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者相关作文

【篇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百多年前,一个清晰而坚定的声音响起,告诉我们“为什么读书”的真谛。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少年时立下的无比远大的理想,他远渡重洋,他勤学法国……他做到了,他的理想实现了,如今中国这条东方巨龙正腾飞在宇宙间,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如果有人问我:天下万物,你最喜欢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我喜欢读书。是的,我喜欢读书。因为读书足以博采,大有“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之势;因为读书足以长才,书中学到的公式、定义等知识在这里大放异彩,各显神通。

我喜欢读书。一本好书犹如一位相知的朋友,它让我完全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在这里,我款款走向书的世界,聆听孔圣人睿智渊博之声、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之才,领略林肯善良伟大之心、去感受莎士比亚的泉涌文思、鲁迅的犀利笔法……读书使我蹒跚于大师们洋洋洒洒的文字间,漫步于先哲用心血凝成的结晶中,认真思考,认真汲取……

我喜欢读书。书,魅力无穷,它写就了历史,它揭示了未来,它丰富了生活,它开阔了视野。面对一本好书,寻求一种心的指引,寻求生活的一面镜子,不断地剖析自我,洞悉灵魂,一种顿悟的惊喜,一种痴迷的感情,一种未有的体验,尽在其中……

我喜欢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带给我无穷的幻想。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们是21世纪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梦的继承者,是伟大复兴之路上的驰骋者……让我们继承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读书!

【篇二:继承者们】

家庭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己。

——叶普图申科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根,而家庭便是这个根生长出来的枝条与树冠,一个家庭的枝条是否比直,树冠是否繁茂,都在于家风这个根是正是歪。家风是一个国家的根,只有培养出优秀的继承者,才能让民族精神发扬光大,让国家长盛不衰!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古有孔孟等仁义君子,今有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礼义的炎黄子孙,而这些礼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风才得以传承。

曾子杀彘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曾子妻随口答应了要杀猪给儿子吃,事后在妻子惊异中曾子真的杀掉了家里的肥猪。曾子要告诉孩子的是,做人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众多圣人都以严格的家风来教诲自己的子女:周公训侄育成王,孔母早教培圣人,田母教子讲廉洁,孔明教子立大志。正因为有如此贤明的家风,才育有如此多的优秀中华传人!

傅雷先生的家书至今流传,成为众多父母教子的参考书。信中的每个字都凝着傅雷对儿子深厚的爱,更有对儿子恳切的教导: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培养出一个世界钢琴大师,一个特级英语教师。正是优秀的家风才培养出了如此优秀的后人。

家风关系着家庭,关系着社会,关系着民族。一个国家能否强盛,一个民族是否可以屹立于世界,都要看家风能否培养出一个个正直坚韧的优秀的继承者们。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我们少年一代更要将优秀的礼义传承下来。“做一个正直的人”——这是我的父亲教给我的,我一直铭记在心。“做一个博学的人”——这是我的母亲告诉我的,我时刻牢记。当我遇到困难难以解脱时,是父母给我以有力的支持,使我得以重新振作;当我取得成绩时,是父母给我以鞭策,让我得意而不忘形。我想有了家庭做为强有力的支点,我一定能振翅翱翔!

继承者们,我们是有坚定信念的一代,我们是有无限正能量的一代。我们将继承优秀的家风,并将之发扬,为中国腾飞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篇三:何为贵族】

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都会自信的说:“这谁不知道啊!不就是住着豪宅,开着豪车,带着几个保镖,天天游山玩水。”那你就错了。那不是贵族,只是暴发户。

跟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就知道什么是贵族了。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有一个外甥亨利和外孙威廉,两人都想争夺王位。一天,国王逝世后,当时亨利就在国内,就顺利登上了皇位。而威廉却在另一片大陆,威廉得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愤怒,就花钱雇佣了一支军队,立即回国。但当时威廉十分年轻,刚上了岸就花光了所有的钱。在这焦急的时候,威廉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写信给亨利求救,希望他能资助他一些钱让他回去。亨利也出奇地答应了,他不计前嫌,这就是贵族精神。多年以后,威廉已经成熟了,他又带领军队攻打回国,这一次他胜利了。但是他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要亨利封他为继承者,等亨利过世时候他就继承王位。有的人会说,辛苦了半天,却只得了一个继承者的位子,是不是傻?但是,威廉的行为也是贵族精神的一种体现。

