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神奇的手工文化遗产】
金秋桂花满园的季节,我们牛通社的小记者在假日里相约去了杭州运河工业三馆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说到活态,大家还记得吗?以前,大家看到的都是假人在展示,都是展示些静态的凝固的历史,今天我看到的却是真人在展示、表演,这就是活态展示。
活态馆位于拱墅区小河路450号,由两个区域组成。其中张小泉剪刀制作特别引人注目:有两个人在打铁,其中一人先把有一个刀片状的铁片夹在一块长铁上,再把它放到火炉上,等到铁片变成亮红色,再拿出来“丁丁当当”地捶打,随着锤子落下的节奏,阵阵火星四射,就算隔了一层玻璃在表演,那四射的铁花也让我感到毛骨悚然!
今天我们将有机会接受剪纸名师方老师的亲自授课,方老师教我们如何剪纸:“这剪纸要先剪里面才好看。”我按照方老师教的方法去剪鱼,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不仅剪得好,还得到了方老师的奖励。这奖品是老师现场剪的,男生奖励一只螃蟹剪纸,女生奖励一只蝴蝶剪纸。外面的家长在笑着说:“一只螃蟹一条鱼,中午饭有的‘吃’了,就差筷子了!”
恰好剪纸结束后,我们小组的小记者们马上参观筷子制作的展示。在筷子制作老师的指导下,我很快烙好了一双筷子。“呵呵,有筷子有鱼,都可以吃饭了!”有一位家长说。我想:这位家长太幽默了,都是假的就可以吃饭了,要吃他们吃吧,我才不要呢!
馆里还有织布机,我排队织了布,织布机的纵轴上仿佛有无数根细线,横轴上只有一根粗线,在我的脚下有两块踏板,我先踩左脚,让粗线在两层细线中间穿过,“咔咔”便织好了。
在手工艺活态馆展示馆,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各种传统手工艺和许多创意手工,如果有时间我还想体验好多项目,如制伞、陶瓷、紫砂、瓯塑、绣花。
经过大半天,我们牛通社小记者们体验了杭州古老的工艺绝活,领略了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而我,却想回去要快快告诉我没来的同学,在周末的时候再来“活态展示馆”参观。
【篇二:为你点亮一盏灯】
人们常说,行走在世间的一切都需要那么一盏灯,照亮前方的路。其实,我们的传统手工艺也是如此。当我们的社会正遭受着异域文化的冲击,在我们的国民沉溺于舶来品制造的迷梦中时,谁又将为羸弱不堪的传统手工艺点上一盏希望之灯!
童年
约莫已过了十年的光景,我依然记得那几位紫藤下的老人。她们早已过了耳顺之年,瘦削的面庞上满是岁月的痕迹,但那一双双修长的手依旧如少女般灵巧。每凡无风的午后,当阳光从墙垛上掠过,撒向攀在石架上的紫藤,几位老人总会按时到达,摆弄起石桌上那些饰着阴阳花纹的瓶瓶罐罐。那时的我还是个稚嫩的孩童,总会凑上前去,细细“品味”一番。
之间几位老者一手托着一只原木阳刻牡丹图瓶,一手用一直蘸有透明漆料的中号毛刷沿纹路勾画着。我不解为何要用原色漆料为素色木瓶上色。几位老人揽过我的肩,那一双双不再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喜悦的光,一字一句地对我说:“孩子,你看”那只纤细的匠人之手指向一桶密封着的漆“那是用漆树的汁液熬成的,做法讲究极了。这纯天然的宝贝是用来防水的,叫‘大漆’,旧时候都是富贵人家才用得了的。”我听的痴迷,老人家们也讲的高兴,索性便练起一只精雕的小木镯,手把手地教了起来。执毡笔的手沿着纹路一点点推进,直至划过整条纹路。晶莹剔透的大漆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别样的光芒,好像在向世人宣告着这项古老技艺的复生。整个夏季,我一直守候在漆器和老人们的身边,直至深夜,目睹着这三件漆器在她门手上获得新生。看到我,她们常笑着对彼此说,这手艺不会绝了。老人们每日都会点亮紫藤架上昏暗的吊灯,却也同时点亮了漆器几近燃灭的生命之火。
少年
