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活着】
在阳光正暖的日子里,在婆娑的树影下,手中是张晓风的《我喜欢》,心中是一派阳光,微熏的空气氤氲出薄薄的水汽,将我笼罩。
张晓风的《我喜欢》,写的是她喜欢活着的原因及表现。她用极温润的笔触,细腻地描绘出她喜欢的世界,她喜欢冬天的阳光,喜欢在春风中踏过窄窄的山径,喜欢看一块平平整整、油油亮亮的秧田;她喜欢那些原始而古朴的意向,她喜欢充满了愉悦的生命。
活着,这样最普通的状态,在她的笔下蕴含了不一样的力量。那便是热爱生命,以欢喜的心态真挚而淳朴地活着,带着一腔对生活的热爱。
读她的文字,会让我们的心脏跳动得更有力量,让我们看待一切都带着期待与欢喜。
读她的文字,我仿佛回到了那段质朴又稚嫩的时光。记忆里的那些日子,都被镀上金灿灿的阳光。白云慵懒地随意飘着,屋后的梧桐树依旧茁壮,伸长着蓬勃的枝丫,外祖父外祖母相互搀扶走在夕阳西下的乡间小道上,开得炽热的油菜花像捧着一颗心在燃烧。而我,则徜徉穿梭在一片片田野里,身旁是撒开腿跑得正欢的狗,身后不时传来大人们的呵斥声,怪我们踩坏了刚翻的地。一路跑,一路笑,一路跌跌撞撞,然后被迫长大。
那些曾经触手可及的动人时光,早已成为回忆;那些走了一遍又一遍的路,已然陌生。我们在长大,大人们在衰老,时光在慢慢沉淀,记忆却更加新鲜。
我想,我是喜欢那样活着的,可以享受冬日暖阳洒在背上的温热,可以感悟那些天真的生命给予我的最美丽的真理,可以放飞自我,想像一切。我喜欢那样活着,那种有情有爱的心态便是生命最本真的体现。
过去的时光不可复制,但是喜欢活着的心态可以一路相随。活着是一种选择,喜欢活着则是一种态度。既然选择活着,何不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阳光也许不会永远普照,但心中的温暖永不降温。
我喜欢活着,生命是如此充满了愉悦,尽管有时也会遭遇风雨。
【篇二:遇见】
文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字字若璎珞敲冰。——题记
在秋日午后的蜜糖色阳光下,我静静地翻开《张晓风的国学讲坛》,我的思绪便随着她的笔进入了她的世界:一个在乱世里的游唱诗人,用一手好三弦,一副好嗓子,唱出中华五千年的忠孝节义与悲欢离合……她,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张晓风。她的文字,极富古典气息,平凡又美丽,从容又恬静。
初遇你时,我觉得你的文字是充满美丽的。字字句句,从表面到深层,再到蕴含的情感,无不向我展现了中华美文的魅力。文字美,意境美,其义亦美。行云流水,高山低谷,大漠荒原,这些平凡的字眼,在你的文章中,却如素描般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寥寥几笔,令人痴迷忘我。
渐渐地,在与你“促膝长谈”的过程中,我对你的了解似乎又多了一层,我觉得你是充满唯美的幻想的。小女孩子的云鞋朦胧中有着生的希望;僧道的前世情缘,依稀中恍如隔世;树林中斑驳的光影,是武松打虎的再现;大海边细细的潮音,是那凄怆的低回……一字一句,在诗一般的韵脚里,透露出明亮的爱与希望。
在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我似乎在逐渐走近你的内心,跟随你心中的情感或喜悦或悲伤,你会带我一起走近故事,去了解千百年来的悲喜。当父亲牵着端云的手缓慢地走近蔡婆婆的家时,当无数鲜血染尽那二尺白旗,我会为此而愤愤不平;当莺莺与张生离别又重逢,共此天涯时,我也会喜极而泣;当昭君含泪洒别上马而回眸一憋时,我仿佛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无助与孤独……从你的文字里,我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汉很近,唐很近,所有一纸悲文仿佛是真实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每每此时,我总会热泪盈眶,欢喜交加。我们,仿佛在碧叶池中翩翩泛舟,仿佛在辽阔草原策马扬鞭……这一路走来的日子,又像是那浸湿了醉烟雨般的醇酒,变得越来越浓。感谢能让我遇见你,遇见这美好的文字,在甜蜜的岁月里,我们成为知己。
【篇三:坚守灵魂的栖息地】
优雅而美丽的莲花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身姿,置身于泥土之中静静地生长。最终,以它不蔓不枝的姿态,摇曳在水中,高雅脱俗。陶渊明以莲自喻,只为如莲那样求得心灵的一方净土,那样的出尘芳姿。
如何坚定自己的追求,不被凡尘俗事所干扰,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去学莲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的品性?