上世纪十年代,一位83岁高龄的老人,从自己庄园走出。他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分给那些穷人。而自己却病死在一个荒芜的小车站旁,死得像一个乞丐。他就是前苏联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后来茨威格感慨道:“这种没有光彩的卑微的最后命运无损他的伟大。如果他不是为我们这些人去承受痛苦,那么列夫托尔斯泰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属于全人类!”这就是贵族!

富是物质,贵是精神。富人不一定是贵族,而贵族不一定富有。成为贵族的唯一标准,就是有高尚的品德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篇四:不畏痛苦奋力前行】

窗外的雪,弥漫了整个大地,酷寒的天气席卷着原本就不温暖的季节。一股凉气吹来,吹散了聚集在路旁的点点零星雪花,万物都在承受着寒冷与萧瑟。这时,我的心中却在等待着春天的来临。

不是只有一路到底的人生才叫幸福。生活其实拥有黑白两个羽翼,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也许光明在前方,那么黑暗就一定是伴你左右的伙伴,不去抱怨人生的痛苦和坎坷,就像月亮不会抱怨在阳光肆意的照射下绽放自己一样。生活中总会有些不完美,我们只能自己静静走过。痛了、哭了,才证明存在过。曾经有一条被蛇咬住了尾巴的壁虎,为了保全性命,放弃了尾巴,拒绝了农夫善意的帮助,忍住了疼痛默默地离开。它很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够知道自己依旧活着,才能够去享受属于自己的真实人生。没有拯救,它的尾巴还会长出来,至少,也证明了它没有向失败低头,退缩;至少,还能够证明活着的另一种精彩。

有时候,痛苦恰恰是成长的源泉。可能我们每个人都在最纯真的时候受到过父母最精心的呵护,老师最细心的关注,这让我们已经无法去接触给自己带来眼泪的人和事。时间的流逝,带走了我们无邪的生活,磨砺和痛苦接踵而来,其实,这于我们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任何人都不会是主宰一切的继承者,快乐与幸运不可能时时降临,上帝的宠儿也会收获苦难,更何况如此平庸的我们呢?接受疼痛就是肯定希望,我们无法预料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我们也永远不会知道命运的车轮会怎样运转。这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抓住让自己感到痛的瞬间,让自己真正地为这种疼痛而生长,而成熟,用最饱满的热情诠释属于自己的绚丽人生。

青春,注定是一场幸福与磨难交映的旅行,背包装满的不只是甜蜜,还应该有酸楚。年轻是我们拥有的最傲人的资本,因为眷恋,我们从未舍弃对生命的追逐。整个旅程中,无论经历怎样的疼痛,无论体验过怎样的伤感,请记得,这是上天赋予我们成长的最好礼物。如果不品尝悲伤,那才是人生的憾事。

疼痛是时光为我们遗留下来的最珍贵的宝贝,轻轻品读,你才会发现它耀眼的一面。亲爱的,放下那些禁锢你经历的痛苦吧,用心去感受人生的每次花开花落。成长的船,需要用苦难的滋味作帆才会行驶得更远。请相信,磨砺成俊杰,苦难助人生。

【篇五:遗产与掠夺】

何为遗产?在字典里有这样一段解释――“借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或物质财富”在下面的例词中,有精神遗产、经济遗产、继承遗产等等。同时,还有一个词,那就是“掠夺遗产”。

