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一封家书表孝心】
孝感,唯一一个以孝命名的城市,有着董永卖身葬父的美好传说,生在这样一个城市,就要将孝文化继承发展,流传给一代代人。
客居他乡,便会产生思乡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时便会出现家书,借家书这种形式,向亲人传达自己的思念,它也不会因战乱而停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体现出了客居他乡之人的思念,也体现了他们问候家人的一片孝心。“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然而,在这个加速后的忙碌社会中,竟很少有这种温馨场面,更多的是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对自己的父母恶声恶气,不听从他们的谆谆教导,该有的孝去哪了呢?在我看来,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性格培养很重要,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观念下,对孩子的态度由疼爱到溺爱,使孩子们放大了自己的欲望,一旦不满足这些欲望,“孝”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虽然家书逐渐被电子通信所替代,但是我们不能让孝心也随之被淹没。多和父母聊聊天,陪他们做喜欢做的事,孝其实就这么简单。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篇二:孝之思】
“百善孝为先,万恶懒为首”,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可又有几人能领悟到他的真正含义呢?
孝,可以让家庭和谐;孝,可以使长辈幸福;孝,可以让人知足快乐。孝,是家庭成员间关系的润滑剂。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关于“孝”的经典故事,比如:百里负米的仲由,芦衣顺母的闵损,鹿乳奉亲的郯子,卖身葬父的董永……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董永卖身葬父。董永因为家境贫寒,没有钱为去世的父亲下葬,于是,将自己卖身到一个富人家里做奴仆,以挣得银两安葬父亲。说到这,我的内心实在难以平静,试问:我们现在还有哪一个人会做出这样大的自我牺牲,来侍孝双亲?这是一种怎样的孝?我实在无以言表。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如果是我的话,我绝对做不到。现在我们这些孩子成长在父母的荫庇下,风吹不着,雨打不着,俨然是一个个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只有父母想着法儿的讨我们欢心的份儿,我们哪里还懂得要孝顺父母,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束之高阁了。我们现在又有谁能体会到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良多感慨呢?
人生首要之事莫过于尽孝。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故行孝当及时,机会错过,将会抱憾终身!其次做人亦当尽为人子女之本分,谨言慎行,心存厚道。一生无过,虽是平凡,却是当今社会不平凡之人了。
古人孝子行孝,莫不从父母开始。今虽时空不同,然而孝道之理千古不易。当夜阑人静,扪心自问,父母的教诲我们可曾谨记,可曾做到?为人子女怎能不承欢膝下,主动为他们分劳解忧呢?
静下心来,想想父母为我们呕心沥血,对谆谆教诲“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孝”呢?
【篇三:孝对父母】
百善孝为先,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孝文化已经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血脉之中,所以我们要尊重这种文化,孝敬长辈。
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孝子,在孝感最为人熟悉的是卖身葬父的董永。董永家贫,但在父亲去世时没有将他草草下葬,毅然决定卖身。我们能从中感受到董永的拳拳孝心,那父与子之间真挚的感情,但是到了现在这种情感却越来越难体现了。
现在的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科技也越来越发达,但是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难以维护。子女长大后与父母分割两地,只有过年才回家一趟,也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普遍,所以空巢老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会给老人带来心灵上的空虚,不利于社会中孝文化的推行和发扬。现在也有许多年轻人成为“低头族”,时不时注视着自己的手机。而忽略了身边的父母,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父母在我们身边留下许许多多热切的目光,而我们却用这种方式来“回报”父母,是为不孝。
也许我们做不到董永卖身葬父那样,但是我们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认为孝就是让父母活的开心,过得舒心,对我们放心。要做到这些并不难,只要我们有孝心。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行孝?其实这很简单。生老病死,天道轮回。终有一天父母会离我们远去,而我们终有一天也会老去,父母只是我们的未来的体现。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我们的下一代呢?下下一代呢?终究是不行的,文化不能断代,所以我们需要以身作则。
孝顺父母很简单,在潭门累的时候给他一个依靠的肩膀,在他们闭眼长眠时,安葬好他们后,继续坚强的生活下去。
孝是我们的情感与文化,也理应有我们继续守护下去。
【篇四:我爱我的家乡】
那儿是一个美食圣殿、幸福天堂,那儿就是我的家乡—孝感。
同学们知道“孝感”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吗?孝感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动天地而得名,所以我的老家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
我爱老家的人,但是作为吃货讲,那儿的食物我更爱。老家美食我知道的很多,比如大肠、热干面、米酒等等。其中最好吃的便是糊汤米酒,里面以小汤圆儿、米酒为原料,熬制呈现出乳白色质地,出锅点上些桂花酱,口感软糯,又甜又粘,真可谓入口即化。麻糖是孝感最著名的特产,以香甜薄脆的风味闻名于世,甜而不腻,回味无穷。最后就是人气超高的热干面了,这个美食可不一般,有一阵我哥哥吃了它一个月!别看他外表一般,相貌平平,但它的味道却非同凡响,新鲜出锅的面,加上各种佐料后香气扑鼻,芝麻酱、小麻油的那股浓浓的香气老远就能闻到,真是令人食欲大增,吃起来又香又粘又有嚼头,让人百吃不厌。真是的,我都把自己说馋了!
