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冬至饺子香】
每到冬至我都会吃到热气腾腾的饺子,但是今天的饺子就非常不同了。
老师准备了很多材料,有面、饺子馅、筷子、擀面杖。老师让同学们擀面皮。一位同学自告奋勇说:“我来擀,我来擀。”老师让他到讲台上,还提醒他只能擀,不能用手转动面皮。这位同学尝试了很多遍都没有成功,老师见状把袖子弄了上去,开始大显身手。只见面皮在老师的手下翩翩起舞,特别乖巧。
接下来就到了包饺子的时候。老师说:“饺子皮准备好了,接下来轮到你们包饺子了。”没有轮到我的时候,我认真看着其他同学包。有的同学包得像一个小笼包;有的同学包得像一朵小花;还有的包成了小元宝……
我等了好久,终于轮到我了。我拿起一张饺子皮,然后用筷子弄了一些肉馅放在里面,再用手把饺子皮捏好,一个饺子就包好了。我又按这样的方法包好了第二个。
虽然我这一次的饺子包得不怎么样,但是吃起来还是很美味的。我最感谢的是我的老师,是她让我懂得了怎样去包饺子,没有她在背后默默付出,就没有今天这次特殊的体验。
【篇二:第一次包包面】
土家人喜欢吃包面,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叫它饺子,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吃饺子取“更年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一天,我在上作文班,陈老师让我们一起学习包包面,陈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解了包包面的步骤。首先是擀面皮,当然,擀面皮是一种技术活,一般是由家里的长辈来“掌桌”,在作文班里肯定是由陈老师来做这些事,而且陈老师还请了两个“虾兵蟹将”打下手,神气极了。老师和面的时候我们都在旁边看着,多少面粉和加上多少水量极为重要的,接下来就在擀面了。
第二个步骤就是剁馅。包包面的肉是有讲究的,一定要选土家粮食猪熏制的腊肉,如果不是腊肉就没有土家特色了。腊肉洗干净去皮,然后反复剁烂,再加上一点花椒面,辣椒面,葱花等等各种的调料就完成了美味的馅料。
第三个步骤才是重要的包包面环节。包包面的时候首先要把心子包进包面皮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圆鼓鼓的“小肚子”,然后再对折一下,把包面下的“大耳朵”按紧,这样一个圆鼓鼓的包面就形成了。
我们大家包的包面,形态万千,口味丰富,有的包面像一个白色的金元宝,有的包面像一个三角形,有的包面像一个信封,还有的包面像一个佛像的大耳朵,看起来好笑极了。
开始吃包面了,每个人的碗里的包面形状不一,味道不同。我看了又看我的碗里竟然出现了一个“金元宝”而且还是个芹菜味的,人们都说芹菜馅即勤财之意故为勤财饺。我闻了一下,好香啊,我忍不住轻轻地咬了一口,哇!唇齿留香。味道美极了!我吃了一个又一个,别人要是瞧见了,准会说我是一个”贪吃鬼”。
以后,我一定鼓动我们家的大厨爸爸多擀包面给我们吃,把包包面作为我们家庭聚会的一件大事。
【篇三:第一次包饺子】
今天我很高兴,并不是遇到开心的事儿高兴,也不是受到父母的表扬而感动高兴,是因为第一次吃到自己亲手包的饺子而高兴,因为饺子里包含的不止是饺子馅,还有我的劳动果实。
今天是个非比寻常的日子,是农历腊月的第二十三天,民间俗称“小年”,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吃饺子的日子。
吃过早饭,我和妹妹正在写作业,写的正有劲儿,妈妈喊:“熠坷,来学包饺子了。”我回答道:“好,马上来。”
