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忘不了那记忆中的乡韵】
站在茅屋前,微风拂面,翠绿扑眼。在清晨特有的清新与静谧中,朝阳把清澈的光线洒在茅屋的每一个角落,泼到茅屋旁边的明亮池塘里。池塘里微波荡漾,鱼儿欢快嬉戏。
夏日里,满塘的荷花,给茅屋带来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开阔。这美丽的景色,不禁令我心情舒畅,温润的荷叶张开了宽阔的胸膛,晶莹的露水,如珍珠般在荷叶怀里撒着娇,含苞欲放的花朵,抿着小嘴,害羞地躲在荷叶间。一阵微风吹过,一缕馨香悄悄钻进我的鼻子。
池塘边的垂柳像长发飘逸的少女,高雅而大方。微风吹时,它们便多情地张开千百条温柔的手臂,亲切地和风儿打着招呼。柳梢上一簇簇绿色实在令人陶醉,此情若用“绿柳堤畔闹荷花”来形容正合适。
茅屋边的荷花是我心中的女神:她没有牡丹的高贵,没有菊花的孤傲,但她有不屈的精神,有高洁的品质。它“出淤泥而不染”的节操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是荷花让我懂得:要挺起胸膛,活出骨气。
假日,我终于又回到童年的小茅屋,可童年的记忆也寻觅不到,昔日美丽的池塘已当然无存:裸露着的池塘正张着大嘴,仿佛要吞掉摧残它的仇人,狼藉的荷塘里杂草横生,一汪浑浊的死水间,有零星的败花无精打采地低垂着,只剩下沧桑和凄凉,塘边的柳树树叶打着卷儿,不时地发出微弱的呻吟声,呼唤声,它在呼唤什么?是呼唤生命的绿色,还是呼唤滋养它的流水呢?
茅屋圣地虽然已保存于我的记忆中,但我心中还时不时地隐隐作痛。如果有可能,我甘愿化作阳春三月的小雨,融入家长的土壤,黏合家乡的痕迹,再现家乡的美丽神韵。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记忆中的乡韵。
【篇二:品诗词,赏古今】
翻开一页书香,似遇古人。
大江东去,淘尽多少如沙的豪杰。小乔当年初嫁时,周郎雄姿英发,一谈,一笑,樯橹转而灰飞烟灭。大苏乘舟四游,忽然凄笑起来,我如此多情,世人应当笑我也!华发早生,那是不得志的痛苦。
你抛下那天上来的黄河水,拈来那九尺的银河。忽而你一转身,去找月与影作伴,独酌起来,还心心不念地大喊:“将进酒,杯莫停”。不知不觉,你的朋友都要远行,你站在萧萧的班马旁,很是潇洒地一挥手,以此来为他们送行。
山河是国的遗骸,城内初春刚踉跄地来到。你为花开而泣,因鸟鸣心惊。所有的华发几乎都在这时长出。你苦于已破的山城竟无法写出一封家书,发髻越来越短,插不住簪子了。你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你还却悲怆地低喊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掀开一纸江山,心中无比的愉悦。
你西亭痛饮归来,醉到连家的路的几乎不知道了。尽兴了,却已日暮,夕阳落。回去吧,你想,却一桨撞进荷花深处,只好与友一起争渡,却不料惊起一摊的鸥鹭。有时你又伤感,叹道,人比黄花瘦,写下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名言。
秋,沙场点兵,你刚舞完剑,突然急令传达,狼烟升起。你读毕,脸色大变,但你筛尽了悲伤,留却一腔愤懑。操起剑,跨上马,用力一鞭,眸中是无边的坚定。奔驰到千里之外,待战事平息。回来痛快地大饮,醉里挑灯看剑。
小桥逝水,老树在缓慢地呼吸着,一只惊鸦飞过,声音大地出奇。你走过千万卷风景,题下的却少有富贵。红蓼滩头绿柳堤,白蘋渡口黄芦岸,点尽秋江沙鸥白鹭。你书下赞叹美景,竹交加中苍松隐映,千树玉梨花开。不美吗?
享受着,这一山唐诗,这一江宋词。享受着,这唐诗宋词,回眸李杜,溺于三苏。
留一腔墨香,看窗外飞鸟依稀,树绿花红。看一幕古今,望月缺阴晴,品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