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又肆起的江南风】
岭南又刮起了秋风,比起那年的刺骨,这次却是一种独特的凉意。几丝萧瑟,却又沁人心脾。没有了阴冷的连绵细雨,有的,只是被掩去大半的秋阳,虽不温暖,但仍普照岭南。
再访这里,熟悉中伴些陌生,又开始了旅途。岭南的风光确乎没有变,我却已经脱去稚嫩。
故,岭南之景又似大不如从前了。
尚未入深秋,湖畔的柳絮还不时随着秋风飘逸。驻足湖畔,眺视对岸,有屋,有桥,好似还有些逐渐变得虚无飘渺的冉冉青烟,颇有一饭“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迈过小桥,踏上略有些发锈的滚筒,水车缓缓转动。我伏在一柱横杆上,不停之前踏的步伐,巨大的轴轮加速旋转,发出些“嘎吱嘎吱”的沉响。倾听着湖水流进水车上的小木筒,旋转一阵后,又顺势流出坠入湖水中的声响,遥望着湖中不定时窜出的水鸭,宁静之水泛起圈圈涟漪。我摘下了头上的耳机,停止了循环播放的《江南》,只求以心去感受这一阵掠过江南的秋风,去体会着一种人生的惬意,去领悟江南典雅的风土人情和纯粹的乡土文化。
穿梭于街巷之中,别具一格的楼阁悠远寂静,重重叠缀。铜锣吆喝,广告招牌,渲染出一幅喧闹却又和谐的小城彩墨画。幢幢屋子之间,小巷横穿,安静祥和,却又无不活泼灵巧。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方为江南小城的朴华之境。
我将眼镜取下,景象变得些许模糊。然无需清晰,轮廓似的景象,剪影似的景象,给予我对岭南的无尽想象,可以没有边际……
又是一缕秋风拂过,吹得我眼睛微眯,吹走了这一刻,却来不及吹走下一刻,更不会掠走岭南留给我的朦胧面纱。
走进栋栋阁楼,有报社,有武馆,有普通宅院。抛射中仍陈列着曾经编排日报的老式装置,屋中也确乎是弥漫着淡淡纸香。忽似跨越年代,记者匆匆走过,欲外出收集素材,编辑忙碌整理分类资料,写手奋笔疾书,社长则一手持听筒,余手不断记录各种报料,工人们熟练操作排版机器,一切紧张有序,有条不紊。武馆空无一人,虽算不上旷大,却也视野开阔。器架上罗列着各式武具。走近轻抚件件兵器,耳边竟似响起习武弟子声声铿锵有力的“嘿哈”,武馆师傅走进列队中指点的叫唤声。昔日武馆的辉煌,仿佛重现。在那看似无过多特别的宅院中,家具摆放的巧妙,装横的精致,无不充斥着十足的闲情雅致。
寒风又飘过,伴着数分湖水的清凉,有慌忙远去了。刹那间的爽意却有些花香的芬芳。
嘴角微抿,是喜这江南的良辰美景,是笑这可人的奇异情意。于此,江南风光我已大致领略,只惜这江南之风啊,我却无缘相识,只有往后再来时,才有再感闻之机。
细想之下,突悟到,这岭南之旅又怎可限于这小小园内?待何时有闲,再至真正的岭南走一遭!为那再肆起迷朦的江南之风,何枉再作旅行?
【篇二:活动出真理】
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随着游学营的步伐,我们来到了华道武艺馆参观学习。
刚踏进武馆的我们四处观望着,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这里与寻常的房子差不多,只是多了些练武用的器械,如拳击沙袋等,旁边还有一些用来表演的道具。但正是这些东西给这个普通的房子增加了几分武术的气息。
紧接着,我们便开始了今天的主要任务——学习一些简单的防身术。在学防身术之前,教练先教我们学习怎样打坐。打坐可不是很容易学的,首先我们要把左脚抬上来,接着再把右脚抬上来,这对从未尝试过的我们来说,可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呢!这不,才过了一小会儿,我们的脚就受不了了。教练也知道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学会打坐的,就教给我们一个办法:先想象一下打坐是很容易的,这样的话,打起坐来就简单一点了!说完便叫我们来尝试一下,我们闭上了眼睛开始想象,试着开始打坐。虽说这办法并没有把打坐的难度降低,却给我们增强了学打坐的信,我们开始做得有模有样了。
打坐完我们就开始进行基本防身术训练。第一项是:当你的同学抓住你的手的时候该怎么做?教练和他的一位弟子对我们展开了示范,我们也在认真地学习、模仿着……
时间在飞快地流逝着,我们的“太极禅修”之旅也即将画上句号。活动结束时,老师的一句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学一样东西是不容易的,比如防身术,一个人或许一生都用不到它,但是,谁又能保证一生都不遇到危险呢?”对啊,就算现在用不到,不代表未来用不到。防身术不一定要用在防身也可以把它当成一种运动,用来锻炼身体。
每一次活动中你都可以得到一个道理,在生活中也一样……
【篇三:妈妈我想对您说作文】
