渴望生活啊!”所有这些呐喊,都是他带着可怜的恳求的微笑说的,好像在为自己求别人做什么事似的。
读到这儿,我仿佛看到契诃夫在沙皇统治的黑暗乌云下站起来了,却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醒着,周围是一群行尸走肉,走来走去。他勇敢地揭露了人们为了追求个人安逸而丧失所有优秀品质,丧失真正的生活与自由的现状。
我将小说选放回书架,心想:契诃夫批判的只是那个黑暗的时代罢了。我然后瘫倒在软绵绵的沙发上。书中的几行字再次映入我的脑海:“幸福的人之所以自我感觉良好,显然只是因为那些不幸的人沉默地背着他们的重负。”“一切都安静太平,提出抗议的只有那些无声的统计表:有多少人发了疯,有多少桶白酒被喝光了,有多少儿童死于营养不良……”
我吓得忽然从沙发上起了身。我感到那个时代的一部分乌云到今天都没有被彻底吹散,而且它在全球各地都会出现。庸俗和安逸正渐渐将我吞噬,我也许会将有意义的生活拱手相让却浑然不觉。
我感到契诃夫犀利深邃的目光透过他老旧的镜片,照进了一个又一个时代。他或许正是那个“在每一个幸福而满足的人的房门背后站着的一个拿锤子的人,用锤子经常敲敲门,提醒他:世上还有不幸的人,不论他怎么幸福,生活尽早还会向他露出爪子,灾难尽早还会降临,到那时谁也不会看见他,听见他,就像他现在看不见、听不见别人一样。”
我的心底流淌着冷汗。我一直蜷缩在自己的安乐窝,家里、学校——一切安好,自从不用应付时事考查,我就再也没有关心过世事了。我常自己说服自己:新闻里不过是什么什么地方地震或是失火了,要么就是国外什么地区出现矛盾冲突了。看过这篇小说,我忽然明白,其实这些看似与我无关的事件背后,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责任,都有为减少灾害和冲突而努力的空间。
又听见小说中的主人公感慨亦是契诃夫的感慨:
“城里的安静和太平使我感到压抑,不要感到满足,不要让自己昏睡!趁您现在年轻、少壮,精神饱满,要不倦地做好事。……唉!要是我还年轻就好了!要是我还年轻就好了。”他不停地重复着。
我一阵恍惚,静下心来,才发现:我还年轻,还好我还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