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相关作文

【篇一:诗词我心中的明灯】

笔落,墨出,一笔笔,一画画,勾勒出一个盛世王朝;一句句一行行描绘出一派前世江南烟雨;一段段,一篇篇,谱写出一曲风花雪月的绝响。

这,便是诗词。

我对于诗词,只能算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仅此而已。并不敢妄言,对诗词有所研究,当然,也懒得去研究。只是喜欢在清风明月夜半无人之时拉开窗帘,朗朗月光下,不开灯,就着“如积水空明”的月光,读一读那些文人墨客的内心世界,品一品名人志士的壮阔胸怀。也许我不懂他们,但我知道,他们或豪迈,或婉约,或忧郁,或豁达,或不幸,或万幸,或是那昏庸却颇具才情的亡国之君,或是那官场仕途不顺的失意文人……但他们都把自己最真实、最自得的感触留给后人。给予后人的或是“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擫”的激励;或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警戒;或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忧国忧民;或是“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迈气概……

诗词如梦,蓦然回首,青山依旧,风不语,月上枝头,雾起,云涌。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从诗词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志向与性格。“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宝钗自会说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般胸怀大度的话;“才智精明志自高”的探春自会道出“莫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叹黄昏”这般话来;“捧心西子玉为魂”的林妹妹,自当吟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悼陷渠沟”这等高洁之风骨,“一朝红颜春尽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般悲凉!

有时读《红楼》,只读诗词。读曹公的,宝钗的,黛玉的,探春的,湘云的,……从诗词中悟出许多。

一开始是很厌恶宝钗的,只觉得她是宝黛爱情中最不光彩的角色,但一遍遍过去后,我的想法有所改观。

一读宝钗,“可叹停机德”,她可能是一个配角;

二读宝钗,“山中高士晶莹雪”,冷面冷心冷佳人,寡淡而无情;

三读宝钗,“恩泽广布,范爱如斯。”

四读宝钗,“回首长亭接短亭”,只会叹其一生不幸,为之怆然而涕下。因为心冷,便不愿伪装,岁月的霜刀硬生生把我们逼成一个个宝钗。谁知道经久的笑容已经让自己了无脾气,惯于封闭的心门,不再懂得如何毫无城府地敞开。最无奈也是最可怕的事,在岁月让我们相继成为宝钗之后,无论男女,都找不出最初那个天真活泼的林妹妹的影子了。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良辰美景奈何天。我徜徉于这片天地,醉心于此,欣然于此。静水流深,沧笙踏歌,诗词,一直是我成长路上照亮心灵的明灯。

【篇二:把心留在曾经】

曾经再也回不去了,那就将自己的心毫无保留地收藏进记忆

——题记

闷热的空气涌上心头,连知了都不愿鸣叫,坐在靠窗的座位上,刺眼的阳光丝丝缕缕地洒上我的脸颊。

踏上了中原的土壤,陌生无助的感觉油然而生。今日的美好,明日的缅怀。流光把回忆悄悄带走,去到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回忆很美好,却已成回不去的曾经。

人文初祖——炎帝,黄帝。五千年前,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为后人创造了如今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他们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人民。或许这只是传说,但生活在这个现代化都市里,我们忘却了感恩,认为这一切都理所当然,在无穷无尽地索取着自己想要的一切。或许,人都如此,直到失去了才懂得去珍惜、去挽留,但为时已晚。时间从古至今都是我行我素,不曾理会世间的纷繁冗杂,它不愿停下脚步,因为它从始至终都在寻找着知音。

流光使人类创造了太多,走进伊阙,为那缓缓流动的清水迷住;为雕像规模的宏大、磅礴的气势与精湛的雕刻感叹;为工匠的坚韧不拔自豪。

当时的朝代没有先进的技术,只能靠一双手去完成,但是人们没有屈服于现实。这一群群的雕像告诉后人们,只要你想,没有什么不可能。唐玄奘西天取经,途中大雪漫漫,但没能阻挡他追寻承诺与梦想的脚步,是毅力铸就了他的成功。

迈开双脚亲近茱萸峰。唐代诗人王维曾著下“独在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恐高的我,硬是毫不犹豫地选择攀登茱萸峰。陡峭的楼梯,夏日的闷热,背包的重量,都没让我产生放弃的萌动。紧抓栏杆,一步一个脚印,不敢抬头望远。手心已汗湿涔涔,心中也砰砰如雷。此时此刻,我已不想探究所要彳亍的道路有多长,也顾不得一路上风光旖旎,绿意漫漫,饶有趣味。只将自己的每一步踏实,走好。等到登顶回眸时,你会发现,人生中有些路,崎岖不堪,但就算跪着哭着也得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很小的时候,就听前辈说少林寺。如今,亲眼见闻,觉得多了几分肃敬。露天广场上,烈日当头,四十摄氏度的高温下,即使撑着伞戴着墨镜站着不动,汗珠也不断地冒出。望着与我同龄的十三四岁的少年在舞台上表演武术,那古铜色的皮肤,不知在太阳底下脱过多少层皮,那一身精湛的武艺更被不知挨过师傅多少揍骂?我不禁鼻子发酸。在空调的恒温底下长大的我们又怎会理解那番磨砺?