妈妈,您知道吗?我心里有许多话想对您说,可都没有机会说出来。趁着这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想对您说些心里话。
去年暑假的某一天,爸爸像往常一样正准备骑电动车送我去武馆训练,可您却对他说:“今天别送了,让他自己试着坐公交去。”我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因为我可从来没有一个人坐过公交。您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问道:“今天你敢不敢一个人坐公交呢?”我心想:不就是坐公交吗?那有什么难的。于是,我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我从零钱盒里拿了两枚硬币,迅速地跑到了楼下的.公交站台。没过多久,公交就来了,我赶紧上了车,投币后,找了个座位坐了下来,很快就到了武馆。训练结束后,我又一个人坐上了返回的公交。由于我对回家的路线不太熟悉,一不留神坐过了站。没办法,我只好继续坐到奶奶家门口再下车。妈妈,您知道吗?当时,我坐在车里既紧张又害怕。终于到了站,我一下车就看见奶奶了。原来是您提前打电话通知奶奶在公交站台等我。
虽然这次坐公交没有成功,但是我想对您说:“妈妈,谢谢您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
【篇四:我的师傅】
我的暑假是痛的,累的,苦的,也许是快乐的,总之是不平凡的。因为我小时候容易生病,爸爸每年暑假都会让我去武馆习武。今年暑假也不例外,放假还没几天,我便来到了武馆开始暑假习武锻炼。
我的师傅姓杨,是“余门拳”第6代传人,曾任特种部队武术教官,是重庆知名武术综合格斗裁判,全国传统武术八段金牌获得者,精通十余种武术,威震武林,曾去香港拍摄过《踏雪寻梅》等多部电影。我师傅文武双全,平时爱好写诗,虽然没有在大刊物上发表,但我看过师傅的诗,感觉和课本里写的也差不多。师傅还爱好书法,走进武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聚义厅上挂着的一个大大的“德”字,看上去龙飞凤舞,苍劲有力,这就是我师傅的杰作。
我师傅三十多岁,中等个子,看起来十分健壮,双眼炯炯有神,仿佛眼睛里有电,还有火。看你一眼,就知道你在想什么;瞪你一眼,就好像射出一束电,无论是谁,就会变得乖乖的。师傅相貌潇洒,鼻子挺拔,像水浒传里的武松。他那一根比他身高还高半尺的棍子随时跟着他。在练武时,若心不在焉,那棍子就会劈头盖脸地落在你的身上,疼得你嗷嗷大叫。
暑假第一课,师傅给我们表演“余门拳”。只见师傅怒目圆睁,左掌一横,空中划一弧形,头往左边一甩,右脚猛地一蹬,只听地上“啪”的一声,人便腾空而起。看得我目瞪口呆,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得像师傅一样。
接下来我们练习拉韧带,韧带太硬,是我非常严重的缺点,特别是练习横竖叉,师傅说我的横叉是“高架桥”。这次我又要倒大霉了,师傅让我用力往下压,可是我还是压不下去,师傅就过来“帮忙”,一手按住我的腿,一手压住我的肩,用力往下压,疼的我哇哇大哭。一遍又一遍,我筋疲力尽,汗水与泪水湿透了我的衣服,师傅就站在我的旁边,告诉我:压不下去,今天就别回家,留在武馆继续练!我不知重复了多少次,累得我腰酸背痛,师傅那根可恨的棍子像是长了眼睛,只要我想放弃,他就会落在我的身上,腿上,手上。师傅说:“油盐出好菜,棍棒出好人”,人的意志力是磨练出来的,练习意志也是习武内容之一。师傅对我们的要求是严厉的,现在想来在学校读书老师对我们要求与学武术比起来,简直是微不足道。
师傅在上课练武时与下课或者平时判若两人,上课时非常严厉,平时又是那样的善良和慈祥。有一次我们练习踢腿,我不小心伤到了脚踝,师傅拿来他亲手泡制的药酒给我推拿,按摩,就像爸爸一样,在我生病时,爸爸总会用他那双大手抚摸着我的额头。师傅抱着我的脚,一边给我推拿,一边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给我讲做人的道理。他说练武之人重在“德”,只有德好,长大才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练武重在健身,并非逞强好斗。他讲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有一次到重庆走亲戚,看见一位要饭的老婆婆,病得奄奄一息,非常可怜,他把自己身上仅有的几元钱全都给了那位老婆婆,那几块钱本来是妈妈拿给他坐车的,最后自己走了四个小时的路才到亲戚家。师傅还告诉我做人要善良、仁慈。师傅的话总是那么简单,但又是那样的有道理,易懂,很多是我在学校学不到的。
我的师傅还有很多传奇故事,他就是当代的武侠,用他那矫健的身躯默默地传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