奶奶在擀面皮,妈妈在包饺子,我左看看,右看看,心里想:怎么包呢?于是,我把奶奶擀好的面皮拿给妈妈,只有最好一个面皮没给妈妈,因为我要拿着这一片来开始我的第一个饺子,我包的时候是把面皮放在食指、中指、无名指中间,然后用勺子盛了一点馅儿,是我最喜欢的肉馅儿。再把馅儿按成一团,再把再把两边对沾起来,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一遍,最后再推成一条花边……当我包出来一看,哈哈,跟妈妈包的饺子一比,难看极了,妈妈包的饺子圆圆的、鼓鼓的,而我包的饺子却长长的、瘪瘪的。虽然这一个包的不是很好,但是我没有泄气,我认真地看着妈妈包饺子,跟着妈妈学,一步一步的包了一个,两个,三四个……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我反复包了十几个饺子,就一个比一个好看,一个比一个漂亮。妈妈还教我包了不同的样式,有太阳花样儿的,有麦穗儿样儿的……不一会儿我和妈妈包完了,正好锅里的水也等不及要看我包的饺子,它们在火炉上翻滚着,奶奶就端着我和妈妈包的饺子下了锅。
过了一会儿,我们包的饺子熟了,它们像一条条小鱼一样,在水里翻滚着。我已经等不及想要尝尝我亲手包的饺子,我自己去盛了,把我自己包的饺子都盛到我的碗里,其中还有一个像太阳,我尝了尝,虽说妈妈包的饺子很好吃,但是我自己包的更好吃,更美味,因为里面包含着我劳动的果实和付出。
仅仅通过第一次包饺子,我就体会到了家人的不易,家人为了我,弟弟,妹妹该付出了多少啊!同时,我也懂得了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的道理。
【篇四:第一次学做葱油饼】
相信大家都吃过葱油饼。但我不仅吃过,而且还亲手做过葱油饼,大家一定很吃惊吧?想知道我是怎么做的葱油饼吗?那就慢慢地听我讲吧!
首先,要和面。可别小看和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哦。我开始看爸爸和面,以为像自己玩橡皮泥一样好玩,可是我错了,原来和面这么累人,不仅要技巧,还要有力气。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面和好。然后,把面揉成一个圆团,再压扁,和面这一步就完成了。
接着,是擀面皮。要在无数次搓动擀面杖之后,才能把面团擀成很薄的面皮,然后,撒上葱花和自己喜欢的蔬菜。再把面皮卷起来,揉成圆团,压扁。
最后一步,把面团擀成圆饼状,放到平底锅里,盖上锅盖,等上5分钟,香喷喷的葱油饼就算做好了。
咬上一口,又香又脆,哇!真是人间美味。
虽然我第一次做的没有爸爸做的好吃,但是我体会到了爸爸做饭的辛苦。爸爸每天这么忙,还要给我做饭,真是不容易。我长大后一定会好好地对待他。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名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希望每个同学都跟爸爸妈妈尝试一下学做饭,很有乐趣的哟!
【篇五:包饺子】
星期六,得知外地的姑姑和姐姐都回到了棋梓桥奶奶家,我和爸爸妈妈便起了个大早,吃过早餐便飞车过去跟他们会合。
九点钟我们就到了,大伯、姑姑、姑爹和几位姐姐已经在等我们了,我们一起上山给亲人扫完墓就直奔大伯家,今天,我们要在他家包饺子吃呢!姑爹说大伯为了给我们准备这顿饺子宴,从昨天就开始忙乎了,我们一共13个人,至少要包三百个才够吃。
面早就揉好了,馅也已经拌好了,有韭菜猪肉和莴笋猪肉两种。大家把手洗干净、擦干就急急忙忙开工了。擀面皮是个技术活,还需要力气,由大伯和姑爹担此重任,包饺子的任务就由妈妈、姑姑和姐姐们承担,我、爸爸奶奶没有被安排,估计是怕我和老爸的技术太烂帮倒忙吧。我可不服气了,要知道,我在北京上学的时候,经常和老师一起包饺子的!我一定要包几个特别漂亮的,让他们对我刮目相看。
大伯和姑爹的技术太好了,只见他们右手拿着擀面杖不停地滚动,左手拿着一个小面团压扁,然后在擀面杖下面转几个圈,一张又圆又薄的面皮就飞出来了,不一会儿,桌子上就堆了一座面皮山,八个人包都赶不上他们呢!
