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根深叶茂】
“植物吸水通过根来完成,用导管将根尖吸收的水运送到茎干中,植物才能散开枝叶。对于植物来讲,扎根几乎是一切。”
生物课。生物老师是一名女博士,和我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被授予国家勋章的人有着一样的学历。而不同的是,那些人们都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杰出的贡献,而她虽然是一名遗传学博士,却在一所初中里给我们这群无知的少年们上生物课。这令我从开学第一天注意到她时就觉得十分难以理解。
她在课上给我们讲解各种考试根本考不到的知识点,将每一个结论追根溯源,她剖析生命的本质,一点一点地展示给我们生命的本源。
一次放学,我拿着笔记本问他一个他上课拓展的我没听懂的问题。我走进悄无声息的办公室,当时他正在备课。她似乎是随意地在键盘上敲打着一些她认为十分基础的知识,可对我来讲并不易懂。她看到我,立刻转过来,一边听着我的疑问一边接过我手中的笔记本。她先问了我几个别的上课讲的知识点,看到我一一答上后才展现出了一种欣慰的神情。接着她就讲起来了,从我不明白的问题开始散开一个个分支,正如她上课给我们展示的植物的根那样。我知道,从那时起,生物的新奇深深地吸引了我。
又一次是在走廊里,我看见一个五六岁的小孩——也许识别的老师家的孩子,一只手把一个饼干塞到嘴里,有些含糊不清地仰头问她:“老师,我吃掉的饼干到哪里去了呢?”老师马上抱着书就蹲下来:“你看,你的饼干先被你吃到口腔里,你的口腔里能分泌唾液去消化饼干里的营养物质;然后你把饼干碎屑咽下去,饼干碎屑就经过了咽……”她很耐心地给小孩以一种最简单、最清晰的方式讲解,小孩认真的看着生物老师,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停下脚步,突然想起来她课上说过的一段话:“杂草,光拔掉它的叶子是不够的,只要有根,春风一吹这些叶子就又长起来了。根是一切……”
我停下匆忙的脚步,我知道我明白了。她默默无闻的把生物的种子扎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她也在扎根,根扎深了,才会叶茂。
根深,叶茂。
【篇二:根深叶茂】
有一些人,虽已离去,却被永远铭记;
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却历久弥新;
有一种力量,雷霆万钧,是中华民族深深埋藏于地下的根。
这就是英雄,英雄的信念,英雄的力量是埋于中华大地上的根,正是这根深,才让祖国枝繁叶茂。
他们,是一代代为中国科技发展而鞠躬尽瘁的科学家们,他们将“科技强国”的理念根植于心。他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耗时12年,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先后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就是为了给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找一个“合适的家”。二十几年,跨过千山万水、在崇山峻岭间为中国“天眼”燃尽生命,他的努力,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国之重器,为中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新的高度。正是像那老先生一样的科技工作者们,他们把祖国富强、民族振兴的信仰根植于心,中国科技成果才会像今天一样枝繁叶茂。
他们,是忠于国家、甘于奉献的建设者们。他是最穷最困难的兰考县县委书记,在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带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一句“我是你们的儿子”多少深情在心间?他清茶淡饭,粗衣布鞋,缝补无数遍,一辆自行车、一双铁脚板走遍兰考大地……他亲自种植泡桐树治理风沙,如今,泡桐根深叶茂,连绵成海,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把泪焦桐成雨”“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无数建设者将“忠于事业、至诚报国”深植于心,在心中发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美好。
英雄不孤,前人离开了,后人仍在传承。因为英雄的信念、力量早就深深扎根在我们心中了,在科技领域,无数科学家努力地研究;脱贫工作中无数工作者和有志青年攻坚克难;国家建设者中有无数像港中澳大桥团队一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灾难来临之时,凉山救火的消防官兵们,千钧一发舍己为人的公安干警们,用生命护卫着我们的周全……
英雄在历史长卷中建功立业、英勇牺牲值得我们铭记,在红色经典中永不屈服、气壮山河令人赞颂,在我们身边坚守岗位、默默奉献成为我们的榜样应把英雄精神根植于心。
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生长在奋斗者的时代,在中国梦这张美好的蓝图上,执着坚守、奋力拼搏,找到自己的位置,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英雄是最闪亮的坐标,让我们把英雄精神、信念、力量根植于心,把祖国建设得枝繁叶茂!
