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场相关作文

【篇一:红麦田读后感】

父亲的鱼

“故乡对于我,已是一个朦胧的梦了。”这是《红麦田》中董宏猷先生的故乡,有着雾气飘逸的竹林,缀着露珠的山茶,散发着红薯香气的晒场,以及深山中叮当作响的悠扬的牛铃声……

而我的故乡,是一个不出众的海边小村庄,没有竹林,没有山茶,也没有晒场,更没有牛铃。尽管它是如此平凡,也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和物让我深深惦记着,或许永远也忘却不了。在海边的故乡,让我一辈子忘却不了的,自然是父亲的鱼。

父亲每次出海都是在天还未亮的凌晨,那时昏暗的天,就连一盏星星也看不到,把大地盖得黑泱泱的。海面上渔船点着灯光,那光一下子逃窜到天边尽头的海水下面,又一下子又沁入了船棱上黑得发潮的帆布上,当儿间又坠入了海底,怎么捞也捞不起来,等到静默时分,又晃的浮了上来,就这样在摇摇晃晃的海面上忽明忽灭。

父亲每次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海打鱼的,而我们兄妹几人也就一直在海边沙滩上苦苦等待父亲的船只的安全归来。有时心中也暗想,等父亲归来时,又是什么鱼会成为我的盘中餐?其味不知鲜美否?故乡的鱼,是极其美味的,况且父亲对鱼的喜爱已经到达了极致,我们家的菜桌上必定是有鱼的一席之地的。

父亲也很会煮鱼,无论是多么腥臭的鱼,只要经由父亲之手,都会成为一道美味佳肴,慢吃的人一般只剩下一些肉末能过过口福了。然而,最慢吃饭的人往往都是父亲。反倒是我们兄妹几人吃得最多。

有时候,让父亲吃鱼肉是一大难事,父亲仿佛只对那鱼骨头情有独钟。而他总是为我们轻轻拨开鱼鳞,挑上一瓣鲜美的鱼肉,送入我们的碗里。有一次,我们故意不吃鱼肉,吃完了米饭便休息了,遭得父亲一顿斥骂,说我们不爱惜粮食,可是我们只是想让父亲多吃一点而已,那是他最爱的鱼啊,这么多年来,父亲辛苦操劳,却不曾好好品味他自己亲手捕捞、亲手烹制的美味的鱼!

搬离故乡已经好多年了,而父亲也早已不打鱼了。尽管现在的菜桌上仍然还会有父亲亲手烹制的鱼,尽管还是一样的美味可口,只是似乎缺少了当年的那种在海边苦苦等待父亲归航后一起吃鱼的满足与幸福。

【篇二:外婆家的小狗】

外婆家有一只小狗,听外婆说那是在我出生的那一年,从隔壁村子里抱养来的。它全身上下黑乎乎的,只有一只前爪是长着白色的毛。很多年过去了,它的眼睛和嘴边都长出了白白的胡须,也许是因为老了吧,走起路来也慢了许多。从我记事起,我就看见这只小黑狗做了好多次妈妈,它有过很多很多的孩子,这些小狗都长的很可爱,有花的、黑的,还有黑的。可是一生下来没过多久,就会被很多邻居抱走了。那段时间,小黑狗总是伤心地躲在那个小小的角落里,呜呜地叫着,好像在哭诉着自己的悲伤。结果到现在为止,外婆家还是只有一只小黑狗。

遇到太阳好的时候,它就眯着自己那双黑色中带着琥珀色的眼睛,躺在老屋前的晒场上晒着温暖的太阳,懒洋洋地一动也不动,可是一听到外面有陌生人进来,它就马上站起来大声叫,像是在提醒外公外婆有陌生人进来,有危险情况似的。

邻居大妈对外婆说:“这只狗太老了,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了,趁着还能卖钱就找个机会把它卖了吧!”可是,外婆说:“这么长时间养下来了已经有感情了,它已经很通人性了,平时跟它说什么都好像听的懂的似的,很难得的,就不卖了吧!”是啊,相处时间长了,人和狗也是有感情的呢!外婆说会把它当成家里的一分子,一直养着它,直到终老呢!

