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快乐春行】
快乐是什么?对我们来说它就是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一点点开心事都能让我们收获满满的快乐。这不,又有一件好事送上门来了。
“春游啦——”这个消息以风的速度传开后,同学们像炸开了锅一样,个个都津津乐道,翘首期盼那个好日子早点到来。
好日子如期而至,按行程第一站我们来到东湖公园。一下车我们的双脚如上了发条,一个个跟脱缰的野马似的冲向大门。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蜡像馆。一进门真是大开眼界啊,跳着骑马舞的鸟叔首先“跳”入我的眼帘,那滑稽的表情,简直和本尊一模一样,有几个调皮的同学甚至忍不住上去和鸟叔同台表演一番。蜡像还有足球明星梅西、俄罗斯领导普京、著名舞者迈克杰克逊……。同学们争相模仿,个个笑得前俯后仰。
下一站老师安排大家欣赏泉州有名的梨园戏。主持人一出场,同学们叽叽喳喳声很快安静下来。紧接着,一人个个化着浓装的演员,用传统的唱腔向我们诉说古代女子不平凡的经历,古老的唱腔传递一种戏曲的韵味,我听得入了迷。
最后我们去了大坪山,体力好的同学轻松上山,而那些平时缺乏锻炼的同学这下就累得气喘吁吁。爬到高处,看着脚下的景物就小了,真是应了那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虽然今天的行程结束了,但同学们依然回味着这行程中的很多快乐细节,满心期待着下一次活动的到来。
【篇二:趣味粤剧】
这个世界过于浮躁,意味著要探寻生活与情感的文化趣味。
趣味粤剧,源于我婶婶。婶婶是粤剧团的演员,我从小就接触粤剧,喜爱听红线女的《荔枝颂》,渐渐地喜欢上粤剧,也因如此,我与粤剧文化便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情愫。我喜欢粤剧,喜欢舞台上的主演,喜欢花旦她那唱腔柔媚婉约、委婉动听,俏丽多姿,那一举一动,一指一看的节奏让我如痴如醉;粤剧,就像一股活源清泉,滋润了我那幼小的心灵。
我幻想终有一天可以站上那个大舞台,穿起那长袍马褂,化好浓妆,台下满座的观众,只等待锣锵的奏乐,踏出那一步,仿佛这样,不只是为了一次的演出,而是在心里面完成一个心愿。
每逢假期,我都会随著婶婶到剧团,每出演前,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生怕错失每一出戏;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人们都在对将开场的哪出戏议论纷纷;搭台边上攀爬站立著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锵就咚咚锵锵地试音闹台,貌似这半边天都要给闹翻了。一演出,我在后台津津有味地观赏婶婶主演的《窦娥冤》。演到精彩处,场内喝彩声不断,最精彩的要数《窦娥冤》的“六月飞雪”,戏剧化地凸显她的冤屈,每每精彩片段压制不住我那兴奋不已的情绪。有时,我也会学著咿咿呀呀地哼出几句,打著乱七八糟的手势,甩著潇洒的步姿,演著自己心仪的角色。剧团里的阿姨们都笑称,乐似“小花旦”。顿时觉得全身热血往上涌,烧红了脸,但又自我感觉有几分神似,同时有几分自豪感油然而生。说实在的,学习的过程并不简单,单是婶婶教的扎马步,简式筋斗都练得筋疲力尽,练一个撑姿势翻筋斗会把手臂磨破,膝盖摔破,惹得那些剧团里的阿姨们都笑破肚皮,有时练唱功练得沙哑以至说不出话来。我还是坚持地撑过来。儘管练得不够好,被阿姨们取笑当成乐趣。可是粤剧文化给我带来无穷的遐想,也给剧团的阿姨们增添无穷的乐趣。
