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博相关作文

【篇一:追——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人一辈子都在追,有人在追逐自由,有人在追逐权势,有人在追逐钱财,有人在追逐一个人。

“终其一生,我们只为寻找最初失去的那个人。”

读完《追风筝的人》,我的心情只能用百感交集来形容。我因主人公阿米尔的懦弱而叹息,因哈桑的悲惨命运而无奈。命运多桀导致的悲剧,令人深思。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是书中重复多次的一句话,这并不是缠绵悱恻的恋人间说的情话,也不是血浓于水的亲人间担起的责任,而是仆人对主人的赤诚之心,超越朋友界限的不朽友谊。这样的忠诚,这样的真挚,让我喜欢上了哈桑这个人物,虽然他的种族被众人歧视,虽然他的兔唇遭人嘲笑,虽然他的性格惹人欺压,但我欣赏他的淳朴,他的善良,他的勇敢,相比于下,主人公阿米尔却显得十分渺小、懦弱。

风筝事件是主人命运的一个转折点,正因为追风筝大赛中的一段插曲,让哈桑一生都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然而正发生的一切,阿米尔都在远处看看,却仅仅是看着,没有上前帮助,没有及时制止,懦弱的他,仅仅是看着。战争使故事向前发展,为了生存,阿米尔与父亲一起奔逃到美国,曲曲折折,阿米尔有了自己的家庭,父亲患病而终,她心中也仍然放不下自己愧对的那个人,于是他决定踏上返乡之路,去寻找最初的那个人。

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再次回到家园,迎接他的,却是一个让他窒息,让他手足无措的消息——哈桑,他的伙伴,在战争中被俄罗斯人枪毙,并意外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也许是出于内疚,也许是因为同情,他决定收养哈桑的儿子。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致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欢的玩物,他才会不知不觉地笑起来。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心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结局不算悲伤,但读完心中仍然感到十分苦涩。我们应该在开始时就学会珍惜,以免经历懊悔与伤痛的纠缠,追寻一生,却再次扑空,万劫不复。

【篇二:追风筝的人】

风筝离不开线,就真的像人生一条路断了,轻轻打开一本名著《追风筝的人》。——题记

讲述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一件悲惨不堪的事情,哈桑被别的朋友欺负,懦弱的阿米尔始终没有去解救哈桑。

可事情过后,阿米尔感到非常自责,没有面子去面对哈桑。阿米尔只好向爸爸表明:希望再换一个新的管家爸爸非常的愤怒。原来,哈桑的父亲阿里和阿米尔的爸爸也是有多年深厚友谊。最后,还是因为一些事情,阿米尔达到自己的目的,逼走哈桑和阿里,爸爸却难过不已。不久后,阿米尔跟随自己的爸爸,逃往美国生活。

成年以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板,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帮助哈桑,却发现一个秘密:哈桑是自己爸爸私生子,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而儿时的交往是兄弟情义。哈桑又不幸去世,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自然是阿米尔亲侄子。

哈桑出事以后,阿米尔收养索拉博。并且在有一天,他们又放起来风筝,阿米尔追着。

亲情真的如茶,好在阿米尔给我们很好的印象,好的结局。而作者,写下这一本书,也是为了帮助阿富汗的孤儿。

如果故事是真实的,愿意祝福。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