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生多别离】
遥望远方,残阳泣血,山高水深。脚下小路,蜿蜒曲折,不见其踪。未来如雾霭中的灯塔,遥遥发着光,却难以到达。幸身边有朋友陪伴,二三知己“未言心已醉”,共赴人生路。
朋友,一个极为普通又极具意义的词。从小到大,朋友就是和你一起戏耍于田垄间的人,朋友就是和你一同学习的人,朋友就是在工作上给予你帮助的人……因为两三句话,一两个共同点而成为朋友的,数不胜数。然而时光流转,身边不知何时已物是人非,不由地在心中长叹道:“原来人生,便是相聚少,别离多。”
人生多别离,这五个字写在纸上,无繁杂刁难的笔画,写得洋洋洒洒,似乎这五个字轻如片羽。殊不知经历了人生变故,待人走茶凉后,竟觉得这五个字力透纸背,如有千斤重。
校园生活,天天与朋友相见,最能产生友谊。炎樱是张爱玲在香港大学的校友,是张爱玲青年时的好闺蜜。天生对文字情有独钟的张爱玲很快倾倒于口齿伶俐的炎樱的妙语如珠下。二人曾经推心置腹,形影不离,却怎想这深情厚谊没能地久天长。毕业后赴美,炎樱以自我为中心的初始方式引起张爱玲的不满,加之张爱玲这时又有了更好的闺蜜邝文美。张爱玲与炎樱逐渐疏远。昔日的友人走上异道殊途,至死不相往来。
青春时的友情大抵如此:彼此相遇,因为对方与自己的共同点和自身特有的闪光点聚在一起,又在学校——这一窄小的空间中培养感情。但学校只是青春的月台,每个人都等待着属于自己的列车。“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白云苍狗,当人事沧桑雕刻青春面容,三观更改,加之彼此空间上的距离,使得老友相见变得尴尬。每每搜肠刮肚寻找话题,得三两回复,复又沉默。觥筹交错间,只听到友情轻轻洒落了一地的声音。人生多别离,我们不禁为此唏嘘:“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何人不想友谊天长地久?马克思家境贫困,若非好友恩格斯经济上的帮助,《资本论》这部旷世巨作不知要往后推多少年才能诞生?伯牙与子期的金兰之交为人称颂,直至死亡也未能将他们分开,“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汪伦在岸边送别李白,他们的友谊被千山万水阻隔,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体会过人生不可端倪,经历过人情冷暖,才明白友情的珍贵,千金不换。如今高考临近,分离似乎也不远了。
人生多别离,这五个字勾起了我无数回忆。多想再与小时候的玩伴赤脚玩闹,多想在每个失意的夜晚与朋友再话家常,多想挽回曾经的过错……可人事分分合合,又有多少事能说清?少时以为朋友在多,怎知有的友谊竟如花草,朝生暮死,一岁一枯荣。
我们终究会分离。一同经历的欢乐终会变作一杯清茶,小啜一口,浓浓的香味留在舌尖,久化不开。那些难以割舍的,那些难以忘却的,只消一声叹息,却又烟消云散。远方的朋友,无饥否?无寒否?孤独否?快乐否?明明满肚子疑问,明明嘴唇微张,却硬生生把问题吞回肚子里,嘴角下滑扭曲成五味杂陈的苦笑。不禁吟咏道:“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只是这世界天高地阔,每个人的人生宽广无量,而别离也定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历。我们只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中,跌跌撞撞闯入彼此的人生,留下特属青春的青涩回忆。接着为了彼此不一样的梦想,振翅高飞,拥抱蓝天。哪敢有自己的自私?既然未来是彼此所期待的,又何惧停杯投箸的宴席?这之后,在异地的灯火中尚可“聊赠一枝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虽然“日日思君不见君”,但我们“共饮长江水”啊!这不正是古人所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岂不快哉!
朋友啊,请勇敢仗剑走天涯吧!何惧今昔之友难舍难分?何惧昔日旧友相忘于江湖?何惧未来无患难之交?高考在即,正是彼此努力拼搏踏上征途的时候。虽然“西出阳关无故人”,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人生轨迹,我们应该感谢出现在自己青春中的朋友,感谢他们留下绚丽的一笔。祝愿你们以梦为马,前程似锦,笑对人生别离!“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但愿未来的你会感谢如今的孤独、迷茫与苦痛,终有一天能敞开心扉,尽列珍藏。
此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觉得太肤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荡气回肠,却觉竟未将我心境道破。
在学校中我们和朋友日复一日地挥手见面,又日复一日地说着再见。待真正了解这一次的再见会是永远的别离,看见朋友泫然欲泣的模样,怕会心头一热,又怎么忍心说出这般潇洒的话来?“怀念站到你的跟前,仍能天真地说声再见”最能描绘我此刻的心情!
