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相关作文

【篇一:清明感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又是清明节。爸爸带着我驱车百里,赶回老家扫墓祭祖。曲折盘旋的山间公路,已经让我晕车呕吐;到家后徒步爬行山林,更让我浑身湿透。我不禁埋怨老爸,为什么一定要我给不曾见过的先人拜祭。爸爸放下手中的祭品,趁着休息,讲起清明节的来历。

相传晋公子重耳出逃,有一天饿得不行了。随从介之推端来一碗肉羹,让重耳美餐一顿。后来知道,是介之推割下了自己大腿肉,煮烂献给重耳的。重耳感动得发誓要好好回报。可是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大赏随从,唯独忘了介之推。之后派人寻找,又错误地烧死了隐居的介之推母子。痛定思痛,晋文公将介之推死之日定为寒食节,第二日为清明节,世代承传。

清明节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晋文公本要报恩,却误害了恩人。确立清明节,一定是寄托自己无穷的悔恨和无尽的哀思。今天,我们倡导过清明节,不也是为了怀念先人,牢记遗训吗!中国的传统节气,不是蕴涵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吗!

心底明澈了,人也轻松起来。这时,又雨过天晴了,竹林小径,显得幽静美丽。我踏着石梯,心中冒出串串问号:这一级一级的石梯,是何人开辟修建的呢?这一路洒下多少汗水和心血呢?正是清明的节气,才让我懂得先人创业的艰辛,倍觉今天幸福的来之不易。头顶葱绿斑驳的竹影,脚踏石级上软绵的竹叶,鼻闻周边清幽的竹香,手抚亭亭玉立的新竹,我仿佛进入伊甸园,仿佛通往久仰的圣地。

终于来到奶奶的坟前。眼前荆棘遍布,杂草萋萋。我不禁心痛:奶奶,儿孙又是多久没来看望您啊!我使劲拔除杂草,爸爸也拿起携带的弯刀,奋力砍除刺人的荆棘,似乎只有这样做,才能弥补心中的愧疚。当收拾完这一切,我们大汗淋漓,但我们浑身舒畅。我们手不停歇,我一张张撕开纸钱,爸爸摆开三碗肉、鱼、糍粑等祭品,三个酒杯,三双筷子,在坟头插上点着的红烛和檀香,再烧起纸钱,给酒杯斟上三次酒,燃放鞭炮。此时此刻,我的心愈加清纯宁静,仿佛随着袅袅青烟升腾。我按照爸爸的提示,恭恭敬敬的跪在奶奶的坟前,磕上三个头。奶奶,您为什么早早地离开了儿女?您为什么只咀嚼着养育儿女的痛苦,却不能享受儿女长大了回报的幸福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这是怎样的伤痛呢!奶奶,您是怎样的模样啊?是操劳一日三餐的憔悴不堪,是缝补五个儿女衣衫的泪眼昏花,还是积攒五个孩子学费的牵肠挂肚……

下山的路上,爸爸又给我讲起了奶奶。那年,爸爸刚念小学四年级,奶奶已经卧病不起了。爸爸想服侍奶奶不去读书。奶奶挣扎着对爸爸哭诉,我们家几代没有出个读书人,你不去读书,你不好好读书,我埋在土里都不原谅你啊,崽!说到这里,爸爸泪流满面。爸爸说奶奶去世后自己没有安心读书,没有完成奶奶的遗愿,愧对奶奶了。

在爸爸的如泣如诉中,我仿佛看见奶奶的模样,她苍白而坚毅的面容,深陷而闪光的眼睛,哆嗦而坚定的嘴唇,干瘦而有力的手势……奶奶,您仿佛青山绿水,永远滋润着我;您仿佛清明节气,永远熏陶着我;您仿佛一个故事,永远引导着我,探索脚下的路。

【篇二:清明节的优秀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句凄美,扣人心扉。不知您在欣赏之时,脑海里有没有闪现出一个大问号?一个扫墓祭奠先辈、先烈的节日,为何就叫清明节呢?似乎有点名不符实。因为我有,所以我想打开历史的尘封,回到清明节的源头,以探究竟。

那是战国时代,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国家内乱而逃往国外。逃亡之路,颠沛流离,生活极为艰苦,每天不仅见不到荤腥,且常处于饥饿状态。有一次,重耳饿得头昏眼花,实在走不动了。随从介之推救主心切,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炒了盘香喷喷的菜,让重耳吃了充饥,就这样,总算度过了鬼门关,找到了落脚之地。十几年后,重耳时来运转,返回晋国,当上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

登上国君宝座后,重耳重赏跟随过他的有功之臣。不知什么原因,唯独忘了介之推。也不知道介之推当时是怎么想的,他没有去找重耳邀功请赏,要名要利,而是带着老母亲去绵山隐居起来。这事传开后,重耳羞愧莫及,亲自带着人去请介之推。介之推拒受封赏,不肯出山。绵山山高林密,难以找到他的影子。重耳无计可施,却忽然想起介之推是一个孝子,便下令放火烧山。心想,山上起了大火,你一定会带着老娘跑出来的。却不想这把大火没把介之推逼出来,反而把他母子二人都烧死了。

英雄壮举并没因此结束,传说介之推面临汹汹大火想了很多、很深。想通之后,他把自己的食指咬破,用血写下一首遗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愿政清明复清明!

打这以后,晋文公就以“清明节”纪念介之推,后来逐渐在华夏大地普及。从故事源头不难看出,对忠贞傲骨的推崇,对清明政治的期盼,才是清明节的本意。

今天,我们过清明节,追忆、祭奠先人的仪式和礼节是需要的,这是感恩之心、孝敬之情,更是人性的彰显,人不能数典忘祖。但是作为为官者来讲,仅仅扫扫墓、祭祭祖还是不够的,既然国家已把它定为法定节目,在过清明节的时候,就要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如何做到“清政廉明”?为官者做好了,不贪不沾,两袖清风,自然会带来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这样就能使清明节过得更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

【篇三:清明节话题作文】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在冬至后105日,即清明前的一两天),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这一天,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这个风俗的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列国,介之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相传他曾经割下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重耳返国即位,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而此时介之推却与母亲隐居绵山(即现在的山西介休县),晋文公派人请他,但他躲在山中不肯出来。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想把介之推逼出来。不料介之推死也不愿出山,结果和母亲一起被烧死了。晋文公非常难过,将介之推葬在绵山,还修了庙,并将绵山改称为介山。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戒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

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另外还有“桃花粥”,这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广群芳谱》中说:当地民间在寒食节,采摘鲜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鲜美,富于营养。这个风俗一直流行到明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就有这样的唱词:“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此外还有“青精饭”。青精饭也叫“乌饭”,主要是为滋补身体,祭祀祖先,相传为道家所创。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中有这样的记载:“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原先朝廷也给大臣赐食青精饭,嘉靖十四年间,皇帝认为其名不雅,于是改为赐百官于午门食“麦饼宴”。

汉代还有一种名菜,叫“五侯鲭”。唐代韩有一首《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五侯是汉成帝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西京杂记》上说,这五个人互不和睦,他们的门客之间不得往来。只有一个人叫娄护的,很会说话,五侯都很喜欢他,纷纷送给他新奇的食品。娄护把五侯送给他的食物调和在一起,结果成了难得的美味,人们称之为“五侯鲭”。其实,这所谓的“鲭”不过是鱼和肉的杂烩,只因由美味的食品调和而成,味道自然就格外鲜美了。

今天,有关寒食节的食品大多已经失传。然而,若是有人认真地研究一下,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呢!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