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相关作文

【篇一:太行山青龙峡之游】

今年暑假,我们一家来到山西壶关的太行山大峡谷游玩。

车行在太行山上,公路很险,宛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带子,在刀劈斧削的石壁上挂着。终于到了谷底,我迫不及待地走进大峡谷,眼前出现一个大广场。

广场两边是陡峭高耸的山崖石壁,这些石壁成“V”字形。我们沿着水边的木栈道,在石壁间七拐八弯地走着,走进了峡谷深处。峡谷中的路时宽时窄,时缓时陡,路边始终伴着一条小溪,溪水也是随着路径时急时缓。崖壁的岩石,有些像豆腐一样,一块一块上下叠放,仿佛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有些像柱子一般,一根一根并行排列,犹如士兵在站岗放哨。更多的岩石像各种小动物,如大象、骏马、猴子、乌龟等,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到了峡谷中间,抬头观看,一道瀑布在崖壁上飞泻而下。神奇的是,瀑布在中间分成两道,和崖壁上的岩石相撞,立刻溅起万千细珠,铺洒谷底,远远望去,蔚为壮观。

这时遥望远方,惊奇地发现两侧山峰已是平缓低矮,遥相对峙。峡谷内树木参天,郁郁葱葱,还有好多崖柏、柿树、枣树,花草丛生,遍地青翠。溪水清凉甘甜,我们沿溪而上,一路有好多溪潭小湖,商家在水面上放有水上自行车、竹排小筏、QQ水车,供游客尽情玩耍。

不知不觉来到了青龙潭。它是一个河床断层,溪水从断层的悬崖峭壁顶端流下,注入深潭,像一块巨大的水帘。这个瀑布有30多米高,20多米宽,面积有200多平方米,最深处达10米。潭水绿得像一块大翡翠,水声震耳欲聋。据说,古时潭内有一条青龙,温顺可爱,喜欢与人玩耍,所以人们给它起名叫青龙潭。这个峡谷也就叫青龙峡了。

我们在水潭边买了些樱桃、野桃子后,沿着潺潺溪流,带着阵阵凉爽,伴着欢快心情,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峡谷。

【篇二:我上初二了】

又是一年开学季……紧缩的眉间,似是忧愁,似是忧虑。灯光洒下,新书的封面上泛起淡黄色的荧光,亦是闪烁,亦是冰冷。幽幽一声长叹……欲是忧尽,欲是沉思。

转眼已是初二,教师空荡,熟悉的面孔少了些许。记得那新入学的新奇;记得那初交好友的欣喜;记得数个日夜的繁忙;记得不曾尝试的胆怯;记得成功时的欢笑与泪水;更是记得那张张相片上的笑脸。过了,曾经与往日已经被翻过。人还在,但终究已非从前。走了一份自在打闹,来了一场微微一笑的漠然。不是任何一个人的期望,避免却很难。开始的初二,这残酷的开始。

不再回首,因为我们只能向未来前行。印在脑海里的初二“分水岭”之说,也一步一步显现原形。疲惫、劳累是身心的体现。努力、付出才能弥补初一初二的断层。或是习惯成性,繁忙渐渐已在压力之上,生活彻底改名。或许直到初二,感受才愈发强烈——这便是初中,这便是学习。有些东西,只有时间长了,才会渐渐被意识到。它是初二,不是放松,不是玩闹,而是真正的初二。

小学已擦肩而过,初一又在手中流逝。只有放在头顶的初二,才是有意义的初二。

【篇三:创新的另一面】

人们可能都认为,创新,都是具有好的一面,这是容易被人们所发现的。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它的两面性,创新,也有它的另一面。

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我国发展了不过区区六七十年,但是站在世界顶端来看,中国已经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了。为什么中国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就是因为中国认清了自己的国情,来发展、创新科学技术。

中国走自己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其它国家也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历史的齿轮缓缓转动,发展的车轮慢慢前行。14世纪,欧洲人发动文艺复兴;18世纪中期,珍妮机的诞生引出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创新、来建设自己的国家。勇于创新的精神把人类从无知的深渊中拯救出来,将人类带进了发展的高潮。总而言之,创新为世界的发展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契机。

但创新带来的不只是发展与进步,仍然也带来了一些无知的悲剧。例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这一场由毛主席领导的思想文化运动,当时的中国,只怕是被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甩出了远远一大截。毛主席紧张了、惶恐了、害怕了,他害怕中国处于全世界食物链的最底层。于是,百姓们向来敬爱的毛泽东主席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开启“文化大革命”。全国人民兴冲冲地劳动着,为把中国从农业国建设成一个工业大国而奋斗着。殊不知他们这样做,在一个时期内,把中国带入“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的境地。有人意识到了这场革命的错误,勇敢的站了出来,批判了文革的弊害,而一意孤行的反动分子可不管这些,“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这场十年“文革”,给中国带来了一次沉重打击,这就是“创新”的弊端。

总而言之,创新虽然具有它的两面性,但还是利大于弊,对人们的贡献较大。所以,不要因为有困难就害怕,我们要学会将坏的背面转化成好的正面,让创新来改造、建设这世界吧!

【篇四:碎片化生化,还是碎片化的自己】

近年来,电影业的投入量越来越大,但票房总量却进入瓶颈。有人说,这是因为习惯了碎片化的人们在对于切割出一整段时间时,会产生顾虑。

这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论?

碎片化的生活因信息量的成倍增加而被人们重视。从前的人们生活很空虚,每日摄取的信息无非是村子中哪家和哪家拌了嘴,这种“短波长”的信息并不能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什么;但是,如今,随着信息化的推动,一条微信便可将生活粉碎。

比如我是一个白领,正在完成一项工作。这时,上司传来一条工作微信,我的注意力被转移,于是思维便出现了断层。

但是,思维断层是否会引发思维切割?

假如我们在土中种一颗种子它便长成了苗,土地融合了它,它也装饰了土地;我们在一块朽木上钉一粒钉子,冲击力使朽木的表面出现裂痕甚至断裂。所以,外界力量是否会带来冲击,根本还在于自身的属性。

同样收到了一条微信,具有土地属性的人在了解信息后能够很快回到自己的主线任务;具有朽木属性的人会趁机刷刷朋友圈,看点别的,结果原有的轨道便被破坏。显而易见,前者只是出现了思维断层,是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后者却出现了思维切割,于是生活也变被切割了。

或许有人会说,导火线还在那一条微信。确实,巨大的信息量给了我们足够多的转移注意力的机会,但是是否说没有这个“侵略者”,你我都能好好地做完一件事了呢?这是臆想。具有土地属性地人专注度较高,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被转移,头脑也很清晰,知道自己的目标;具有朽木属性的人本身注意力就是分散的,窗外的一声鸟叫可能都能使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当然,无论是被微信碎片化,还是被鸟鸣碎片化,这都是表观碎片化。想象假如有一个严厉的老师拿着戒尺盯着,那这个人便既不敢刷手机也不敢伸脖子看鸟了,所以表观碎片化并不是那么难对付。但是,最可怕的事意识碎片化。“使弈秋诲二人弈,一人岁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尽管这个想天鹅的人意识已经飘渺不定了,他的外表却还是认真听课的样子,况且很多时候“开小差”不过是一瞬间的,这更是难以补捉和防备了。但也往往是这一个个的“一瞬间”,造就了碎片化。由此可见,在没有外界条件的情况下,注意力不集中的人依然可以粉碎生活,所以主观在人,而把自身缺陷归为外界因素的行为,是最无能的。

不得不承认,互联网的普及确实增大了我们碎片化生活的概率,但生活碎片化与否,根本还在于自身坚定与否。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