我把自己包好的饺子放在案板上,与姑姑她们包好的相比较,呵!她们捏的一个个挺着将军肚,像是打了胜仗的大将军;而我的却像是投降的士兵,一个个耷拉着脑袋趴在那里,哎呀,这样下去我肯定会被赶下阵地的,我得来点有创意的,我一会儿做个“小笼包”样,一会儿做成个“豌豆荚”样,一会儿又做成“草帽”样,逗得她们哈哈大笑,都忘了我是个假里手。趁她们高兴,我赶紧求妈妈偷偷教我,我细心地把馅儿放到皮子上,经过一番“温柔”地“撮合”后,终于,一只将军样的饺子出现在我的手上。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妈妈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不一会来,三百个饺子就包完了,大伯把一部分做蒸饺,一部分做汤饺,大人一边喝酒,一边大口吃着饺子,开心地聊天。我吃着自己包的饺子心里也是美滋滋的,觉得津津有味,格外香爽。
【篇六:包饺子】
今天是冬至,妈妈已经在厨房忙活起来,说是要给全家饱一顿饺子吃,我自告奋勇加入妈妈的包饺子队伍,妈妈欣然同意了。我也开心地不亦乐乎。
第一步是准备饺子皮。妈妈帮我在面盆中倒入几勺生粉,然后加入适量的水,便让我和面。我上下翻打着面团,将面团拍、压、打、摁着。过了一会儿,一团结实又均匀的面团子便被我和好了。接着是擀面皮。从大面团子上揪下一块面,在面板上揉成小团子,再揉成条形面团子,尽量长一些。之后,用刀把长形面团子切成一节节的小面疙瘩。随后,把每个小面疙瘩用擀面杖擀成厚度均匀的面片,饺子皮大功告成。
接着是拌饺子馅儿。把绞好的猪肉馅儿放进大盆中,然后放进去切好的芹菜丁儿、十三香、香油、盐、少许酱油,用力延一个方向搅拌。不一会儿,飘香的饺子馅儿大功告成,香味扑鼻而来。
最后是包饺子的过程。拿出之前擀好的饺子皮,平摊在手掌心,用勺子挖出一小块饺子馅儿,放在饺子皮的正中央,然后双手把饺子皮合上,对整齐后,沿着边儿把饺子皮的边缘捏紧。最后,再用一只手把饺子从腰部拗一下,这样,饺子便可以站在席子上了。
第一次包饺子,让我学到很多,真开心!
【篇七:开封美食】
大家都知道开封是一座文化之都,被誉为七朝古都。但对我来说它却是一座小吃之城,作为中原城市,汇聚了东南西北的饮食特色,形成自己的美食:爽口的炒酸奶、油辣的擀面皮、鲜美的鸡血汤……
到开封的第一个下午,我们喝了鸡血汤,“这鲜美的鸡血汤,想了多少天,终于喝到了。”我开心地说道。鸡血汤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金灿灿的,用勺子一捞,哇,有这么多好东西:鸡心,鸡肝,鸡血,鸡胗……我正津津有味地喝着梦寐以求的鸡血汤时,爸爸手里拿着一张脸庞大小的烧饼走了过来,只见烧饼上铺着一层厚厚的芝麻,中间是一层软软的面皮,烧饼和鸡血汤简直是美食中的伴侣。喝完鸡血汤我们满头大汗,妈妈说:“那么热我们来一杯炒酸奶吧!”好主意!”因为我最喜欢的就是它,酸奶大家都喝过,可喝过炒酸奶的人就少了,炒酸奶就是让酸奶变成冰块(薄冰状)再放些自己喜欢的水果,比如:香蕉、橙子、苹果……我最喜欢的是黄桃。炒酸奶是一种开胃的饮品,也是解辣的饮品。
我所介绍的这些美食都是嘉兴没有的,嘉兴的美食也是开封没有的。真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篇八:冬至包饺子】
每到冬至,大人们都会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随后他们便在厨房里忙开了,我多想尝试着自己包饺子,可大人们总是不让。老师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今天上午给我们上了一堂包饺子的课。
一上课,老师端来一个盆,盆里装着馅儿,还有一个面板和菜刀。老师首先把一个又细又长的长条条切成了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小面团,然后把小面团按成一个个小扁圆。开始擀面皮了,当老师擀面皮时,有些同学没经过老师允许,就要去洗手,回来后都争着擀面皮。老师便让我们每人都包两个饺子,我听后,开始担心起来:让我吃饺子可以,但是包饺子可能有点难。
有的同学跃跃欲试,有的同学则惊讶地站在那儿,然后,老师开始给我们发面皮,只见乔同学熟练的把馅包在饺子皮里,她又用手一捏,就成了一个饺子。看到这里,我也跟着包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包好了两个饺子。于是,我向老师申请擀面皮,没想到老师爽快地答应了。
最后还剩下五个面皮没人包,老师把那五个饺子皮拿过来迅速地包了起来。一转眼,那五个饺子皮在老师的手里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形态奇异的饺子,好看极了。
老师把饺子放在了锅里蒸一下,蒸好后,老师给每人发了两个,我咬在嘴里,油油的、滑滑的,真好吃!