粤剧文化,相对现代许多人来说可能很陌生,随著时代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准的提高,文化生活层面悄然改变,媒体节目满目琳琅,但我依然喜欢讲究文化内涵的粤剧风采。喜欢跟著婶婶排演,然后躲在后台反复练习著那一招一式。开演了,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了,只说就要出场了。每每台上的锣锵咚咚响起。台下就乱了,后边的喊前边的坐下,前边的喊后边的为什麽不说最前边的立著,观众四边拉扯著向里面挤,里边的向週边叫著喊著,有的拼得面红耳赤挤将出来,全场一个闹腾腾。心中涌现满怀激情。
粤剧的激情,学著委婉动人的唱腔,优美颱风,俏丽多姿的身段舞动著趣味。有时候,有些人的角色影响著我,对喜剧的人物是娇憨俏丽,悲剧人物则是妻楚哀怨,沧桑悲凉,震撼人心,与婉转妩媚的唱腔相互辉映,格外流利甜美。
我为美好的事物停留著自己的感情,粤剧的唱腔缜密绵延,低回婉转,起伏跌宕,节奏多变,刻画入微,它们的光辉来自我成长的亮色,它蕴藏著那年少朴素的趣味,曾几何时,让我想起那个不为人知的梦想,我想传承粤剧文化,期望在灯光闪烁的舞台上成就一翻事业。喜欢舞动著身段演绎对世界的浮躁嚣喧,喜欢挥动衣袖献出精彩的一幕,偶尔为自己停留对粤剧的喜爱,歎息著岁月节奏的流逝……
粤趣,不光可以用文字来摆弄,还可以回忆当年风采,一直都喜爱粤剧文化的我。回眸,时间流失文化,空荡荡的,除了轻吟、沉诉……只剩下回忆。
有一个女孩,她喜欢粤趣,她为粤趣停留美妙的情感,遐想著喜欢由平淡到绚丽的过程。
【篇三:邂逅伊人】
粉墨登场,胭脂打粉,水袖飘飘,挥洒舞台,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一次美丽的相逢邂逅了潮调。
忆往事,君安坐,看一场与盛夏不期而遇的花事,听一席陈年旧事,叹息曲水流觞。
曾记于一天,晨光熹微,我漫步江际,水乡桥韵,古味横生,驻足桥上,看远方水雾氤氲,一切像是在牛乳中洗过的一般,流水缓缓,若是母亲温和地抚摸着襁褓中的婴儿。
遽然,一阵朦胧的天籁之音从远处传来,若氤氲水雾,清纯的唱腔深深地将我陶醉,宛如一位江南女子,衣着古装,一席青丝,浅浅,笑靥,驻足巷口,犹抱琵琶半遮面。于是,我寻声而去,沿着一拾石阶,凹凸不平,尽显农家风味,乐音入耳,愈发清晰。一道泥路,深浅不一。
转入古巷,乐音清晰,眼前,一位皓首老翁,一道道皱纹亲吻着他的额头,古铜镜般的脸庞见证了世事沧海桑田的变化,他倾听着悠悠潮调,与孙子促膝谈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平仄交错,在优雅的唱腔当中咿咿呀呀地念着,带着童年的味道,我欣赏着眼前的一幕,沉浸于潮调之中。曲艺菊坛里,这是梁祝相送中,祝生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美,寄情暗喻,樵夫挑柴,井水照影。还是林冲上山踏雪控腿,三分思妻之愁,三分落魄苍凉,三分男性的阳刚之气。还是苏三梅亭冻雪,在雪花满天飞舞的黑夜当中,把满腔的怨恨对腊梅倾诉……
亦或是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伤惆怅。还是苏东坡“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倚杖听江声”的惬意。还是李易安瘦比黄花,残香艳芳,蘸文弄墨,饮歌舞赋,却也掠不去的那满腹相思。是李白历经“拔剑四顾茫然”后,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那一份无奈苍凉……一句句,荡气回肠,余音绕梁,响彻云霄,一次次地将我陶醉。
伊人,是梦中巷口,那一位颊边带着朦胧的夕阳红的纤纤江南女子——潮调
