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俗相关作文

【篇一:乡情】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我没有家,自然而然,家乡也就渐渐的远离了我的视野。

家乡,一个多么美丽,多么深情的词呀。以前,我总是从文字中读到别人的家乡:山是高峻的,水是浩淼的;乡情总是质朴而又温暖的;乡俗总是神秘而又有趣的。后来,我才意识到,虽然我没有家人的陪伴,但有生我养我的家乡。

说到我的家乡,我出生的地方却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你瞧,不远处就堆着几处荒山,她们老是一副木然的神情,山脚下倒是有一片湖水,你总是水波不兴,丝毫不见活泼的模样。她们没有引人入胜的乡俗,更没有曲折离奇的乡间故事,她不过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我一直没有想过将它和家乡这个美好的词语联系在一起过。

所以,但凡以前要写关于家乡的作文,我就十分头疼。

直到那一天,我在书上看见蒲松龄写的《山市》,从书中,我领略到《山市》的奇妙之后,我走出家门,望着那座山,竟然和书上分毫不差,如此美丽的景象,为什么我以前却没发现。

很久很久以前,那里就有几座高耸入云的楼房在它上面突兀而起,几盏忽明忽暗的灯光在他的上空如星点般黯然飘渺,然后这一切又消失的无影无踪。现在看她时,我并不觉得木然了,相反,枯木残枝愈见她的沧桑;荒草迷离,更平添了她的生命;散落在山顶草尖的石兽残躯,仿佛正诉说着她曾经奇特的历史。

从此,我开始细细打量自己的家乡,开始试着寻找它独有的魅力。于是,山下的湖水渐渐的变得生动。春天,她平静的倒映着蓝天,倒映着白云,倒映着绿树,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夏天,她活泼的荡漾起粼粼的波纹,轻轻的波浪显得有些调皮;到了秋天,水中那些安静的虾、鱼自由自在的在水里游来游去;冬天来临,它早早的结成了冰,再盖上厚厚的雪,白茫茫的一片,一望无际。

于是,那些曾让我觉得土里土气的乡俗也变得引人入胜了,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的小孩都会出去讨糖吃,我曾以为这很土,现在看来,那时的小孩,个个脸上挂起的笑容,不知怎的,心里也有种高兴的感觉,于是每一张脸庞变得十分亲切,于是每一句方言都变得有情有韵,耐人寻味。

我爱我的家乡,我身体里流淌着你的血液,不管你多么普通,都会成为我美好记忆的源泉。

【篇二:你要写……不能只写……仿写小练笔】

你要写灯笼,就不能只写灯笼

要写太阳,写繁星,写月华

要写岁梢寒夜,玩火玩灯,

写公正的祖父,畅谈的掌故,荒郊店宿,雪夜凛冽。

写慈母的银丝,单纯的少时,怅惘今日,自生湮灭。

写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村犬遥向灯笼吠,近前摇尾。

写还乡俗愿姊远嫁,大送大迎彻夜鼓吹,

轿前轿后,满街灯火,于今落户,朱门褪色,

写宫灯,还要写翠羽流苏,写蜡不如眼泪长,

要写流苏翠羽,暖融春宵,却不抵献帝缓寻一脉幽悄。

写点兵的塞外,吹角的连营,马前俯身,鸣声萧萧。

直至最后,才仰头叹息,中国乱,几时收?!雄志不去,寇心可烧!出自wwW.zuoWEnBA.nEt

【篇三:湛江人身边的年例】

在我们湛江这里,有一种民俗叫“年例”。

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古时候,湛江人受福建莆田文化的影响,每年的初春至清明期间各村都会挑一个固定的日子,开展舞醒狮、游神、演大戏,放花炮等多项活动,祛除凶灾恶毒,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年一度的年例。