“真正的宁静,不是远离车马的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才女林徽因曾这样说过。事实也确是如此,我们无法真正远离纷繁的世界,唯一能做的,只是平静内心的波澜,不被外界所感染,要知道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方可成就大事。钱钟书老先生就是这般,他只在寂静的亭轩里,手持一管,一灯如豆,风雨飘摇,岿然不动,沸沸扬扬里甘于寂寞,因为那是他人生的位点,他不曾动摇。《围城》就是他宁静内心撑起明丽天空最完美的诠释。他坚持自我,执着追梦,正映衬了那一句“只有不因世界的多姿而动摇、所感染,才能达到生命的高点。”
如今的世界,千变万化,周围总是充满着太多的诱惑,无时无刻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止不住地去崇拜,去模仿,甚至想要用自己的灵魂去理解、去渗透,太多太多的人只因为了追随时尚的潮流,失去了自我,他们被周围的变化所深深地感染,心旌摇曳,殊不知就在这样的盲目中,失去了从前所拥有的最本真的东西。
“喜欢活着,生命是如此地充满了愉悦。”台湾作家张晓风说,她喜欢梦里奇异的世界,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读书,喜欢多雨的日子,喜欢对着一盏白炽灯听檐雨奏鸣,细雨如丝,如一天轻柔的叮咛,她用对生活的爱感染着每一个人却从未失去自我,而今太多的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在灯红酒绿之后,寻找更大的刺激,于是由身体到每寸神经都变得麻木。张晓风坚守着自己的纯真,坚守着那份不被环境所感染的本真,即使是如此淡淡地生活,便也可撷取幸福的甘露。
他们如隐者般“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裳”,即便为了环境改变自己,也始终坚定而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灵魂的栖息地。
【篇四:念你们的名字读后感】
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题记
一个人,以风淡云清的态度来看狂风暴雨,俯下身子细细观赏每颗小草……很多东西,人们并不大会去关注。而这个女子却会对一个崭新、渺小的生物而感慨,这就是张晓风笔下的“灵魂”。
我喜欢散文,喜欢它所表达的情。犹爱平凡中见新奇的散文。我认为不能用太多华丽的词藻去堆砌,虽看起来气势雄大,但细品之后,留下的又是什么呢?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心中所想的散文,在张晓风的笔下我开始有了对生命的敬畏。
她竟是多么的平淡!她的文章冰清伶俐,空灵又温暖。在简单朴素的文字中,我看到了“生命的律动”,她使我的心安静。初读《画晴》我被震撼了,原来幸福是那么简单,找个宁静的地方坐着,观察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也会感受到“情”。对啊,何必去寻找那些“物质上的幸福”呢,那样或许你还会很痛苦。多以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会更美好。
她会变,她可以退去女子的情怀,变得激昂。她用一件件小事,一句句言语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人,她不但是个优秀的散文家,也是个老师。在《念你们的名字》中,我看到了她活着的真谛。她用劝告的语气娓娓道来,告诉我们“求全能者以广大的天心包覆你们,让你们懂得用爱心去托住别人。求造物主给你们内在的丰富,让你们懂得如何去分给别人。”一颗博爱的心,就这样被传递下去。
她喜欢简简单单的爱,说过“爱一个人,原来就是在冰箱里为他保留一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这是朝朝暮暮的情。但她也说过“执手处张发可以为风帆,高歌时何妨倾山雨入盏。”她不会用平凡的眼光看世间物,她会翻过来,从背面深究。
世间万物多变,丰富多彩。要用宁静清澈的眼睛看世界。读这个女子的心,也亦如此。
【篇五:我眼中的张晓风】
“张晓风,张晓风……”我一边取下封面精美的散文集,一边着了魔一般念叨着。直念到口中生花,暖风拂面,一位美丽的南方女子轻轻迈入我的心房,瞳孔中映着她的曼妙的身影……
第一次对一个名字这样着迷。
在我眼中,她的心灵是那般澄澈干净,浑身上下流淌着充满爱的血液。她站在“地毯的那一端”深情地凝望着她的丈夫德,每在洒满花瓣的红毯上迈一步脑海里便闪过一件他们之间的点滴:她在17岁那年初遇德,从此心灵就不再孤独;他为她跑遍全城,只为找到一座温馨的爱巢……
我眼中的张晓风,懂得爱且拥有爱。在爱的滋养下,张晓风的心里仿佛长出了一朵甜蜜的花,文字更加温润如水。
她曾着了魔一样念许多孩子的名字。她爱这些名字。她就像一个算命先生一样细细琢磨着这些名字的含义,揣测父母们给孩子起名的心理以及愿望。我多么想在这时假装路过她的窗前,看她痴痴的笑。作为医者,她苦口婆心地为这些不曾见过的孩子们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希望他们不负青春年华,回报社会,甚至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我眼中的张晓风,对孩子们的喜爱和憧憬甚至超过了生命。仅仅是念名字就能联想这么多的恐怕只有张晓风了吧。