其实,我想狗也是有感情的,人们都应该学会和它们和平地相处才行呢!

【篇三:盼春节】

一年一度春节,你快点来啊!真希望快点到春节!春节到了,我就可以放烟花、放鞭炮、吃年夜饭、玩雪……

还记得去年过春节,下了一场大雪。四周白雪皑皑,大地银装素裹,非常美丽。妹妹从深圳回来过年,白天没事,我们就在家门口的晒场上玩雪。一次,地上的雪正厚着,我和妹妹就就一人抓一把雪,在晒场上滚起来。可是,都滚了好久了,我手里的雪球才变得一点点大。看着妹妹都有我的两个那么大了,我心里很着急。怎么办呐?我可不能落后啊!对了!我突然想到一个办法,抓一堆雪“啪”的一下拍在雪球上,再把雪球滚两下,就大了许多啦!我专注地弄着我的雪球。可是,抬头一看,妹妹跑哪去啦?只有一个雪球在哪里。我放下雪球,到屋里看看。哦,原来妹妹跑到屋里烘火啦。看到火桶,我感觉到手有点冷。也是的诶,没戴手套就玩了这么久的雪,也很冷的。但是没找到防水的手套,我和妹妹就玩一会雪,烘一会儿火。

晚上的时候,我们搬出了家里买的一大箱烟花。烟花有大有小。我和妹妹每人手里拿几根小烟花,舅舅帮我们点燃后,那木签上的小烟花就像开出了花一样,非常漂亮。开始放大烟花啦!点燃后,“噗噗噗”几声,一些烟花像子弹一样冲向天空,到了半空中时,又炸了开来,红色、黄色、紫色……的烟花在空中燃放,别提有多美了。

春节你快点来吧!我要过春节!

【篇四:寒假趣事作文】

寒假已经过去了,在寒假里最有意义的一天就是初四啦!先不告诉你为什么,看完后就自然会懂的。

好无聊呀,哥哥和爸爸又在看篮球。由于没事干所有人都在看篮球,这篮球赛到底有什么好看呀?“去水泥晒场里进行一场“羽一毛一球争霸赛”,怎么样?”“好哇!”那些球迷们居然会放下球赛来参加真有点不可思议。

一来到水泥晒场激烈的比赛便拉开序幕。我的第一个对手是妈妈,妈妈的'球技不算很高。刚开始我有一点轻敌,可是打了几个球才知道不能太轻敌,因为妈妈的球像长了眼睛,很多次打到我身上,让我措手不及。在中场休息时,我赶快总结一下经验。下半场开始时,妈妈比我多3分,我紧张得手心里直冒冷汗而妈妈的脸上洋溢着胜利者的微笑。为了赢回那三分,我又是挑球又是斜球,跑得我满头大汗,总算把那⒊分赢回来了。离结束只有⒌分钟了,在最后时刻,我的一个斜球击败了对手妈妈。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可是哥哥却给我泼冷水说:“你笑起来的样子很难看噢!”“哼,我宁愿做难看的胜利者,也不原做好看的失败者。”我“回敬”了他一句。可是第二个对手很强——是自称“家庭球类冠军”的爸爸。果真不出我的意料,我成了失败者。是被爸爸的拿手好戏——“扣球”给打败的。成了失败者当然只有看的份喽,我一边看一边琢磨谁会成冠军。呵,又不出我的意料——爸爸成了冠军。

【篇五:千年古村探奇】

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打算带我去千年古村走马塘看看。可是天不作美,淅淅沥沥的雨从早上起就一直下个不停,呼呼拉拉的风也一个劲地刮。妈妈的微信里有人发来城区下雪的视频。爸爸站在楼道门口有些犹豫。最后在我的催促下,大家才毅然打起伞,走进风雨中。

