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绝知必躬行】
孔子周游列国为行,春秋兴衰几千载为知;司马迁寻天广地阔,得史记千年不朽;张爱玲涉香港繁华,才有独立于民国文坛的萧瑟背影。
“此时的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而后知,自然之理也,亦如白昼奔波后发觉月光盈手,心满意足。
当灯红酒绿流光溢彩的霓虹夺去了原本驻足于传统经典文化的目光时,知于华夏儿女异乎重要,从荀子邹衍奔波扬学,到李白用足迹丈量荆楚,再到剑桥旁徐志摩儒雅的袖袍,虽轨迹不同,却始终以行知理,知儒,知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才铸就了薪尽火传得中华文化。
诸葛亮云:“非学无以广才。”在山川大地上行进,与思想的海洋上扬帆皆为行,亦为学,学精学透的基础便是行之远,行之深。没有一路走来的深入思考,徐霞客的旅途游记不过是徒费笔墨,条条江河又怎会与郦道元的名字千年想随?思想的苇草永远扎根于行,因而在达尔文最初提出进化论时遭到孤陋寡闻贵族得批驳与讽刺,时光终将荡净尘埃,无行无学无知之人终将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的藐视罢了。
游学于韩非而言是对真理的探索,行天下是杜甫为政治抱负打下基础,钱三强留学海外吸收西方先进思想与技术。然而古往今来为相同的目的而奔波,甚至不惜重金外出留学的人难以胜数,独独青史留下了他们的名字呢?因为太多的人由行得知后,却忘记多迈一步,行出不一样的风景。赵括兵书娴熟,却只会纸上谈兵,终落斩于马下,朱德将军则选择兼收并蓄。如若朱将军拘泥于兵法理论,中日战争的胜利不亦远乎?因而今日的游学者最终的收获,必将是属于自己的独特得思考与感悟,那会是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的成功,会是三毛笔尖撒哈拉沙漠的壮阔,否则只是徒费精力罢了。
背起行囊,探索世界既是我们的选择,就要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开拓创新成就自己,亦如在劳碌后的暗夜中,看到月光柔柔的洒在枕旁,记得掬起一捧,细细品味。
【篇二:我心中的长城】
我曾在梦里追寻过细雨缠绵的杭州,追寻过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古道、浩浩淼淼的长江堤岸,还追寻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万里平沙、北京天安门的庄严……他们都曾给我的梦幻抹上了一缕极其独特的瑰丽的色彩,使我对祖国壮丽山河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情感。然而,最让我难以忘却的就是屹立在群山之巅,纵横交叉于华夏圣地的那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
长城,一个孩子都不会忘记的名字,他很简单,但是对于在异国的游子却沉重得像石头一样。长城的历史悠久,是一个奇迹。曾经有人说过,长城是七大奇迹之首,是真是假,如梦非梦。但是无论如何,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
长城的城墙延伸于远方,凹凸不平的山岭完全阻挡不了巨龙的身躯。它一会迎难而上,在山顶盘踞;一会又知难而退,在山脚歇息;像是一名智者。而我认为,它更像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那些有所作为的中国人,代表着我们的祖国。长龙勇往直前,一直到天边,最终与蓝天融为一体,显示出中华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进取和勇敢,那是我们曾经辉煌过的见证,也是我们奋发的动力。
仰承日月千秋照,俯阅江河万古流。多少诗人写下关于长城的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这豪迈的诗句怎么能完全概括长城呢?它刚出生的时候,多少壮汉因此而亡,也有多少家庭因此支离破碎。悠悠岁月,构筑长城的秦始皇早已作古,但巍巍长城却跨越历史的长河,它像个手持豪墨的见证者,从封建走向共和,从皇帝的开始走向消逝,它仍在。
我心目中的长城就是如此。比所有人都年迈,却比所有人辉煌。伤痕累累是它岁月的沉淀,黄土滋润着它的外表,此刻长城更显得雄壮,哪怕历史磨去了它的棱角,依然伫立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