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东篱——幽菊飘香】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是陶潜对生命的反问;“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元亮淡泊的心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公处世的淡然。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他的坚硬。五斗米,看似微薄,却已是一日三餐的主要来源。羡慕他刚硬的处世,淡泊明志,即使是再大的诱惑,也玷污不了他那纯净的志向。
一直欣赏陶公淡然的本性,他与李太白不同,他所追求的只是傍晚绚烂的烟霞,一株带着淡香的幽菊,他从未改变过自己本心,从不为污秽世俗的诱惑走入看似华丽而炫彩的泡沫。太白的淡漠亦或是愤懑则是源于官场的黑暗与污浊,他也曾身怀大志,也曾充满希望亦或是天真地想象用自己的双手粉饰天下。但心似孩童的他们怎会想到官场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终于在世俗泥滚的洗礼下,愤然避世,归隐山中或是游山弄水,自得其乐,再不去理会那人世间恼人的世事。
他们看得开,看的明白。你可以称他们天真,但这样纯粹的天真,你曾保留么?世俗的牵绊让你始终无法摆脱充满诱惑的泥沼,义无反顾地跳进以家人为理由,以生存为谎言的网中,愈想挣脱,反而箍的愈紧。
人们总是在抱怨得失,但试想,童年的快乐从何而来?是因为那一时微小的得失么?因为那份童心使然,使你远离了大人的世界,不去计较那几分几毫的利益。人们都说,愈长大,反而得到的快乐愈少,是世俗的洗礼还是自身已在不自知的成长中走入了生存的“原则”?
社会使然,没有利益的目标往往最难达成,这就是为何“感动中国”感动十几亿人口的原因,因为稀有,所以珍贵。我羡慕那些名人隐士的悠然超俗,但是被世俗的污渍浸染的我们早已无法挣脱,我只希望能够在无法挣脱的同时,有想要挣脱的意愿,至少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份净土,让东篱下的幽菊依然飘香。
【篇二:文化的内涵】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哲学家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的确如此,即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常小事:过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细心探究起来,几乎每一件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着值得学习的宝贵资源。
随着时代和科学的进步,现代人就只在乎其表面的形形色色,而没有更多的去传承、尊重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文化的意义也随着时间流动逐渐消失在这片苍茫的大海中。可是仍有许多人觉得不以为然,反正现在的社会那么好,根本不需要什么文化,志要懂些知识就行。如果每个人心理都是这么想的,那么我国岂不是没有存在可言。所以,对于人类而言,文化是举足轻重的。
那文化是什么呢?
有人说,汨罗河里流淌着文化;有人说,做南山篱下一支幽菊;有人说,与亲人团聚。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文化,是这般神秘,又这般宽阔;这般惊喜,又这般熟悉。但文化究竟在哪里?我们也一直在探索。上网的人说我们在传承网络文化,不应该属于网迷;喝酒的人说我们在传承酒文化,不应该属于酒鬼;赌博的人在说我们在传承国粹,不应该属于好赌。照这样说,那不适应该保护?其必曰:好的文化就应该传承。好像世界各地流淌的都是文化,而国民素质已经到了相当高的一个程度。然而,当我们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文化在生活中,在幽静的小路上,在花香的稻田里,在每一个角落。就像汪曾祺写的《端午的鸭蛋》,贴五毒、贴符、吃十二红等等,无不处处体现传统文化。
正如上述,中国的问文化是历史悠久的,是意义深刻的,是需要传承的。那谁来守护它呢?当然是我们乃至我们的子子代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