外婆家在郊外农村,三月十三日是那里的年例,每年这个时候妈妈都带着我回去过节。

初春的早上,还带着露珠的晨风缓缓拂过,一切看起来都还是那么惺忪。我刚来到村口,一幅喜气洋洋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游神”的队伍此时从祠堂出来了,旗幡开路,一路欢闹,打破了来时的宁静。队伍中,有人撑着阳伞“护神”,有人举大旗扛大刀,威武十足。“众神”所到之处,鞭炮鸣放,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众神”被抬到村口,早早守候的妇女们燃旺手中香烛,直奔香案争插头柱香。大家都期盼着神灵保佑,期盼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接着,便是盛大的“摆醮”和“祭神”。平时供奉在祠堂的神像被请到广场,神像前长长的供桌上摆着丰盛的贡品。村民纷至沓来,广场聚集了好多人,花灯轻曳,红联飘飘,烛烟袅袅,一派喜庆吉祥的气氛。唢呐吹响了,锣鼓敲响了,祭神仪式开始了。穿着八卦袍的道公用特别的语调,叨念着冗长的祭文,祈求众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村民朝拜更是讲究礼节,三拜九叩,动作规范,在虔诚祈愿谷粮满、仓世道清平。

到了晚上,乡戏便成了主人招待亲朋好友的盛宴。木偶戏是老人的佳肴,露天电影就是年轻人的甜点,而我们这些小孩子最喜欢躲在银幕背后,洞察戏里春秋,忙得不亦乐乎。

这就是我们湛江的乡俗,像一首抒情诗,在每年春意盎然时分,抒写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憧憬。

【篇四:家乡的味道】

我的家乡在盐城东台,那里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城市的喧闹,一切是那么和谐。而家乡的味道更是令人念念不忘。家乡的味道藏在美食中,藏在乡俗中,藏在诗情画意的风景中。

说起东台的美食,最令我怀念的就是臭豆腐了。有些人一听到这名字可能特别反感,但吃起来却让你恋恋不忘。将一块块又白又厚的白豆腐,放进热油锅里,不停地翻动着,直到豆腐表面开始泛黄,煎差不多十来分钟,把臭豆腐放到碗里冷却,浇上一些鲜汤,碎辣椒、葱叶、香菜和粉子,一碗香喷喷的臭豆腐就做出来了。现在每次吃到臭豆腐,都觉得不如家乡的好吃,可能里面有家乡的味道吧。

在东台,每逢过春节,舞龙灯就会在每一户人家门口出现。听我奶奶介绍说,舞龙灯时一定要拿剪刀从龙头上剪下两到三根龙胡须,放在孩子们的枕头下面,据说这样可以驱走霉运,让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这是家乡的美好祝愿。

我的家乡没有高楼林立,还是朴素的老房子,有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一条小河从屋前缓缓而过,一艘艘小船悠闲地从河上划过,漾出了一道道鱼尾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梅花从栅栏探出头来,几位妇女在河边洗衣服,边洗边聊聊家常,简单的问候却增进了邻里的关系。

这就是我的家乡味道,简单朴素,令人回味无穷,牢牢地缠住你的心。

【篇五:月是故乡明】

小时候,读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时,我很不解,外国的月亮和中国一样圆,那为什么故乡的月亮更明亮?这问题困扰了我很久。

在六年级的一个寒假,我爸爸为了让我适应不同的生活,不顾其余家人的反对,带我到了北方――吉林那边过年。

那里真的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那边房子里没有空调,只有一个叫“暧气片”的东西嵌在墙上。在那里雪是常见的,我和爸爸能堆起这边没有的雪人。就连空气也是不一样的,那儿的空气更冷些,也更清新些,在我“障碍重重”的鼻子里,它也能灵巧的钻入,带给我们从鼻子凉到肺的感觉。

一开始,我的好奇心很重,一天到晚跑来跑去,参观些景区什么的,可没有功夫挂念万里之外的亲人们,直到景区都走遍了,乡俗也了解了,我的好奇心也不明显了,我变得急躁了,我每天在被窝里想着我的亲人,家人们,他们正在南边团聚呢!他们有没有想念我?会不会……?此时,我有种“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感觉,便拿着爸爸的手机,给我挚爱的外婆打了个长途电话,一切都好。

