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与世界握手言和】
年轻时的龙应台初出茅庐,文风颇为辛辣、犀利,笔锋所指无不刺中时代的处处暗伤,然而在时光的细细打磨下,如今的她,笔下流淌出的已是浸润着怜悯、博爱的甘泉——她学会了与世界握手言和,用轻轻的呼唤代替激愤的呼喊。世界也在这轻声呼唤中,发生着些许的变化。
面对社会对自己的排斥和挤压,学会与世界和平相处,是一种古老的智慧。
当苏轼背负着一身骂名从京城来到黄州,他的心中想必是既悲又叹的吧?悲的是一群小人群起而攻之,竟使他身陷囹圄,叹的是举目四望黄州美景,自己却无亲朋为伴。但最终也许是在无数次的嗟叹之后,他选择用文学排遣自己的愁怀,“一词两赋”从此便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与世界和解,世界便给了苏轼第二种可能,千千万万的苏轼们,黯然地退出名利场,又转身在浅唱低吟中,用自己的博大情怀感染着世界。
顺境也好,逆境也罢,身处其中,莫失莫忘自己的初心,明确自己的坚守。
在逆境中,沈从文坚守着他的人格道德。面对红卫兵的折磨与逼供,他没有选择出卖文学界的战友,而是投身于服饰文化的研究,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与不合理的时代相处,开辟了学问的一方新天地。
在顺境中,李连杰找到了精神的坚守。名利双收的李连杰曾经一度迷失方向,无欲无求的他甚至想要选择出家,迷茫徘徊中的他最终找到了做慈善这种精神寄托,用善意填补了功成名就后的精神空白。
是的,世界将给你以痛苦之吻,坚守当初的理想与方向,换个角度在人生之路上前进,何尝不是一种与世界的和解。你的人生必将如歌般美丽,世界也会因你而有所改变。
【篇二:我的偶像】
“偶像”是当下风靡校园的一个热闹事情。“影视明星”,“流行歌曲”,“体坛健将”等等,令广大青少年“追星族”们魂牵梦萦,如痴如醉。在我心中,也有过偶像。
小时候还在上幼儿园时,幼稚地可笑。那时候,我经常看动画片。最喜欢看的就是《西游记》,里面的人物十分经典,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个毛毛躁躁的孙悟空,他降妖除魔的样子真可谓是“帅呆了”!那时虽然不懂事,但朦胧之中感觉孙悟空就是我的偶像。
刚进入小学,老爸比较喜欢功夫巨星李连杰,经常买些碟片回来看,没事时,我也会陪他一起看,里面的武打动作令我眼花缭乱,我没有兴趣看下去。问老爸:“李连杰是你的偶像吗?”老爸没功夫回答我,简单地说:“算是吧。”我心里想:既然他是老爸的偶像,也是我的偶像。于是,当有人问我:你的偶像是谁?我会脱口而出:“李连杰!”
进入了三、四年级,我比较懂事了。我那时候看了一本书,名叫《三国演义》,里面荡气回肠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很喜欢里面的英雄人物,礼贤下士的刘备,重义气的关羽,满腹豪情的张飞,尤其是诸葛亮,天下大事仿佛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他足智多谋,满腹经纶,从草船借箭到火烧赤壁,每件事都令我们对他充满敬佩之情,我便认定了诸葛亮是我的偶像。
偶像不一定要是明星,但他要是你的榜样,指引你前进的道路,我相信,诸葛亮会是我永远的偶像。
【篇三:真正的功夫——观各个武打巨星电影有感】
中国功夫享誉世界,功夫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大特色。屏幕上的功夫与真实的功夫是有区别的,但并不是完全隔离,许多电影存在着真实的功夫。
第一个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当数李小龙,他单枪匹马闯荡美国,在美国开武馆,随时随地迎接各个门派的挑战,并且虚心向别人学习。综合空手道、跆拳道、柔道、西洋拳、泰拳等技术后,李小龙开创了“截拳道”。很多人都认为截拳道有固定的套路,盲目模仿,其实截拳道只是一种理论,任何一个习武之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截拳道。截拳道指的是拦截对手的攻击并顺势反击。如今出现了许多所谓“截拳道培训”,其实很多是骗人的。
李小龙把自己的真功夫放进了电影,在《精武门》里表演了著名的“李八脚”和双节棍(当然了,都收敛了,不能真打),在《龙争虎斗》的打戏里先后使用了少林齐眉棍、菲律宾短棍和双节棍,这些武器他很早之前就有研究。李小龙不会翻跟头,电影里翻跟头的镜头几乎都是用的替身,这也反映出李小龙不会一些花架子,最多在屏幕上适度添加一些必要的修饰性动作。
与李小龙不同的是,李连杰、成龙、甄子丹这些武打巨星所练的功夫相对就过于荧幕化。李连杰七岁时就参加一些武术比赛,他练的武术用于表演,为了拿得名次。后来,由于会的拳种套路渐渐丰富,自己进行了模式化的加工,使原本死板的竞技武术看上去更加真实,这在他的电影《精武英雄》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成龙在实战方面或许还不如李连杰,二人的相似之处在于所练的功夫都具有表演性质,实战色彩比较少。与李连杰不同的是,成龙的电影里融入了诙谐幽默的基调,他总能把打斗场面演绎得紧张而不失幽默,特技动作非常多,比如他的代表作品《红番区》。外国人看了后知道成龙打的是花架子,但就是觉得好看,就是因为技术动作设计得好,特技表演好,成龙敢玩命。
真正的功夫除了传统武术所提倡的“强身健体、匡扶正义”外,注重在实战中用最短的时间和最高的效率击倒对手,李小龙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前几年,北京某竞技武术队队员上街时看到两个小偷,便要上去制服,不料被两个小偷打得鼻青脸肿,或许这就是真实功夫和花架子功夫区别的很好例证吧。
【篇四:修建自己的码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成大业者,凭借顽强毅志,艰苦打拼,修建起自己的人生码头,何愁理想的船只不向你驶来呢?正如蓬生麻中,何愁不直?
