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推荐一本好书红楼梦】
窗外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悠扬的琴声回荡在室外——“梦中的婚礼”。任何美好的事物也比不上我手中的《红楼梦》。望着窗外的雨儿,我的心中泛起了无限的遐想,这就是我要向你推荐的书——《红楼梦》。
抚摸着深沉似海的封面,我不禁暗自叹息: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宝钗的独守空房、晴雯的命苦、王熙凤的性格爽快、史湘云的心直口快、迎春的温柔……一个个熙熙攘攘的大观呈现在我的面前。
“可叹停机德,堪怜絮咏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作者曹雪芹暗示黛玉、宝钗的悲惨结局,都是世间奇女子,都是那倾国倾城的容貌,最后怎能落得如此下场?带着怨恨而香消玉殒。不消说,看着宝钗独守空房,我觉得黛玉是幸福的。当她安静地在地下长眠时,看着宝玉仍在繁华世界寻找出路,宝钗在空房中暗自抹泪,此刻,黛玉是幸福的。
当黛玉奄奄一息时,贾府上下都忙着宝玉和宝钗的婚事,竟然无人探望。是啊,黛玉寄人篱下,又有谁会尊重呢?周瑞家的给各房姑娘送花儿时,把别人挑剩下的纱花送给了黛玉。天生思想敏捷、好猜疑的她当然会挑剔。她的挑剔并不是她高傲自赏,是因她自卑。
贾府上下除了贾母就无人关心她了,她的父母双亡,唯一爱她的人也去世了,换做谁,谁不会思乡?谁不会自卑呢?或许她真的是那美丽时间绛珠仙草,惹人怜吧!像黛玉这么清高,世间花草都不忍见她落泪。如此美人,怎会怒指苍天,气极而亡?但续者高鹗让她死了,如果她活着,她看见贾府倒台时,宝玉出家时,或许忧郁而死,幸亏高鹗让她死了,很好,很好!
黛玉不及宝钗的珠圆玉润,这也是贾母不让黛玉嫁给宝玉的原因吧!宝钗是封建家族妇女的典型代表,熏陶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她善于应变,心机极深,当无意听见丫环的秘密时,她在短时间内就能想出十全十美的计划:“林妹妹,我看你往哪跑?”既洗清了她的嫌疑,又不会引起丫环的怀疑,此计甚妙。
墨色的书页,淡淡的书香,《红楼梦》写尽了古代人的悲欢离合。“今日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谁。”“趁着这奈何天、悲凉天、寂寥日,因此上演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红楼梦》是一大悲剧,但它的内容深邃,值得人一读。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你,这是一本好书。
【篇二:我是“红楼迷”】
合上《红楼梦》,心中暗暗伤感。原本一时兴旺的荣国府,就这样败落了?
我是个“红楼迷”,一想到《红楼梦》里的情节,就两眼闪闪发亮。没事了,也常问爸爸妈妈,你最喜欢哪个主子、丫环,最讨厌哪个?
因为常读《红楼梦》,里面的人物我倒记得清楚:黛玉漂亮,可多愁善感,内向,还有点儿小心眼;宝钗爱笑,性格外向,给人一种好感;宝玉……丫环可好:紫鹃可爱,袭人聪明,晴雯漂亮,平儿冷静……
刘姥姥曾一时成为我们的关注点。记得那一次看新版《红楼梦》中,她老人家头上戴满了花,进了荣国府凑热闹,把我和表姐笑得死去活来。
可因王熙凤等人后来做错事,臭名远扬,被抄家,再后来,主子丫环们,赶的被赶,嫁的被嫁,出家的出家,荣国府就衰败下来。
曹雪芹不是有才,而是太有才了。以前,我一见《红楼梦》就生气,真想把那书给撕了;如今,我懂得了欣赏这令人痴迷的著作,而且有不少长进。
妈妈给我在电脑上查各种版本的《红楼梦》书籍,找不同时期拍的电视剧,可我看得还是不厌其烦。
我从小就爱设计发型、服饰,对《红楼梦》里的古装美女的指指点点评评论论更是家常便饭了。“这个好,清一色的长袍和淡蓝的丝带,搭配不错!”“那个一点儿品位都没,黄和紫搭配,多难看……”
一次,听黛玉吟唱《葬花词》,我心中又发伤感,只记了最后两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想到如今黛玉死得这么惨,又起了同情心。
我看曹雪芹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可把一块美玉想成了一个人,作品又这么出色……
噢,新版《红楼梦》开演了,我要去看了。拜拜!
【篇三:欲速则不达】
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容人之量,保持自己的高远志向。这必须要抑制急躁的脾气,暴躁的性格。做事戒急躁,人一急躁则必然心浮,心浮就无法深入事物的内部寻其根本,无法认清事物的本质。气躁心浮,办事不稳,差错自然会多。
《郁离子》曾记载,在晋郑之间的地方,有个性情十分暴躁的人。射不中靶心,就把靶心捣碎,下棋败了就把棋子咬碎,曾有人劝告过他,他听不进去,最后因脾气暴躁得病而亡。
容易急躁,气浮心盛的例子还不止这一个。不少人办事想一挥而就,一蹴而成,应该知道,做什么事都有其规律有其步骤,欲速而不达。
战国西门豹,性情急躁,为提醒自己,他扎了一条柔软的皮带,要自己克服暴躁,要忍躁求稳求安求静。正是因为他的自省,他才能在邺县做出了成绩。反观,唐朝皇甫嵩,儿子抄诗错一个字,他就边骂边喊人拿棍子,更甚急不可待狠咬儿子。如此急躁,怎能宽容别人?如此暴躁,怎能教育好后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下父母之心皆然,但偏偏儿女不争气,心中也同样急。
急躁,其实对已对他人皆没有好处。浮躁之气生于心,行动起来就会态度简单粗暴,徒具匹夫之勇。荀子也在《劝学》中说:“蚓无爪雅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大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人不能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来做事,将一事无成。
相反,忍躁不乱行事,于人于事有从容风度。东汉刘宽有一次正赶着上朝,丫环打翻了肉汤,弄脏了他的衣服。刘宽表情一点不变,还反关心丫环。他的性格气度就是这样。其是汤已洒在身上,时间也确实很紧,即使把失手洒汤的人骂一顿,打一顿,时间也夺不回来,急又有何用?倒不如像刘宽那样,以自己的容人之量,从容对事,再换件朝服,更为现实和有用。
赵豫处理日常事务,有他自己的一套工作方式。每次他见到来打官司的,总说明日再来。于是老百姓总叫他“明日来”。听到这个绰号,他总是笑笑,不予责备。他曾对人说起明日再来的好处:“有很多人来官府里打官司,是乘一时忿激情绪,而冷静思考或别人加以劝解后,气也就消了。气消而官司平,这少了很多的恩恩怨怨。”
“明日再来”这种处理一般官司的做法,是合乎人心理规律的。以“冷处理”缓和情绪,不急不躁,才能理智对待一切所发生的,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忍一时的不冷静,对人对已皆有好处。
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于以静制动,处安勿躁。天下成大事业,者无不专一而行,专一而攻。博大自然不错,精深才能成事。要精深,必须克服浮躁的毛病。凡事不可能一步登天,急于求成,只会害了自己。忍躁必然不易,但只要有决心有信心,胸中有远大目标,小小的浮躁又有什么不能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