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墨色牡丹】
富贵者,牡丹也。今又花开,牡丹江畔牡丹亭,国花开,赏花者纷至沓来。看中华气节,品牡丹风情。
闲散在园中散步,见众人围一老者,生性好闹,便走过一瞧。老者站桌前,供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挥笔作画墨牡丹。
园中牡丹开得紧,不愧对富贵二字,虽彰显贵人本色,却又不失含蓄节操。跟《石头记》中的大观园有的一般,贵而不俗,雅而不土。老者提只大笔,将它在砚中舞上一番,便要下笔。好气魄,指间力气绷紧,如苍松劲柏,笔间八步,枝枝叶叶簇紧团结,从纸中长出,墨色谨然,虚虚实实,紧紧松松,深深浅浅,处处张显着国花劲力的藤蔓。笔继续挥洒,力道不觉减少半分,叶尖却舒张卷伸。一旁有人叫道:“好笔墨!好笔墨!”老者似乎起了性,却理性依旧在。加水入墨,起笔点缀,瓣瓣花开。却不同于亭旁红粉盛开的花儿,夹在其中的是有着囯韵魅力的墨色。我看得入神,置身其中,夹杂在墨与墨间,惊叹,赞美,却也道不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忽的风起,满园的牡丹舞了起来,更加的嬉闹,这朵似宝玉作诗,那簇如宝钗说笑,好个热闹。老者也激动起来,乘着风势,描摹着张扬的牡丹。他兴奋地将袖子捋起,轻重缓急,水散水聚,更似舞蹈武术。笔还在纸上伸展着拳脚,仿似武者练拳,伸掌,下跨,跃起,刹车,牡丹朵朵盛开,墨气在风中挥散着,我全然融在其中,体味着牡丹的韵律精神,呵!是大方又不高傲,是艳丽又不失庄重,是包含着中国古韵文化的深厚精神。风更大了,园中的牡丹顽笑着。墨色的牡丹盛开着,方寸间,几朵墨香四溢的大家闺秀便在画中亭亭玉立,彰显着富贵人的婀娜多姿与儒雅好客。忽地有一朵娇小精致的花儿欢笑着来,墨色透明鲜亮,真似个园中宝玉,顽皮!顽皮!一朵朵的墨色开了起来,繁荣,和谐,不一会儿就开满了画纸,却也开得巧妙,左右逢源,轻重得体。
老人神气中更多了三分沉稳,想是要结画了。换只小笔,浓墨点彩,将茎上的小刺与花上的脉,不动声色的冒出,最后回锋收关结画。
仔细看来,墨色牡丹,果不一般。那彩色中蕴着的矫揉造作,盛气凌人,全都变了灰飞,化作尘土,去了。承出的是中华国韵,儒雅墨色,现出的是牡丹的高贵,庄重,冷静与大方。
今赏墨牡丹,晓牡丹国韵,知唐人气节,畅快!畅快!
【篇二:一线之隔】
农村与城市是紧密相连的,它们又是差距甚大的。路人说是因为一条公路,渔人说是因为一条小河;农夫说是因为一块农田……就是因为诸如此类的种种原因,使原本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两块土地成为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一个是好静的农村妇女,翠绿、清新、新鲜……是她的代名词;另一个则是好动的都市才子,热闹、疯狂、繁荣……是他的明信片。
这两个人都没有奇迹发生,都过着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生活。但双方都对对方充满着好奇:城市羡慕乡村的恬静;乡村嫉妒城市的繁华。
城市是开放英俊的,他恣意地展示着个性与时尚,真恨不得“蹭”地一下蹿到潮流的顶端翩翩起舞。乡村是淳朴拙稚的,她身穿着粗布麻衣,全身上下散发出泥土的味道,给人以一种舒服的感觉。但毕竟是自然的近邻,所以脸上还是时不时地流露出憨态。
城市中的阳光是有些小气的,只是穿插在弄堂里,斜射于楼房之间,无奈,使得一些购屋者为了得到阳光的沐浴而“拼命”;而农村却不是这样,农村中的阳光慷慨大方,它游走在空气里,活跃在田野上,恣情而唯美。
城市的空气整日充满着烟草的气味,就算你在公交车上,电梯里,广场上……这种刺鼻的味道都会义无返顾地冲击你的嗅觉。在城市的夜空,古时“抬头看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觉已经全然消失不见了。在中秋节那天,一个本孤寂无依的人想借赏月来打消自己的孤独感觉,但他左瞧右瞧却始终不见明亮的圆月,不禁叹息道:“天不从愿,乌云漫天,我连赏月的机会都没有了,哎……”“那不是乌云,而是大片大片的黑烟,是附近的工厂排放的。”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用稚嫩的口语说。乡村中的空气就犹如营养品一样。不,应该是比营养品还好的,它让村中的人们延年益寿,健康生活。所以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城市是覆着浓重色彩的西洋油画,厚重又绚烂,对所有的细节都不遗余力地加以临摹,整幅画展现出一种人工精心的美;乡村是一张滴了水散开的宣纸,单薄而空灵,一切归于自然的美好事物都只需毛笔的勾勒就能尽情展现的。
城市乡村是不可分离的,也是注定要分离的,就是因为那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