号称“中国进士第一村”的走马塘地处鄞州区姜山镇茅山方向,离我们小城春秋只有五、六公里。在汽车导航仪的指引下,我们很快就在离茅山不远的公路旁看见一块巨石,上刻四个大字——走马塘村。顺村道前进一百多米,一坐漂亮的牌楼矗立在村口,匾额上写着“中国进士第一村”。一旁的宣传牌上,画着走马塘陈氏家族七十六位进士的肖像。

一个家族出了七十六位进士,的确名不虚传。

我们打着伞穿过牌楼进了村,迎面是一片很大的广场。由于雨天没有别的游人,广场显得特别的空旷。走上广场,感觉地面有些异样,原来广场不是用水泥浇筑的,而是用一块块表面平整,大小一致的方石砌成,这应该是村里的公用晒场。爸爸说,这样的晒场他从来没见过。真是一奇!

晒场南面是一排青砖黑瓦马头墙的古色民居。从外观上看,像是一座豪宅。而当我们从中间的小门进入后,才吃惊地发现,这根本不是豪宅,而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庭院。院里摆放着一口水缸和一些杂物,几株不知名的花草在风中摇曳。庭院两侧是低矮的木板小楼。从其它几道小门望去,也都是这样。陈家进士们难道就住这样的蜗居?为了找到答案,爸爸领着我们走遍全村,结果发现,除了陈氏祠堂,全村竟然没有一座大门像是官宦人家的。这是二奇!

广场与马头墙之间是三个大荷塘,一支支残荷露出水面,在雨中静静伫立。我突然想起去年学校组织“摄秋”时拍的一张照片,题目是“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恰恰就是眼前的情景。想不到去年秋天的一次无意找寻,却在这里邂逅,这是三奇!

信步走进广场西面弄堂口的一个院落。我们遇到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老人见我们雨天游览走马塘村,表示十分难得,便把我们请进屋子小憩。然而屋子很小,书籍字画和农具家什,把整个屋子塞得满满当当,连坐的地方都没有,老人和爸爸只好站着聊了起来。

我细细察看,发现这些东西好像全与走马塘的历史有关,像是一个小小的博物馆。看来这是老人的收藏室兼工作室。

从谈话中得知,老人从十五年前就开始收藏整理这些文献资料和家族旧物,收藏的东西已经堆满了十间屋子,老人的心愿是建一座走马塘村的博物馆。为了走马塘村的文化保护和宣传,老人费尽了心血。村中所有展示,几乎都与老人有关,就连村口的七十六幅进士肖像也是老人请名家画的。我不禁对眼前这位身材矮胖,貌不惊人的老人肃然起敬。我猜想,老人一定是一位致力于家族文化抢救的陈家子孙。可老人的回答让我们颇感意外:“我不姓陈,我叫邬毛银。是五十年前插队到这里的‘知青’,是一名走马塘文化的自愿守护者。”这个与走马塘血脉相溶的文化守护者居然是个“外人”,这是四奇!

邬爷爷领着我们参观了他的五个收藏室。在其中的一个收藏室里,我看到一九九九年四月习近平主席来这里视察的签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习主席的字很有特点,每个带弯的笔划,他都写得方直见角,很有力道。这是五奇。

当邬爷爷拿出一本游客签名册让爸爸签名时,我也在上面签了名,哈哈!

