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碎片化】
当今社会碎片化越来越严重了,像什么碎片化信息,碎片化记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社交……
碎片化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
它有优点,但是万物都不是完美的它也有缺点
我们就先说说它的优点。比如碎片化阅读可以让我们直接省略掉一些不重要的东西。阅读精华,来让自己用更少时间读更多东西。既省略了不必要的东西又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啊:碎片化记忆也有很大的用处,它可以让我们记住别人的好又可以不用废很多脑容量,这样一来我们眼里就只有好人了,就想小孩子一样无邪,多好啊;碎片化时间可以让我们合理分配时间,不要浪费时间,毕竟一个人一辈子的时间有限。总结一下就是碎片化可以让我们合理利用时间做更多事情。十分有用
至于缺点嘛也不多。就是碎片化阅读容易错过很多精彩的东西,使阅读变得乏味,无趣;碎片化记忆万一全都记了别人的坏就会出大差错的,这样世上岂不是没有光明了,是多么悲哀啊;碎片化时间可以会使工作效率变低,这样还不如不碎片化时间。你觉得呢?总结一下就是不合理利用就会让世间没有爱,多么严重啊!
我有时也会采用碎片化,它让我的生活更容易了,我个人是十分喜欢碎片化的,我一定会合理利用,把碎片化发扬光大。
【篇二:碎片化时代的“美丽”与“忧愁”】
随着互联网和生活的联系愈发紧密,碎片化时代也悄悄与现代社会划上了等号。对碎片化的研究在21世纪后,以黄升民为代表的学者把碎片化引入传播学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于传媒研究,其概念界定为: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所谓“碎片化”,原意为将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就是那些多件事情中间所存在的无法用来做正事,而可以以其他的方式进行利用的时间。现在也引申出了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思维等等。
其中,我最有感触的就是碎片化阅读,现在网络媒体的发展如浪潮般代替了原来的纸质阅读,对于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业以外,坐在书桌旁静静阅读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更多的是花上三五分钟时间在地铁上,公车上盯着手机屏幕,读上一篇缺乏思想,没有过程只有结论却被广为传播的文章,读完之后还似乎感想颇深,为这类文章再次贡献上一份转量。
长此以往地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很容易让我们变得只能接受碎片化的信息,原来洋洋洒洒几万字的一篇文章被浓缩成几百字之后,其原意还剩下些什么呢?140字的微博也能给你带来很多信息,但这些大量的信息你真的全部需要吗?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少接触除课本之外的纸质文字,都是以网络媒介作为信息来源,有一次突然起了阅读报纸的兴趣,当我面对一个版面的文字时,我下意识的一目十行的读完了,却发现不像在网上阅读,这样阅读很难抓住文章中的重点信息,重新开始,逐字逐句慢慢看完,发现这样一份报纸里,蕴涵了太多在网上零碎的文字里无法获取的信息。并且实体的文字很少会传播出错误的消息,比碎片化的文字更加可靠,可信。
但这也不代表碎片化的处理文字没有好的一面。让一个生活在快节奏社会里的普通人每天挤出时间做严谨正式的阅读确实很难,因此在长篇幅文字的基础上适当删减一部分描述性的语句、过程性的句子,以短句、断句,增强现场感和提炼关键词这样的方法,能让读者凭借关键词就能掌握文章的大体含义,这对于获取日常新闻信息是很好的方法。但当你真的想要读一篇文章时,还是静下来,捧起一份报纸,一本书吧。试想一下,如果当年余秋雨先生在辞去工作踏上考察之路时每天也是用碎片化的方式像现在写微博一样的纪录生活,那哪里会有现在的《文化苦旅》呢?
由此可见,碎片化阅读的“忧愁”和“美丽”是共存的。在这里要借用一句我在碎片化时间中看到的一句话作为结语:“碎片化的原因不只是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更重要的在于你对待信息的态度和方法。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并加以实践,你就不会被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所裹挟。”
【篇三:无聊的语文课】
在我们的班上,语文课是大家都原意上但 有时又都不愿意上的科目,今天这节语文课简直是太无聊了!
上课时,不屑的说了一声“老师好!”也不管老师有没有让坐下就自动坐下了,谁都知道,我们班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很懒的班主任,作什么事都要吩咐班里的同学做,不过,有时语文老师只要有讲课的兴趣,就会讲得很生动,这节课,就相当于很无聊了。老师让我们做20课的练习,语文老师则回到他那温暖的办公室了看电子书,我们在班里做练习,同学们时不时说上几句话,身为班长的我也懒得管说话的同学。有的同学竟然玩起了幼稚的纸飞机游戏,真是好笑,我摇了摇头。突然,一只飞机落到了我的头上,我怒了,大喊一声:“谁在说话、再玩纸飞机游戏就给我站起来。”同学们都惊呆了,我自己也惊呆了,这是我这一学期以来喊得最大的一声,我微红了脸,同学们都惊叹起来,我一头栽倒书里,羞得呀!这节课真无聊呀!
唉,什么时候老师能变得有责任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