【篇三:根深叶茂】
【根深叶茂】
陈依琳
总在那些平凡的日子里将平凡的路走过:我背上书包下楼,门外的海棠在四月的春光中绽放,不知为何是如此的枝繁叶茂,生机勃发。一阵清风吹过,我伴着飘落的花瓣,走上这条上学路。
楼下的奶奶,在今天第一个同我展开笑脸:“哎呀,这么早就去上学啊!”“是的,奶奶也早!”我笑着答应道,“今天不忙水果店了?”一听到这话,奶奶一下打开了话匣子:“是啊是啊,我每天早上开上门,贴上二维码,摆上称,大伙儿都可以自己挑选购买喽!哪还用得上我看店呢?”这句话让我内心莫名触动,行到公交站,看见那一片铺子人来人往,想到巡逻的民警叔叔,好像明白了什么……
坐上公交,听见身边的孩子清脆稚嫩的话语:“妈妈,那个姐姐穿得好漂亮呢,那是哪里的衣服呢?”循声望去,只看见穿汉服的女孩子的背影显出一派温柔优雅的风姿。“听妈妈说哦,那是汉服,是我们汉族的传统服饰……”见那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看到那母亲眼神中的笑意,看那姑娘飘动的青蓝色裙裾,突然想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汉服造一传统文化,好像明白了什么……
到站,停车,走下。我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进入教室,放下书包,打开课本。昨天老师的批语中那一句鼓励,仍让我感到精神一振。继续复习基础诗句,心中默记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看到这几天基础测试的成绩,又突然发现自己的语文的确在不断地积累微小的进步,好像明白了什么……
好像在无形中,那无形的安定生活,那不甚清楚的文化传承事业,那不断积累的基础,就这样与指尖轻触。突然地,明白了生命之树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回过神来,看向窗边,梧桐摇曳着枝条,一树绿荫不语。
【根深叶茂】
刘梦媛
秋天到来,窗外的梧桐树迎风沙沙作响,秋风拂过,将一片片梧桐叶染成精致的金黄色,随风飘摇,满树灿烂。
老树的树根严实扎在地面上,蜿蜒向四周扩展开来,结实地攀住大地。这段熟悉的场景,竟如小时的记忆般鲜活生动——每天早起总是吵嚷着让奶奶给我梳两个小羊角辫,穿上红色的褂袄,收拾的干干净净后,一溜烟的窜出门不见了——找我的玩伴们去了。奶奶总是无奈的摇摇头:“这孩子”。
出了家门便是孩子们的天堂了,带上自己偷藏的零花钱,在小巷中嬉戏追逐,不出一会儿,手中就堆满了各种小玩意——吹糖人、小陶人、剪红纸,总等到各家大人探出头喊吃饭时,才依依不舍地话别,个个消失在家门口。
这般热闹的场景自我长大后就逐渐在脑海中模糊了起来,直到今年秋天才得空回去看望一下旧时的老房子。同样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那颗梧桐树却依旧没变,不过是根系广阔了些,枝芽茂密了些,树干沧桑了些,在枝头的顶端还冒出几簇鲜绿的嫩芽。那座老房子也依然没变,红色的瓦片在屋顶闪耀的光泽,黑色的墙檐静静卧着,只是那堵象牙白的墙壁如今变得些许斑驳。我正沉浸在回忆中,突然被一声打断:“丫头,回来了!”我诧异望去,竟是久别未见的张姨。她面容沧桑了些,但眉眼间还是如初的温柔。一番寒暄后,我继续漫步在小街巷头,却意外转到了小吃街,令我惊讶的是,这里的一切都没有变,卖糖人的与卖糖葫芦的小贩争抢着叫卖。我笑了笑,从巷头逛到巷尾,我手中也多了一堆宝贝。
品味着这熟悉的味道,兜兜转转却碰见两处摩肩擦踵,好不热闹。巷口的左面,一座茶楼,隐隐约约传出京剧的声音,婉转动听,古朴典雅。巷口的右面赫然伫立着一座博物馆,记录下了悠久岁月与珍贵的宝物。
巷中叫卖声、戏剧声、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轰轰烈烈的传统文化交响曲。
窗外梧桐树依旧伫立在那,根深叶茂,而有什么东西也从我心底滋生出来,根深叶茂。
【根深叶茂】
唐心怡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是那最为耀眼的星。观历史,望未来,脚踏现在,传统始伴左右。
最令我赞叹的是传统文化中的腊八节,它的根源渊远,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
又到了一年一度传统的腊八节,街市里热闹的氛围一直穿达到家中,揉进了奶奶那一锅香甜的腊八粥。
听奶奶说,腊八节的由来可长呢,能一直追溯到朱元璋的年代。相传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期,朱元璋被关不给饭吃,无奈之下从老鼠的“粮仓”中找到了几把不同样子的米,后来做成了挽救生命的粥。看奶奶挑着豆子,我似乎看见那一夜一双枯瘦的手将那些豆子捧在手中。
原来,腊八节的根如此长。
要熬粥了,我去帮奶奶端电饭锅,却被她叫住:“不用电饭锅,用老锅!”我记得那老锅,每到重要的节日,奶奶都会用它。它黑漆漆的,看起来比奶奶还要老,却和奶奶一样周身闪耀着柔和慈祥的光。这老锅似生了锈一般,哪有电饭锅好呢?奶奶笑着说:“咱家的腊八节,年年都用它!老锅才有味儿!”
我会意一笑,端起老锅。抚摸着它,我知道这文化已经融入人们的血液。这根,也定深深生长在一代又一代人心里。看看这漆黑发亮的老锅,真是憨厚可爱了。
小伙慢煮后,阵阵粥香弥漫了厨房。我迫不及待的舀起一勺放入口中,顿时味蕾被激活,来自南国的豆香、米香在口中释放……
在节日的愉悦中,家家团圆,无数个家庭在举杯欢庆。腊八这一古老的传统在今日大放光彩,由根部蓄积了千年的力量向树叶输送,绽放的活力令人赞叹。
是啊,“根深”必然“叶茂”。观望历史,尊重传统,中华民族悠久文化这棵参天大树,定会更加生机盎然,中华民族定会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