潮调之美,美在语言,雅俗共赏,字字珠玑间夹杂着浓郁的民族气息。美在衣着,长袖飘飘,一席裙袂尽显潮绣之魂。美在行腔,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韵味悠扬。潮调之魂,抚平了受世俗腐蚀的心灵,平静了沉迷于摇滚音乐翻江倒海的内心,让我驰骋于康庄大道的心得到了暂时的休息,品味到了静的魅力。潮腔,足以治心,足以怡情,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精华。
人生路漫漫,潮调常梦盈。世间,沧海桑田,变化无常。世俗,来去匆匆,繁杂无趣。不如于一个暖日融融的午后,饮一壶茶香浓浓,拾一段潮腔,看尽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揭示出的社会的丑恶嘴脸。庭前花开花落,天穹云卷云舒。淡看世俗,看透红尘,与潮腔相随,恋狷介之士。
雨过山愈青,捃一段落枝,以地为笺,把“邂逅伊人”轻轻地写下……
【篇四:百戏之祖风韵存】
早已听说在珠江路市民活动中心那里新建了一个当代昆剧院,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艺术对我来说颇是好奇。正巧!妈妈带我去那里看举世闻名的昆曲《牡丹亭》,由于多年前昆曲《十五贯》的演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以致今天我们有更多优秀的昆曲可以观看,对没看过昆曲的我更加是期待不已。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噔噔噔”我迫不及待的跑到座位上,发现这里早已座无虚席,再想到我自己的一票难求,可想而知这昆曲的火爆。我已经按捺不住了,十分钟,九分钟?两分钟,一分钟,时间怎么过的这么慢?短短一会儿就像是度过了一个漫长的世纪。演出终于开始了,一开场,一阵柔美的吴侬软语传入我耳中,这声音时而轻快,时而延长,时而停顿,时而唱腔,那声调就像一条优美的弧线。联想到我自己,连昆山话都说得七七八八,更别说这昆曲唱腔了。往台上一看,两位戏曲演员身着古风,衣袍上有一枝枝高洁的梅花盛开,仿佛是从古代穿越而来。演员们把个性鲜明的人物特性演了出来,如多情善感的杜丽娘,一心追求的柳梦梅,清正廉洁的判官?整个故事情节生动,重演了经典,不管是像我这样欣赏中国非物质遗产的学生,还是热爱戏曲了老戏迷们,都被这扣人心弦的境界吸引住了。许多人被这“水磨南音”“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就连许多人第一次看昆曲,也全神贯注的看完了全场。一戏谢幕,观众们仍然久久回味。
由于赶场观看演出的我们没来得及参观一下这新建筑,于是散场后我们便好好欣赏了一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大师操刀设计的这个建筑:装饰美轮美奂,宏伟瑰丽,上方的镜子更是锦上添花。
我们满载而归,我在想:昆曲拥有600多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还原了中国古代的“客至乐具,豪门清韵。”由此看来现在的人们对于高雅艺术是更加的欢迎欣赏,所以才会那么的火爆。我们就应该将这种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中国的“明珠”再创辉煌!
“大美昆曲,大好昆山。”这一次难忘的欣赏,让我饱览了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还享受了精神上的盛宴,懂得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此次真是不虚此行,收获满满!