吃着自己包的饺子,心里暖暖的。教室里不时飘来阵阵饺子香,今年的冬至太难忘了。
【篇九:学做包子】
这周以来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但最令我回味无穷的是周六和妈妈学做包子。
周六早晨,我早早地起床了,对着妈妈大声说:“今天我要跟你学做包子!”妈妈笑呵呵的答应了。于是我们说做就做,开始着手准备了。
妈妈先教我按比例放好酵母、面粉和水,调和好后就静静地等待面粉发酵,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把包子馅也准备好了,一切准备就绪,现在重头戏来了,然后我便学着妈妈的样子在案板上撒了些面粉,把发酵好的面团拿出来,放在案板上开始不停地揉它,妈妈告诉我要用力地揉,于是我撸起袖子,使出浑身的劲,揉呀揉呀,这个面团就像个不听话的宝宝,总是跟我对着干,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我终于按妈妈的要求把面团里的气泡都揉干净了。
接着,我们开始擀包子皮了,我和妈妈把面团分成大小基本一致的小块,然后再把它压着面饼状,最后就是用擀面杖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向四周擀,再把对角拉平展,我得意洋洋地看着自己的“杰作”,忽然发现皮子中间出现了一个大洞,天啊!原来我在擀面皮时没有发现中间太薄了,就这样,我的第一个“杰作”算是失败了。
我又重新擀包子皮,吸取前一次的教训,我仔细观察着每一处的边边角角,但由于是自己是新手,面皮也不是很听话,包子皮被我擀得不是太厚就是太薄,我接连做了好几个“其貌不扬”的包子皮,但我没有放弃,并谦虚地向妈妈请教,妈妈告诉我:要做到眼睛看好,手要跟好,做到眼到手到,包子皮自然做成型了……我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啊!
最后,在我的不懈努力下,包子皮被我擀得虽然样子都不怎么完美,但当我把自己做的包子放入蒸锅时,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悦,当包子出笼时,我咬了一口,我觉得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包子!
【篇十:我最喜欢的美食——“彩菊面”】
我最喜欢的美食就是擀面皮。它的样子十分诱人,长长的面皮上带着点点红红的辣油,肉色的面筋落入其中,还带着丝丝绿色的黄瓜,真让人垂涎三尺!
擀面皮的做法很简单。客人来时,抓一把面皮放入大碗中,再放一些面筋和黄瓜丝。将盐、味精等配料放入,如果喜欢吃辣的客人还可以放一些辣椒油。要看香不香,那得靠“香油大哥”了。这些都放好后,再摇晃着搅拌均匀,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擀面皮就做好了。
吃擀面皮时,我喜欢一根一根地吃,因为面皮吃到口中既柔软,又筋道,十分美味。吃面筋时,我喜欢一个一个地吃,因为这样可以吃出它的香辣、甘甜。
有一次,吃擀面皮时,我突然发现碗里的擀面皮像菊花一样盛开着;而长长的面皮又像一条条彩带,所以呀,我就给它取了个诗意的名字——“彩菊面”,你说美不?
“彩菊面”,人见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