这就是我爱的老家,美食多多的孝感!
【篇五:感念父母恩】
转眼时光划过指尖,我已经长到了17岁,还有一年我就要远离家乡,踏入大学,去追求我的人生和理想。想起含辛茹苦只要抚育我长大,供我上学的父母,不尽感激一片。于是写下这篇文章,寄出我对父母的感激与思念。
17年前,母亲十月怀胎生下了我,享受着第一次作为人母的喜悦,却也承担许多艰辛,在夜深人静之时,给我喂奶,在艳阳高照之时,为我换洗尿布。再稍大些,父亲牵着我在公园蹒跚学步,母亲在旁边教我呀呀学语,这都是父母在为我默默付出。上了高中,早晨起床的一杯热牛奶,中午回家已经做好的午饭,晚上提前泡好的茉莉花茶。这一点点的关心与无微不至,是父母为作为子女的我无数次设身处地的着想后换来的结果。父母的关系怀如春天细雨,润物无声!可是处于青春期的我,却不懂父母的良苦用心,一点生活上的不如意,或者学习上的不顺,就会与父母大吵一架。在此,我想诚挚地对父母说一句:对不起,我会孝敬你们。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孝顺的民族。在古代,更有许多孝敬的例子。黄香孝亲,郭巨埋儿,董永卖身葬父,这一个个例子,流传至今,虽然有许多今天不值得提倡的地方,但毕竟百善孝为先,我们来到这个社会最应该感谢的就是父母。
父母对我们的恩情,不只是生养之恩,更有教育之情,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不比任何在学校中的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少。父母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与人相处之道,待人处事的态度,这样的谆谆教导,是他们对子女的经验传授,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受过挫折,他们是想我们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的更远、更稳一些。如此看来,他们的每一步都是对子女爱的体现。
许多子女都会向人抱怨,自己父母有代沟,的确,中国发展迅速,父母生活的年代与我们不同,这必然导致了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与我们的不同,但我们应学会体谅。试想,当我们与父母有矛盾时,又何尝不是他们想要靠近我们,了解我们的一种体现?更何况,换位思考,若干年后,当我们逐渐老去,被新一代的年轻人嫌弃时,我们又作何感想?所以我们要学会体谅。
多体谅父母,感恩父母。父母要的很简单,毕竟爱是简单而纯粹的。有时,感念父母恩,只需要一句简单的我爱你。
【篇六:谈孝】
俗话说的好,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古训。
近来,一些不孝的行为被曝光:父母含辛茹苦地将他抚养成人,可他成家立业后,却断然地将他们抛弃,让他们孤苦伶仃地生活;对妻子儿女悉心照料,却对父母不闻不问,甚至觉得他们做的不好而大打出手,这些现象在现今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当看到这些时,你是感到寒心而深深地反省,还是一瞥而过?
我相信大多数人看到这些是会有所触动的。悠悠五千年,滚滚长江,滔滔黄河,二十四孝的故事流传至今,被人们人所传颂。从西汉的董永卖身葬父到东汉的黄香温席,再到现代的孟佩杰,他们身上的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字——孝。
回眸我们的人生,是谁用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是谁教会了我们吖吖学语,是谁教会了我们系鞋带,穿衣服?答案当然是父母!每一次的问题都有他们解答,每一次的勇敢都有他们鼓励,每一次的失败都有他们安慰…他们从未离开过我们,总是在背后守护,倾尽一切把最好的给我们。在他们眼里,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但是总有一天,我们还是会长大,那柔弱的翅膀总有一天会变硬,会飞翔在高高的湛蓝的天空。在飞行的途中,我们要知道也要相信,那个远方总有一个温暖的栖息地,那里有我们最亲最爱的人。
也许有人会问,“孝是什么?”是金钱?是房子是车吗?当然不是,孝就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一次普通的晚餐,一次无言的陪伴……对于孝,很多人认为父母需要的只是一个可遮风挡雨的房子,一个物质充足的晚年,但是他们都错了,父母需要的是精神上的,而不是那所谓的物质上的东西!他们需要的回报是如同他们对我们这样用心用爱!在有空时打个电话,给父母报个平安,询问一下他们的健康以及说一句简单的“我爱你”,这对他们来说就足矣了。
一个不懂孝的人又何谈什么顶天立地?他们连最基本的都没有,人生就已缺乏了应有的意义!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