大年夜,是我待在北方的倒数第三天,我的思家情已发酵到了极点,我看着春晚,想起从前看春晚,都在我的家里!我妈妈的怀里!而今年,却在寒冷的北方……我有种物为旧物,可人非旧人的悲伤!睡不着,半夜爬起,在落雪的街道上走,月亮与我们南方同一个的月亮!可是,作为残月,这月亮也不似我们南方的月亮,它的周围发黄,甚至是一种古铜色,远没有我们南方的月亮轻盈、飘渺之美。这就是“月是故乡明”!身处异乡,我体会到了同作者一样的情感。望月,思人。妈妈,您在看我们那边无暇的月亮吗?如果是的话,可以给我拍张照片吗?

回去时,春晚已经放到《难忘今宵》了,当然,我也是难忘今宵,难忘惟一的不在家过的春节――苦!愿以后能保持对家的这种渴望。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篇六:乡俗】

家乡是每一人的根,是每个人深爱的故地。我的家乡不及北京,西安那样出名,地处偏僻常常是历代文人被贬的地方,但是我深爱着她。重阳节是我们家乡重要的节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重阳节是我们家乡祭拜祖先的日子。古人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但在我们家乡是按户来计算的,每户至少要派一个代表,无论你人在天涯海角都不得缺席,要不就是对祖宗的大不敬。爷爷说,“祭拜祖先是为了缅怀祖先,纪念祖宗的功德,愿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幸福。”

九月初九那天,大家选个吉时就哗啦啦地全上山了。因为坟是在离家乡很远的山上修筑的,所以有车的出车,有工具的带工具。我们来到坟前的第一件事就是除去坟周围的杂草,大人们热火朝天的除草,小孩就在旁边帮忙。除完草后就会在平整的地上打两个圆锥形的泥块,在主坟的坟尖上叠上这两个圆锥形土块,并在这两个圆锥形土块间放上一张带鸭血的白纸,然后就在墓前点蜡烛上香,然后用泛黄的纸叠成聚宝盆的样子点火烧,再不时往里烧些纸钱。烧完后,山上祭拜的人全排成一排排的,在墓前虔诚的礼拜。据说打的土块越像圆锥形就越能带来旺气,因为那像古代的元宝也像官帽,象征着升官发财。所以我们小孩没事的时候也会偷偷在傍边练习,期盼自己长大后也能创出一片天地。礼拜完后就会放很多鞭炮。

九月九这天要忙碌一整天,因为祖坟很多,要去的地方也不一样,所以中午我们就会在外面煮饭。呵呵,这是我最喜欢的,和春游外出野炊的感觉一模一样。我们会在山上平整的地方找块靠近山涧小溪流的地方做饭。大人负责平整草地和摆置厨具生火,小孩负责捡柴洗菜。七八十号人一起在外生火吃饭,那场面可壮观有趣。把菜摆在地上,十几个人围着菜坐在地上形成个圆形,男的喝酒女的夹菜,小孩全聚一块,说说笑笑,别有风味。每年我都觉得那一顿是我一年中吃得最香的一顿。

傍晚祭拜完后,就坐上车回家了。进家门时,最后一个人一定要点响鞭炮,据说这样可以赶走恶神鬼厉带来旺气。到家后稍做休息,又向祖屋走去。祖屋是先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房子是一个“回”字结构,有两层。里面有许多小房间,每个人都会分到一间。不过现在富裕了,大家全搬出来。回祖屋的目的是吃饭,因为在我们祭拜时,村庄的一部分就在祖屋里做了丰盛的饭菜,就是为了在外奔波的人们能够聚聚,一起聊聊天,培养培养感情,牢记祖宗的教训。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