渐渐地,我再也无暇顾及那些包裹在大漆里的漆器了。直到两年前,我应好友之邀参观珐琅厂举办的一个精品展会。掐丝珐琅彩在冷色调的灯光下格外素雅,默默地讲述着昔日的华贵与辉煌。我竟一时兴起,拖着好友走进了生产车间。空旷的厂房里只有几位或年轻或年长的师傅和堆砌着的石粉颜料。一个年长的师傅好想看透了我的心思,放下手中的活计,领我们参观了整个制作过程。我再一次被传统手工艺精准,繁复的工艺所吸引,对师傅表明了深入学习珐琅的心意。师傅却苦笑起来,指了指身边的小师傅:“你不是第一个啦!五年了,我们收了十个孩子,只有这个姑娘还在。她耳朵不大好,听不到外面的嘈杂,心静。”
我一时间不知所措,脑海中浮现起了那曾令我魂牵梦绕的漆器。恐怕,我也同许多人一样,只是试试而已……
四月
我翻出那只深埋箱底的漆器镯子,敲响了老人的房门,记忆中大漆的清香再一次扑面而来,浸润了那颗干涸的心。
【篇三:手工艺活生态馆之制作风筝】
阳春三月,是放风筝的最好时节。今天下午,阳光明媚,我和其他新浪小编们一起迫不及待地来到运河边的手工艺活生态馆制作风筝。
首先,老师先带我们在手工艺活生态馆里参观了一圈。我看见了各种精美绝伦、古色古香的民间手工艺品,有传统的油纸伞、可爱精致的泥雕、杭州本土的张小泉剪刀……各种手工艺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最引人注目的就数那些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风筝了,既有长达10米长的立体风筝,还有形态各异的动物造型风筝,宛如一个动物园。
参观完了展区,便到了体验环节。我拿到了一张长方形的燕子图案的风筝,我便展开我的想象力,在上面画上了光彩夺目、色彩明丽的颜色,让它显的更有生机。随后,老师教我们剪出燕子图案,因为是真丝风筝,所以要剪出造型,还是有相当难度的,难度完全不亚于剪纸张,因为真丝非常的薄和软,一不小心就会剪破,要心灵手巧。于是我开始了挑战,一丝不苟地剪起来,生怕剪破一点点。
终于在我的努力下,一个可爱的小风筝成形了,抛到空中,犹如一只鲜艳的五彩蝴蝶在飘舞。
最后等老师帮我们串了线,给我线板后,我便急不可待地冲了出去,在广场上放起了风筝。
今天我不仅拥有了自己亲手做的风筝,还体验到了传统手工的乐趣。
【篇四:彝家新寨】
乘车走过一段路,就来到彝家新寨。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彝族“阿咪子”,就是一位彝家姑娘。她带我们参观了既是景点,又作为彝族村委会的彝家新寨。
一进大厅,几位彝族””阿咪子就用彝语为我们唱“迎宾歌”,虽然一句也听不懂,但旋律很好听,大家都随着节奏打起拍子来。这间屋子里展示的是彝族的手工技艺和他们的婚俗。其中彝族的漆器、银器和刺绣可是彝族著名的手工艺,成品可精美了
出了大厅,便是一个宽敞的院子。院子四周都是由红、黄、黑三色装饰的房间,院子中间堆着木柴,木柴还弥漫着烟雾。接下来,阿咪子要教我们跳火把节的舞步,舞步很简单,大家不出五分钟就学会了。随后,一把火点燃了即将熄灭的木柴,大家手牵着手,围着火堆跳起舞来。跳到高潮时,还有彝族小哥哥“达斯”吆喝起来,气氛很活跃。这是在模仿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紧接着,阿咪子带领我们进入了院子两侧的房间稍作休息。坐下不久,阿咪子手中端着一个美丽的漆器大盘子走了进来。她要为我们敬上一杯彝家米酒,表达她对我们的敬意。大家一起一饮而尽(除了像我这样的孩子),也表达了我们对她的敬意。米酒刚刚端走,彝家美食又送了进来。小桌子上摆着三个盘子,分别装着小土豆、荞粑和烧鸡,这就是彝族的传统美食。品尝过后不得不说,彝家的食品还是很可口的。趁我们吃东西的时间,阿咪子向我们讲起了彝族的故事。
彝族是一个很贫穷的民族,每人年均收入只有7000元,比城里有些人月收入还低。据阿咪子所说,小区里的旧衣物大多送往了彝族大小凉山,送给了当地的彝族人民。还有当时火遍全网的彝族孩子上学爬天梯的新闻,就可见彝族同胞是多么穷困。但是这几年彝族人民为了走出大山,不一直依靠政府和好心人的捐助,他们开始发展旅游业,靠彝族的传统手工艺——银饰、漆器、彝族刺绣等赚钱。最后,阿咪子郑重地请求我们,回去后向大家宣传一下彝族,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了解这个贫穷又渴望走出大山的民族。
车子又走在了路上,离开了美丽的彝家新寨。可一想起可怜的和我们同龄的孩子们,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