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换个称呼也无妨】
自从上了初三以来,学习生活日渐紧张,课时紧,上课就像开飞机,脑中的弦绷得快断了。
于是,在某堂物理课上,在讲完一道例题之后,我身后的一位同学大喊一声:“太难了,不会,我考不上高中得去技校炼钢了。”全班爆出一阵大笑,这位同学却是我班的一代学霸,如此自我贬低,实在好笑。
不过这种风潮迅速地刮了起来,“回家务农”“扫大街”“矿山挖煤”的都出来了,我也自嘲为“工地搬砖”。于是在课上、下课自嘲声此起彼伏。
直到有一天,我们这群“工农联盟”全被老班拉去谈话了,他语重心长地跟我们讲:“你们都是上附中金中的人,不能一天到晚这么没出息。”沉默良久之后,我们都被赶回班上检讨反思,这以后,这种嘲讽声消失了很久,取而代之的是勤奋苦读,悬梁刺股。但弦绷紧了终究不好,考试中因过度紧张,发挥失准,我们这些人也都没考好。
突然的,原来的自嘲又都回来,一群“胸无大志”的人在课下说笑,转过身就去笑着做题。后来,“搬砖”的和“务农”的考了月考一二名。
在这之后,有次和老班聊天,我们中就有人说了:“这些‘没出息’的称呼,其实不是不努力,只不过是放低心态,找找乐子,转过身就去更好的拼搏。”
突然想起运动会入场式彩排时,当别的班喊着“勉学”“奋斗”的口号时,我们班却把自己比作“意大利军”,这支军队在二战时,见敌人即闻风丧胆,军容混乱,军心溃散,便被别人批评“没有上进心”,但当入场时,我们的口号喊得比初一还响。
换个“没出息”的称谓又怎样呢?或许还可使你进步。而那冠冕堂皇的名号,反而可能成为你前进的包袱。
【篇二:只要自己努力,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逆袭】
《简·爱》主要讲述了一位来自英国的成功女性的故事。简·爱是一个孤儿,从小饱受凌辱与压制,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沉迷和堕落,而是更加奋发向上充满理想和信念,尽管她出身卑微。
作为身份卑微,无依无靠的女性,凭借坚强的意志,依然激昂向上地活着,这就是人性的光辉。反观我们现在的某些人,平时只要一遇上挫折,就会选择退缩或者一蹶不振,直至最后堕落了,这像话吗?——“幸福不是容易的事:很难求之于自身,但要想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尚福尔如是说。
一个人活着,必须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有一个远大的梦想并为之去奋斗,如是才能成功,如是才能在失败之后逆袭,也只有如此才能改写命运。
著名科学家牛顿,从小只喜欢算术,特别对算数感兴趣,但在语言方面却很差,成绩很糟。出生前三个月,牛顿的父亲就去世了。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从此,牛顿便由外祖母抚养。11岁时,外祖母又去世了。于是,牛顿又回到了母亲的身边。大约从5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12岁时进入中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药剂师的房子附近正建造风车,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也制造了一架小风车。后来迫于生活,母亲让牛顿停学在家务农,但牛顿对务农并不感兴趣,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每次,母亲叫他同她的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面看书。还有一次,他的同学欺辱并谩骂他,他狠狠地痛打了那位同学,并暗下决心,必须好好学习。最终他逆袭了,考上了剑桥大学。只要自己努力,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逆袭,你就一定可以像牛顿一样,做到你想做到的。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杰森·斯坦森、阿诺·施瓦辛格,他们都是演艺界成功逆袭的典范。史泰龙的爸爸是个酒鬼,妈妈是个赌鬼。他爸爸喝醉了酒就打妈妈,妈妈输了钱就回家打他。小小年纪的他想:一个酒鬼和一个赌鬼的儿子就还必须是一个酒鬼或者赌鬼吗?他没有堕落,而是要逆袭人生。他带着自己写就的第一个剧本《洛奇》到好莱坞去寻求拍摄合作,但却失败了1800次。他没有灰心,在第1801次的时候,他获得了逆袭并且成功的机会。随后便是《第一滴血》、《敢死队》等一系列作品的成功问世,风糜好莱坞。他出生于1946年,现如今已经73高龄了,但他还在继续着他的工作。
有人给林肯做过一次统计,说他总共失败了35次,只成功了3次,但最后一次成功把他推上了总统的宝座。当他竞选州长失败时,他曾默默地告诉自己:“我仅仅是摔了一跤,一只脚因之而站不稳,并不是死去爬不起来。”只要坚信自己可以成功,只要不放弃努力,你我也一定可以逆袭!
努力!坚信自己可以逆袭,就是成功逆袭的开始!
【篇三:特殊的客人】
这一周,我们迎来了特殊的“客人”——德国学生,老师。毕竟是外国人,我们所有同学还是对这些德国的客人很感兴趣,也许我们还要感谢这些特殊的“客人”呢!正是因为他们,我们班女生的出勤率都变高了。看看她们,一下课,连桌子都来不及收拾,就急急忙忙跑到外面走廊上向外面操场上张望,不知道的还以为她们在等什么大人物呢,运气好一点的话,会有几个德国学生经过,引起女同学们相互迭起的惊叫声,一个个着迷似地;运气不好的,等一个课间也不会看见一个德国学生,一个个只好沮丧的回班,这是才反应过来书桌还没有收拾,又去收拾桌子,通常都会被老师“教育”一顿。
对于这种事,我个人持一个“呵呵”的态度,男生也是搞不懂女生的举动,总觉得女生有点过头了,我也是搞不懂这些女生在想一些什么,只觉得女生有点兴奋过头了。
还有一个就是周四了,初二年级全体和德国学生去务农,也是不知道初二同学们的心理是什么样的呢?是惊喜还是惊吓,务农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吧,充分体会农民伯伯的艰辛以及来之不易的食物。
德国学生也跟去,不知道他们经过这次务农的体验,心中会有什么体会呢?会思考那些问题呢?心中会有哪些感受,不过应该也会让他们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吧,毕竟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自己的机会。
总之对于德国学生的到来给我们的记忆里添上了新的一笔,这次务农也给德国学生增添了新的记忆,而我们呢,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到其他国家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