功夫皇帝李连杰初到好莱坞,并不被看好。一段时间下来,接不到戏,这位在中国红极一时的明星在好莱坞这块土地上一时站立不起来。偶然一次机会,一位导演找到他让他拍一部反面戏,而且,片酬相当低。李连杰哪能接受,当即回绝了。
可是他冷静地想了想:自己在好莱坞还没站稳脚,没有稳定的码头停靠,有什么条件与别人谈价。是金子总会发光,只有证明了自己才能被别人认可。想到这里,他立即找到了导演,答应签约。这次导演条件更苛刻,将片酬降了许多,也不让用替身。李连杰欣然接受。在他心中,这只是修建码头的一块基石而已。
电影如期上映,受到了观众一致好评,票房一路上升,据社会调整,李连杰是众多演员中除主角外,第二受捧的演员。
接下来的几年中,李连杰又接了几部电影,虽然担不了主角,片酬也不是很高,但他依然勤勤恳恳,一砖一瓦地在好莱坞大河上修建属于自己的码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越来越多的大导演,大编剧找到李连杰请求他加盟拍摄,李连杰在好莱坞名声大噪,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继李小龙之后又一位“功夫巨星”,美国人总爱将他称作“李小龙第二”。在接拍《巅峰时刻2》时,李连杰的片酬已达到了4000万美元。这使得我们不得不佩服像李连杰这样靠打拼闯天下的人。如今,李连杰在好莱坞修了一座属于自己的码头,无数“影视大船”向他驶来,他成功了。
不凡之人就像檀香木一样,只有在火的炙热中才能散发出浓郁香味。古之成大事者,总是从平凡中建树一座属于自己的码头。文王演《周易》,仲尼作《春秋》,屈原赋《离骚》,左迁著《国语》,孙子出《兵法》,吕不韦修《吕览》……圣贤发愤为作,留给后人一座座不倒的精神码头,引领后代文人停靠。
修建自己的码头,让人生的港湾布满船只,绘出千帆竞发的雄伟蓝图。
【篇五:读《管好自己就能飞》有感】
在暑假,我读了《管好自己就能飞》这本书,从一看到封皮上的一行“不要别人逼,我就能做好”中,我就激动不已,不禁感到疑惑,一个中学生能够自我管理并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我带着这个疑问,拜读了这本书。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要想人前风光,就得人后吃苦”,这里讲述的是作者吴牧天心血来潮写了一篇文章并给他爸爸看,但他爸爸说他写的不够好,好多地方都要修改,可是刚巧他表弟邀请他打球,但是2个小时后,他表弟还不见他出来就走了,吴牧天又急又恼,但一想到还没改完的文章便平静下来,直到他改了六次,才终于可以过关,他这篇文章最终也入选了《初中生优秀作文选》。
从这件小事中,我明白了《要舍得在别人享受时自己主动吃苦》,否则,自己就不可能赢得这种人前的风光,而且我也明白越是能“加码吃苦”,越能“人前风光”,对此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李连杰的故事。他练功夫时,需要练习旋风腿,他练了很长时间,教练问他练好了没有,李连杰说还差一点,但是教练却说,差半点儿也不行,并为此罚了他五百个旋风腿,经过了这次教训,李连杰用“差半点儿也不行”做为自己的座右铭,并时常给自己加码,才使他越来越出色。我们在学习上也是一样,学会在别人享受时,能拒绝诱惑自己主动吃苦,并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这样做,学会给自己加码,你就会成功。你就会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这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白流的汗!
《管好自己就能飞》这本书改变了我,让我更加充实,更加努力,它好像打开了一扇门,开启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让我看到了充满希望的远方!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要一直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