的确,掠夺与遗产之间有着莫大的关联。许多遗产问题往往都会牵涉到掠夺。大到文化遗产,小到个人遗产,莫不如是。就拿文化遗产来说,它的掠夺来自野蛮,也来自其他试图强加别人的文明。此时的遗产,既是文明延续的象征,也是文明受辱的象征。正如北京近郊的圆明园,在惨遭洗劫之后,它非但没有被埋藏,反而上升为一种文化精神遗产。它既代表着中国屈辱的历史,也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想到圆明园,我有不由地想到同样饱受掠夺的希腊巴特农神殿。它太气派,太美丽,后世的权势者们一个也不放过它,不让它安静自处:

罗马帝国时期,它一度成为基督教堂;土耳其占领时期,它又成了教堂;在十七世纪的威尼斯与土耳其的战争中,它又成了土耳其的火药库,而威尼斯军又把它作为地方据点进行猛烈炮击。在一片真正的废墟中,十九世纪初,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又把遗留的巴特农神殿的精华部分的雕刻作品带回英国,至今存放在大英博物馆。

那么,通过这两个例子,掠夺的本质就暴露无遗了――那就是无知、嫉妒。当军队把巴特农作为炮击对象,我们就可以说他们无知;当罗马人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付之一炬,我们就可以说他们无知;当英国人把巴特农雕刻带回英国,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嫉妒;当八国联军将圆明园洗劫一空,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嫉妒;当斯坦因把敦煌经卷带回欧洲,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嫉妒。这里不但有掠夺者的无知与嫉妒,同时也有遗产继承者的无知。正如管理敦煌的那个王道士,它根本不清楚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遗产的价值。就如手握财宝的人根本不知道手里握着财宝,而将其随手丢弃。这种无知无异于开门揖盗,一个民族的悲哀莫过于此。

然而,继承者的无知不仅仅存在于被掠夺,同样表现在自身身上:在文艺复兴前期,建筑工人的凿子举向了罗马坍圮的宫殿。一个市民跑上前去:“这是千年前的古迹!”然而回答他的是不绝的敲打声。在文革“破四旧”的火光中,一位老人抓住了一双握着几卷古画的手,低声相告:“这是郑板桥的真迹。”然而,没等他说完第二句,一蓬新的火焰早已腾起。

固然,这都是特例,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无知处处可见。因而,不被掠夺的前提是人们对遗产的起码的认识。若没有这个起码的前提,那么遗产的流失只会是时间问题。

遗产的掠夺将会是一个长久的问题。然而,一种遗产只有回到属于自己的文明,才能找到自己的方位,构成文明的完整。而一个文明只有找回自己的遗产,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被野蛮所侵占。

【篇六:如何分辨真理与谎言】

哲学家说:“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在自己涉世未深的时候,影响人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老师。老师是自己信赖的人,他们说的话大多数会被接受,然后成为他们意志的继承者。世界是在向前发展的,原有的观点会过时,错误的观点会被纠正,老师当初教人的期望也不一定是好的。

有国外的作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这个世界不会改变,除非老家伙们都死光了。”旧的观念会被新的观念所替代。我想他也不是说所有的“老家伙”都是坏人。有一些老家伙,年纪大了,觉得自己没什么成就,本事不高,却内心贪婪,有着强烈的控制欲,看到谁超过自己心里就不舒服,就要想方设法去打压;甚至连自己的子女也不放过,而且还要从娃娃抓起,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些坏的思想,好让他们超不过自己,好让自己在家里一人高高在上。如此一代一代传下去,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在0几年的时候,经常在电视和校长演讲中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在中国,富不过三代。”

要分辨真理与谎言其实很简单,只要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可以了,这就是规律。好人必定有好下场,坏人终不会有好报。坑害别人的事不要去做,坑害别人的话不要去听。接受善意的句子,不接受恶意的谎言。自己的事情要靠自己做主。要广听言论,又要相信自己。

要有不屈不挠的品质,坏人一时的成功只是一种欺诈,引诱人误入歧途,毁掉的是人的一生。有时候,真理要自己去发现,当真理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东西,才对自己真正的有价值。真理,所有人都追求的信条。信对了真理收获辉煌,信错了谎言收获失败!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