【篇二: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
她临水而居,临窗而立,临桌而坐。江南的小巷里,她撑着一把油纸伞,穿过烟雨,朝我走来。我倚一扇小窗,品一杯香茗,捧一本书,看书中的爱恨情仇。这样阳光明媚的日子,适合一个花样女子,着一袭雪纺旗袍,折一枝翠柳,唱一段宛转的山间小调。而她,慵懒地倚一扇小窗,看别人的云霞风片,锦瑟流年。
她,张爱玲,民国时期的才女,出身于清末的簪缨世家,曾祖父张佩纶曾受清末功过参半的洋务大臣,李鸿章的提拔,将其爱女下嫁于张佩纶。然而随着清朝穷途末路,张家也家道中落。但先祖留下的财富亦使小张煐的童年无忧。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租界的张家公馆,这座清末民初的老洋房,是先祖留给后代的唯一礼物。正是这座洋房,张爱玲与弟弟张子静的童年,明亮而静美,这个曾何等风光,高雅园林的宅院。张爱玲的母亲,亦是名门千金,虽是三寸金莲,但拒绝陈腐,崇尚独立,连张爱玲也说母亲是“踏着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四岁时,因为姑姑要出国留学,借口需要监护人为由,亦出国了,飞去了英国。对于母亲,张爱玲没有责怪,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对童年,张爱玲在她的作品《私语》中较为细微入致的描写。春山如黛,垂柳画桥,夕霞晚归倦鸟还巢。采一束不知名的野花,扎一个紫藤萝的秋千架,看几只燕子筑巢,间与几只蚂蚁对话。这样美好的日子,仿佛只留在叫童年的记忆。悠长,不复与见……
张爱玲曾说:“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便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想忘却了的忧愁。”春日迟迟,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光阴就这样缓慢地过去了。童年,是忘却了的忧愁……
张爱玲的学生时代是无忧而美好的,她有过单纯的快乐,有过和春天的烂漫时光,也有过秋天的愁云惨淡……在香港大学,她结识了一生的好友炎樱,炎樱是富家女子,却不骄躁,不乖僻。买东西时总要抹去些零头,她把钱包的内底掏了出来,说:“你看,没有了,真的全都在这了……”连店主都为她的可爱、孩子气所感动。有这样的一位挚友,虽为终生挚友,她们的交情便是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在大学中,净是些华侨富商子女,张爱玲在他们之中便显得清贫了,但她的勤奋,同学忘却了她的贫困,取而代之的是欣赏和赞叹。在大学中她曾写了一篇早期最著名的文章《我的天才梦》,我偏爱文中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蚤子”,我认为生命是美好的,而身上却被人生路上多而密的苦难“蚤子”爬满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张爱玲与炎樱来到了上海。在这里,张爱玲遇到了她一生的魔障,一生的挚爱,一生的苦楚,胡兰成。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张爱玲是幸运的,与万千人海中,时间的荒流中遇到了自己所要等到的人,一个真正懂她的人。然而胡兰成毕竟是胡兰成,他的风流多情,不可能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胡兰成用一盏茶的时间,忘记许下一生岁月静好的诺言,张爱玲本没有错,却为了胡兰成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而“买单”。离开胡兰成后,张爱玲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桑弧。他只在她最寂寥之时,轻轻地来过,又淡淡地走了。因为懂得,所以桑弧始终沉默,将那份爱意放在心中的最深处。
离开香港后,张爱玲去了美国,在那里她过完了她的下辈子。张爱玲曾说: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三恨《红楼梦》未完。而张爱玲的《小团圆》,一本未完的书,像是她在这世间还有未完的心事、尘缘……浮生一梦,几度清欢。
余秋雨曾说:张爱玲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一样。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我喜欢张爱玲,无需缘由,喜欢她的孤芳自赏,喜欢她的痴心不悔,亦喜欢她的大隐于市。因为今生只作最后一世,世上曾有张爱玲,世上唯有张爱玲,她是民国的临水照花人。作者白落梅以其淡薄的文字书写张爱玲的淡薄,却增了一抹温暖,令我心驰神往。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张爱玲的一生固然寂寞,却不乏温暖、明哲。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便是张爱玲,季节荏苒,岁月蹉跎,她活在自己的山河里,伪装宁静,故作矜持,只想简单的存在,没有什么能代替她,明明是一朵雪色梨花,奈何被时间风云扑簌簌地落满尘埃。愿今生只作最后一世,天涯此去隔山河,道声珍重,后会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