【篇五:牵挂戏曲】
我最喜欢看越剧。最近戴村在演越剧,我是偶然间坐公交车路过看到的。如果没有看到,我可能不会这么想它。可知道了那边有戏曲,我的心里就好像被什么牵绊了似的。演员的一举手,一抬足,一颦一笑,都会在我的脑海里一遍一遍地过,让我激动不已。甚至有一次因为想得太投入,不自觉地做了一个兰花指,被同学们笑话为“戏痴”。
一放学,我就像脱缰的野马,拼命地往戏台跑,看个尾巴过过瘾也好,再看看晚上演什么戏。戏散场,看到邻居奶奶也在看戏,我问这问那,问得她都烦了。回到家,听妈妈说这戏要演五天,双休日就在其中,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天大的喜讯,我高兴得抱住了妈妈,好像得到了什么表扬似的。每天睡觉前,我都会对自己说,快到双休日了,我可以看戏了。
过年时,外婆家也在唱戏,整整五天,我是场场必到。五天过去了,可我觉得好像只过了一天,一下子溜走了。看完五天的戏,我回忆唱了哪些戏,有些什么动作,台词。每次看戏我都喜欢坐在最前排,因为最前排可以看得更清楚,听得更清楚。我喜欢仔细地看他们的头饰,衣服,喜欢听他们的唱腔。每一个人的服装不一样,公主的衣服很漂亮,侍女的衣服很简单,书生和贫民的衣服很朴素。头饰也不同,有插满发钗的,也有只带一支的,都是有讲究的。唱腔有轻柔温婉的,也有深沉嘶哑的,在我听来都是那么的优雅动听。
我想念戏曲,我不止一次梦见我穿着华丽的戏服在舞台上表演。可是我的嗓音不行,所以欣赏戏曲成为我最开心的事。
【篇六:雷剧的夏夜】
天空刚蒙上一层黑纱,皎洁的月光立马赶来帮衬。月宫中的嫦娥仙子早已坐在窗前眺望舞台,托腮等着天籁之音的开启。四周的知了鼓足劲来表达自己此时此刻内心的澎湃,台下整齐地坐着一群雷剧粉丝,聚光灯忽然点亮,帷幕终于被拉开,锣鼓敲响,响彻这个夏夜,雷剧开场了。
小时候的夏夜是凉爽的,因为村里总会出演几场雷剧爽透身心,从地下延伸上来的夏热丝毫不会让人感觉烦躁,闷热,热闹的雷剧始终为我们冲散夏夜的炎热。
当夏天的夜晚还未来临时,我知伙伴早已躲过老爷爷的监视偷偷潜入后台。我们贪婪地深嗅着弥漫在空气中的妆粉,入神地望着演员的梳妆打扮。他们早已盘起头发坐在镜前画眉扑粉。白额头,粉脸颊,红嘴唇,最让我着迷的莫过于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似乎在说话,好生动人。他们麻利地穿上长袖袍衣,女演员总要再补点儿妆,而后轻轻戴上嵌满珠子的头冠,真是好看。
随着一声落锤落下,演员立即登台上场,台下掌声轰然响起。我最喜欢的戏剧便数《武松打虎》了。有勇有谋的武松;善良、真诚的武太郎;美丽狠毒的潘金莲,特是吸引眼球。剧中的每一个动作都那么到位,那么形象。当他们遭受打击时,会随一声鼓鸣捂头,身体摇晃,形似醉酒;当表示羞涩时,便扭头手示其意;清官上台时锣鼓会敲得特别响,演员会细心整理好服装,然后把两手挎在身后,随着鼓声的隆咚作响,他先抬左脚,向左划一大弧度落脚,右脚跟上,然后伸右脚向右又划一大弧度,又是一步,气场威严肃静,刹是逼真。
台上的每一个戏班子的唱腔都没得说,他们的自白简单明了,把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时台上表演民间小说,有时取材于古代传奇或评估小说,或喜或悲,都让人情不自禁为其感慨。在我看来,雷剧不仅是一场场动人的故事,它更是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传奇文化的一朵奇葩,它拉近了我们看历史的距离,形象生动地为我们灌输丰富的精神文化,我不自诩地说:雷剧并不亚于歌剧。它的言简、生动、真切着实宝贵,它为我们填补了文化的空缺,让我们意识到它独特的美。
小时候的我们总会津津有味地坐在台下看到收场,期盼着下一个夏夜的到来。我们还会在家里披着大床单,举手投足,有模有样的学唱。可是,才过来十年,戏场的冷淡让人心寒。
夏夜已不再沸扬,电视剧不知何时已偷走了戏迷的心;年少的小孩干脆戴上耳塞,把音乐开到最大,来隔绝这令人烦恼的“魔音”。社会到底是进步了?还是抛弃了什么?舞台下的人数稀疏可数。偶尔会有几个年轻人来看看,可在没到5分钟便退场了,场面凄凉沉闷。
又是一个夏夜,舞台四周静得可怕演员早已化好妆登台表演,唱腔依旧圆润,他们卖力地高唱,背后早已汗流浃背,台下却仅坐着几位高龄老人。一阵凉风吹过来。两行惋惜随风飘去,圆润的歌喉突然沙哑。忽然,他们好像明白了什么,慷腔的音调再次划破盖住月亮的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