她独自一人聆听山水的圣谕。在她眼中,一草一木都是会说话的,山山水水都是有感情的。她在山林中释然,捧一口新凉的泉水,随口问一句身旁的树“你学诗了没有?”我相信她定像当年孔子那般从容闲适。
我眼中的张晓风,有古往今来名家身上的对于自然的热爱向往,内心清净从容,宛如山谷最清澈的那股泉。
我沉醉在张晓风如诗的散文中,一饮一食一花一木,经她的诠释变得那样神奇而动人。我的脑海里逐渐浮现出一位美丽温婉的南方女子形象,曼妙的身影悄悄地进入我的眼眶……
【篇六:在火焰中思索——读《毕淑敏散文》有感】
每当我看完文章最后一个字时,心中没有读林清玄的随心,也没有读张晓风的意犹未尽,有的只是呆呆的坐在座椅上,让那些自然地文字中悠长的意蕴,如浓墨一般渲染着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把张晓风的大部分作品比喻成柔水的话,那毕淑敏无疑就是烈火了。她的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自然地如同原野般的绿、如同海水般的蓝、如同生命般的红。我喜欢她的自然、简单明了、一针见血。但并不缺乏写作技巧。比起张晓风的细腻,我更加喜欢毕淑敏的“实”。或许因为她是一名心理学专家的缘故吧,她的文字更加走进我的内心。
在毕淑敏的散文中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是《我很重要》,对于生命的意义,毕淑敏可以大声向世界宣布,我很重要。
是啊,我很重要。以前,我一直认为,人其实就是茫茫宇宙中渺小的一点尘埃,如同沙漠中的一颗沙砾一般。但是,读了《我很重要》后,我改变了看法——从二零零零年的八月二十二日上午十点二十分起,我的父母多了一个女儿、我的奶奶多了一个孙女、我的外婆多了一个外孙女、我的伯父伯母多了一个侄女、我的姨妈姨夫多了一个外甥女、我的堂兄堂姐多了一个堂妹……
对于我的亲人,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而一个。我们对于朋友、亲人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们是唯一的。
现在的人们总是以对于社会的贡献来衡量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与重要性。但是我仍觉得,只要我们是幸福的,只要我们的存在能让别人感到幸福,那么我们就是重要的。
凤凰在火焰中重生,而人在火焰中思索。
【篇七:我看自己的影子】
影子,隐约、模糊,而又真实。它无声无息,永远是黑夜的颜色,绝不华丽,也无绚烂。它是最忠实的伙伴,染上了我的性格、我的气息。繁华时我将它忘却,孤独时它将我记起。不弃不离。
我喜欢读张晓风,喜欢她文字中淡淡的幸福的味道,她好像把什么都看穿了,活得自在潇洒。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她了,像我这个年纪,和朋友,也无从谈起。
每晚临睡前我会读她的文字,灯光微暗,万籁俱寂,窗帘常被风吹起,兀自转动着。世界都沉默了,我的影子皱得不像样子,蜷缩在角落里,我也不去搭理,自己却着实被张晓风的思想震撼了,自然也没人搭理我。现在,突然想起,还有影子。它一定是微笑的,分享着我的心情。于是在这文字之外,我又多了一重不易察觉的幸福,而幸福的给予者,是被我遗忘在墙角的影子。
前些天在QQ上认识一个人,她让我多读有灵性的文字,如张晓风,要做有灵性的女子。我想,这“灵性”二字我倒是差得远呢,不过听她说出这句话我还真是很激动,还好电脑没有弦,否则该断了。我于是回答她说,等我有灵性了就告诉她一声。那时,影子也有在偷笑吧。
影子就像是另一个自己,只是它更加真实,没有任何的装饰,喜怒哀乐,随性而已。而人,要悲哀得多。
最近我买了本新概念,是80后和90后的心声。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我总是乐于倾听。有人说写新概念的人是用夕阳之笔写萎靡的文字,这种说法,我自然是很痛恨的。文字,不管好与坏,难过也好,高兴也好,都是心情的表达,不需要无聊之人的胡乱评点,每个人都有权利书写自己的生活。他们涉世不深,因而坦诚,因而把所有的悲伤和喜悦都写给别人看,因而敢于面对另一个自己。我常常想着那是些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们的情感细腻如白瓷,总让我觉得纤尘不染、触及灵魂?
后来,我似乎懂了,因为他们有影子为伴。人在得意时会飘飘然忘记自我,周围总是一圈一圈的看不清面目的所谓朋友,而那灵魂寄托的影子早已被踩烂、被忘却。而人呢,真实很奇怪,好像只有在孤独时才会对月长叹、检点自己。那时影子也是孤独的吧。孤独的月光、孤独的人、孤独的影子。而影子大概早已习惯了孤独,它无所谓,定居在角落。
与影子为伴,人便会清醒,便会真实。造物真是很神奇啊,造出了亚当,造出了夏娃,造出了世间万物,竟还不忘了造出个影子。我真应该庆幸它的沉默不语、不离不弃,使我不论开心还是难过都有另一个自己在分享。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