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第一次包包面】
土家人喜欢吃包面,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叫它饺子,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吃饺子取“更年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一天,我在上作文班,陈老师让我们一起学习包包面,陈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解了包包面的步骤。首先是擀面皮,当然,擀面皮是一种技术活,一般是由家里的长辈来“掌桌”,在作文班里肯定是由陈老师来做这些事,而且陈老师还请了两个“虾兵蟹将”打下手,神气极了。老师和面的时候我们都在旁边看着,多少面粉和加上多少水量极为重要的,接下来就在擀面了。
第二个步骤就是剁馅。包包面的肉是有讲究的,一定要选土家粮食猪熏制的腊肉,如果不是腊肉就没有土家特色了。腊肉洗干净去皮,然后反复剁烂,再加上一点花椒面,辣椒面,葱花等等各种的调料就完成了美味的馅料。
第三个步骤才是重要的包包面环节。包包面的时候首先要把心子包进包面皮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圆鼓鼓的“小肚子”,然后再对折一下,把包面下的“大耳朵”按紧,这样一个圆鼓鼓的包面就形成了。
我们大家包的包面,形态万千,口味丰富,有的包面像一个白色的金元宝,有的包面像一个三角形,有的包面像一个信封,还有的包面像一个佛像的大耳朵,看起来好笑极了。
开始吃包面了,每个人的碗里的包面形状不一,味道不同。我看了又看我的碗里竟然出现了一个“金元宝”而且还是个芹菜味的,人们都说芹菜馅即勤财之意故为勤财饺。我闻了一下,好香啊,我忍不住轻轻地咬了一口,哇!唇齿留香。味道美极了!我吃了一个又一个,别人要是瞧见了,准会说我是一个”贪吃鬼”。
以后,我一定鼓动我们家的大厨爸爸多擀包面给我们吃,把包包面作为我们家庭聚会的一件大事。
【篇二:我学会了包包面】
包面,只有我们土家人才这样称呼,它的大名叫饺子。土家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都少不了要吃一碗包面。
一家人团聚,全家一起开始包包面啦!首先是剁馅儿,馅儿肉一定要选土家熏腊肉,如果不是土家腊肉,肯定做不出我们想要的那种味道。选取正宗高山腊肉洗净去皮,接着手工剁烂,加入干香椿、辣椒面、花椒面等继续剁一会儿。剁好装盆后再撒一些葱花在上面就可以了。
下一步是和面、揉面、擀面。这几步就得由经验丰富的长辈来完成了,其中揉面的过程最关键,一边柔一边在桌子上摔打,反复柔面团,直到表面光滑、细致。
包包面才是最开心、最有趣的环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包包面边聊天。我先是在旁边看,看着看着也想去尝试一下,于是学着妈妈的样子包起来,结果总是包不好。最后我只有自己创新,包一些“怪样子”包面。
一会儿工夫,一个个元宝形状的包面在簸箕里摆列整齐只等下锅啦!把锅里的水烧沸,再把一个个包面放入锅里,包面先会沉入锅底,大火煮10分钟左右,熟了的包面会慢慢浮上水面,顿时香气扑鼻,咬一口味道滑软爽口、唇齿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每一个家庭做出的包面味道是不相同的,但每一个土家人都喜欢擀包面,吃包面,因为包面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