参观完收藏室,我们来到陈家祠堂。祠堂大门分为左中右三道,中间是正门,左右为侧门,这是古时士大夫身份的象征,显得庄严肃穆。

邬爷爷从后门进入,再从里面打开中门,把我们迎进祠堂。

祠堂很大,堂上高悬着几块黑底金字牌匾,有两块还是宋代皇帝赐的,牌匾下面供奉着两排神像。

“这是七十六位进士像么?”爸爸问。

“不。”邬爷爷指着中央两尊神像答到:“这里供奉的是陈家老祖,不仅有陈家太公,也有陈家太婆。”

“其实,”邬爷爷顿了顿说:“陈家进士不止七十六位……”

“什么?”爸爸有点吃惊。

“我考证的结果是七十九位,先前的统计把三位没有上族谱的进士漏掉了。”邬爷爷口气肯定地说。

关于走马塘陈氏家族的进士人数,外界只知是七十六位,想不到这么重要的讯息也会有错漏,这是六奇!

邬爷爷又带我们参观了几处村中奇观,如:历时百年的村中老街;贻谷堂陈家老诊所;蟹肚脐埠头的千年重阳木;陈家进士的摇篮——同文学堂;在一条打伞无法通过的小弄堂内,我们看到被人民日报称为举世无双的“乾”、“坤”石花窗,这是七奇!

兜兜转转,我们回到了荷塘边。在这里,邬爷爷为我们解开了找不到官家豪宅的疑团:原来,陈氏一门自陈矜(一世)开始,一直流传着“以学立身,以廉为吏,以孝事亲,以忠事君”的清廉家风。他们身为官家,却从不贪腐侈华。后世子孙把最好的风水(朝南宅院)都让给了老祖宗(祠堂)。在这里不仅找不到豪门府邸,连朝向好的房子都很少,只有一户户平常人家。邬爷爷指着塘中残荷对我们说:“这些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就是走马塘的‘村花’,也是陈氏家族的‘族花’”。原来如此,这是八奇!

参观结束,邬爷爷和爸爸已经成为好朋友。临别时,邬爷爷送我一个祝愿:“小朋友冒雨来游进士村,来年一定上清华,进北大!”接着又送爸爸一本《走马塘村志》。

回到家里,我顺手翻看《走马塘村志》时突然发现了走马塘村名的来历。志中记载,走马塘始祖陈轩(二世)当初择地定居时,村名叫“陈蕲村”。北宋大观年间,宋徽宗念左正言陈禾(四世)忧国忧民,碎袂进谏,敕赐陈蕲村为“忠孝里”。地方文武官员经过“忠孝里”前面的“先生塘”,必须落轿下马,步行过塘,后世人慢慢就把这里改叫走马塘。走马塘村由此而来,这又中一奇。

爸爸说,走马塘村是一座尘封千年的文化宝库,里面有数不清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揭示。今天的雨中探奇只是一个开始。

【篇六:额外的假期】

我的表哥,非常羡慕我。因为这个学期,我9月8日才开学。

原因有点特别。因为9月4日-5日在杭州举办G20峰会,我们获得了额外的假期。于是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妹妹,一起回老家——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在这个额外的假期,我对老家有了新的体会。

首先就是发现每户村民门口都有了和杭州小区里一样的大垃圾桶,而且还有专门的人每天来转移垃圾。我和妹妹在干净的晒场里打羽毛球,再也不用担心有脏垃圾意外缠身了。

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是爷爷告诉我的。8月份的一天,爷爷想把修整老房子的一些尾木料处理掉,就用以前传统的方式把垃圾倒在一起,然后用火烧,这个叫有机灰(有机灰可以用来做肥料)。可是,爷爷刚把垃圾点燃不久,警察就来阻止了。原来空中的直升机发现爷爷家有野火,那可是很危险的。这可是直升机发现的,夸张吧!

最后我想说一个新发现:就是门口小溪里有成群的鱼在水中玩耍,在阳光下她们是那么的自由自在。我和妹妹都没有打扰她们,只是静静的在旁边看着。我和妹妹还搭了一个瀑布,命名为“鱼儿瀑布”,离开老家时还专门在瀑布边拍照留念呢!

9月8号,赶走了我的额外假期。我背上了书包,开学了,我是人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瀑布,你和鱼儿们还好吗?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