人生,有太多的苦,太多的累需要经历,谁不希望自己每天以最快活的姿态度过。可是这不是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也不是电视剧。这是残酷的活生生的现实,我们只能以最坚强不屈的姿态去面对。

当你想要放弃、想要逃避时,想想自己,曾经如此的勇敢,如此的坚毅。那就把心留给曾经——那份曾经属于你的精彩。

【篇三:孔子的遗产】

寒假,我游曲阜,感慨良多。旅游行程,此处不表,只将感触深的细节记叙下来。

孔府有一厅,专放历代孔子之孙的官位牌,看名字便知道,官阶不低,且世卿世禄,代代相传。听导游讲,王朝更迭丝毫不会危及孔家的地位,相反,历代帝王还不断给予封号,可见孔府昔日之风光。可另一厅中却是各种刑具,让人觉得阴森森的。孔府内宅更是苛刻,七岁以上外姓之人不得入内,入则乱棒打死。可见孔府之中,是没有自由这种东西的。孔子的后人,被皇帝用黄金做的笼子关在里面,饮琼浆,食膏腴,皇帝还不断往这个笼子上镶着宝石。然后拿着笼子,四处遛鸟,来表明他们多么尊敬孔子。而孔家的后人也就因此被锁住了,两千年来不再有什么能人出现。可见先人的荣誉并非好事,它会让后人坐吃山空,丧失自由。

虽说现在孔府早已成为旅游景点,可孔子的后人似乎还在靠孔子的名声来吃饭。从孔府到孔庙的那条街上,全是摆摊的小贩,有不少人的摊位上都写着“孔子第…。代孙”的字样,而他们谋生的活计,要么是贩卖小工艺品,要么刻章题字。并不能说孔子后代的刻章水平不好,但他们如果去潜心搞艺术,也许会比靠着孔府旅游来赚钱要出息得多。孔林中也有些妇人,神色凄然,自称是孔家儿媳,见人便蜂拥而至,为人算命,讨几个香火钱。孔子的后人,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啃老族”。他们并非无才,但却选择寄生在孔子的庇荫下。

“孔子的后人”是一块不错的招牌,而对于没有这块招牌的曲阜人来说,就只好行骗了。曲阜地城墙至今未拆,孔府孔庙皆在城内。但车未进城,便有人竖一大牌子,书曰:“孔府孔庙停车场”,一群人见我们车来,便不停招呼,险些为其所骗。停车朝孔府走,一直有人尾随,说:“孔府你们进不去的,这条路不通孔府的,跟我们走吧。”其实孔府大门就在旁边。多亏十年前我们来过,曾被骗过,长了记性,否则又会被骗到什么影视基地,被拉着拍照,算命。在圣贤的故里,出现这种现象,如果孔子地下有知,恐怕要被气活过来吧。

对于曲阜来说,如何处理孔子留下的资源,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先人的光荣不应该成为束缚自由的枷锁,也不应因此坐吃山空,更不应该衍生出丑恶,而对曲阜是这样,对每个人不也一样吗?自己昔日的成功也许正为今后的惨淡埋下伏笔。如何对待往日的成功,每个人都应深思,否则,甜美的果实就会变成毒药。

【篇四:乘着襟度之船远行】

古代有“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的俗语。逆境中,我们总是能发现另一个不同的自己,并为之动容。

梁衡的《读韩愈》中提到人生的四种逆境: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身处逆境之心有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乎;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我想,大多从逆境中咬牙坚持过来的人一定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在逆境中凸显襟度,因而被后世之人所铭记。

他与月光为邻

月光照射着他的脸,反射出一片莹白,此时的他正吐出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就是苏轼,即使被贬黄州,也依然清高自傲,似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如月光般皎洁纯净。惠州,也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解囊助修东、西新桥,筑苏堤,造福百姓。你看,即使被贬谪,他也没有心怀怨怼,他所体现出的依旧是最本真的襟度,被惠州人称为“百世之师”。

成也硝烟,败也硝烟

虎门销烟的烈火还在熊熊燃烧,他却渐渐消失在那阵阵烟雾中,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他是英雄、是功臣,却依旧逃脱不了被当权者流放的命运。一路颠簸,到达伊犁,林则徐“体气衰微,常患感冒”,“作字不能过二百,看书不及三十行”,但他依旧“频搔白发渐衰病,犹剩丹心耐折磨”。朝野上下还在与英国人做无奈的斗争,他却只能在茫茫的大漠中叹息。遭受如此变故的他依旧不改初心,为百姓、为国家尽力,容下了所有不公平。襟度,在林则徐的身上得到充分表现。他在边疆的功劳只能记在别人名下,连给皇帝上奏折的资格也没有,但为了百姓的生活,他默默忍了,并忍了一生,他以罪臣之身,行忠臣之事,让无数后人敬仰他的襟度。

永别乌江

你率江东八千子弟来,最终乌江岸边只留你一人奋勇杀敌,你本可以卷土重来,却一意孤行,自刎江边。项羽,你可知,正是因为你的襟度才一步一步迈向这令人无奈的结局。灭秦之路上,你的所作所为太决绝,就这样一点一点失了民心,而刘邦却借此赢得了民心。倘若你肯对秦国的百姓多一点宽容,也不会在垓下之围时被人欺骗,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逆境之中的你,本有机会回到江东。却因为你的襟度不够,最后的希望就此破灭。

古往今来,无数人曾陷于逆境,却并不是每个人坚持过来,只有胸怀宽广的人,才能正视逆境,容忍一切,变成更加成熟、更加强大的人,才能带给后人力量,永存于世人心中,才能乘着襟度之船继续远行。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