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
独自倚在窗前,听见雨打梧桐的声音,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捧起一本《东坡诗选》,翻开书本,你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只见一伙人骑着高头大马,手牵猎犬,肩擎苍鹰。只见人群之中,身着“锦帽貂裘”的你,拉弓搭箭,朝着西北方向,奋力射去。你的身后,是“千骑卷平冈”的宏大场面。虽两鬓微霜,你仍不改年少的轻狂,在众人面前夸下海口,要射中那凶猛的老虎,像孙仲谋一样一展雄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相信,就凭借着你的这份志气,终有一天,大宋会战胜西夏军队。
赤壁·怀古
一叶小船,在夜深人静的江上缓缓的航行着。船头,你高举酒杯,望着那绵延不觉的赤壁,你心中顿时充满豪情壮志,有感而发,便吟诵出那传颂千古的壮丽华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开篇你就用浓墨重彩泼洒出一片胜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看着平静的江面,你的心里却又激起当年的惊涛骇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啊,你所崇拜的,那周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背后炮火漫天,万箭齐发,他只是微微一笑,但见“樯橹灰飞烟灭。”这时,你却羞愧的低下了头,只因“早生华发”。但你又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嗯,一壶浊酒,就能忘却世间的一切离愁别绪……
黄州·游寺
夜晚,承天寺的院门被轻轻推开,失眠的你和同道的张怀民一起在庭中漫步,四周全是一片寂静,澄澈的月光照射在大地上,将竹柏的影子投射在寺中央,宛如一大片积水,水中交织生长着藻、荇,一阵夜风吹过,水面却还荡起了涟漪。当你看见时,大为震惊,但有仔细想一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原来,植树缺少你这样的“闲人”而已。一个“闲”字,浓缩了你一身的流离转折,更是你坎坷曲折人生路的真实写照。
合上书本,回想起你的样子,你是那么的豁达、乐观;也是那么的轻狂、豪情万丈;但在遭遇挫折时,你也是那么的惆怅,迷茫。也许,在世人看来,你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我觉得,也正如你所说的一样“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的一生,成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将永远定格在我的内心深处。
【篇二:放下才能得到】
鸟的翅膀若是绑上了金块,那么它便不能轻松的飞翔;人若是背负着笨重的珠宝前行,那么他将不能轻快的奔跑。
有时候,放下一些你自认为不能放下的东西,你的人生会活得更轻松。
一直喜欢诗词的境界。词庄词媚,荡涤了尘世的污浊与名利。写诗写词的人,放下了金钱地位,把自己放逐于生命的荒野。看似清贫,实则心安。苏轼是深谙放下才能活的更轻松的人,他用旷达的心绪写下三分明月,十里春风,写下半棹流云,一分清水。他的竹杖芒鞋胜过别人的金毛貂裘,他的清风明月胜过别人的黄金万两。
只有懂得了放下,我们才会得到另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
官仕之道是古人的追求,那是贫寒学子唯一可以抓住的飞黄腾达的机会。张继也不例外,但那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容不下他的名字。在姑苏城外的小舟中,想岸上霜已结了干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他在此时放下了自己本想紧紧抓住的东西,写下一首《枫桥夜泊》。以至于到今日我们还能记起他的心情:“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年的状元探花我们早已忘记,只有这个懂得放下的落第之人让我们铭记至今。
放下自己紧紧抓住的东西,在人生这一径长途上才能走的更远。
美玉珠宝拿在手里,让我们不能自由伸展自己的身躯,我们的品性也会随着这样紧紧抓住不放而逐渐堕落,失去追求。
著名的《变形记》作者卡夫卡一生未娶,他曾与俄国女记者杰森斯卡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但当他得知杰森斯卡已经结婚时,他还是放弃了这段感情。
把自己和爱人放于光明之下,使自己的感情不在爱的名义下苟且,放下这被世人都想要抓住的真情,用自己的孤独表达自己对感情敬重。
有时候放下不是失去,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得到,都说有舍才有得,而高洁的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
放下也是一种得到。
【篇三:无情未必真豪杰】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的序言里,有一段对苏东坡最为精妙的概括。他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而在我看来,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的多面性中,似乎还可以再加上“英雄”这个主题词,更有着他独特的英雄气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豪迈的基调与一“狂”字贯穿着全词。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一反文人书生的模样,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还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指辽和西夏。苏轼运用了形象的动作描写,表达出希望自己可以报效朝廷的豪情壮志。不仅他如此,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场面壮阔不已。词人将浓烈炽热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倾吐而出,词中洋溢着词人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展现出浓烈的豪迈气息,苏轼的英雄豪情,展露无疑。
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的英雄气概不仅表现在他强烈渴望建功立业的词句中,情深款款的句子里也包含着他的“英雄之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大概是最有名的一首悼亡诗了吧。此诗写于苏轼的爱妻王弗故去十年忌辰,遥想当年,当年轻的他们相遇时,是如此的美好。当年的苏东坡在京城以是小有名气,而王弗不仅有着出色的容颜,同时也颇有才情,常能与苏轼对月谈诗。王弗还有一份苏轼没有的沉稳与洞悉人心的耐心,在他们一起生活的这多年中,王弗常常提醒苏轼要对人多留分心眼。可以说,如果没有王弗,可能苏轼的人生将会更加曲折。在王弗逝世的这些年中,苏轼正如词中所述那样,将他对亡妻的情感深深埋藏在了心底,“不思量”但却“自难忘”。纵使苏轼在外,是何等英雄豪情,但在他心中,总是有那一份的柔情,留给自己深爱的妻子,即便岁月变迁,但却也不改当年。我想,英雄之心不仅是大丈夫纵横于疆场之上,亦是敢于在这样的儿女情长中,深深地回想与凝望吧。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苏东坡虽被一贬再贬,但是他却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在黄州他挥锄耕作,目光朝下,凝神聚气……他不埋怨,不忌恨,在黄州的精神涵养中,他达到了诗词创作的高潮。在惠州他为了方便当地人出行,“助以犀带”来造桥,钱还是不够,就写信动员子由一家,把皇帝昔日“所赐金钱数千”捐了出来。新桥落成之日,当地人喜极而泣,簇拥着东坡,“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到了儋州,这样的蛮荒之地,他依旧豁达面对,努力学习当地方言,也教黎人学习中原文化,他教出了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
“心似已灰成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苏东坡生前的最后一首留世之诗,仅仅在这首诗完成六十多天后,苏东坡便与世长辞,逝世于常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有人说,这是苏轼对于自己的自嘲,但我想,这也未必不是苏轼在生命尽头对于自己整个人生的一个总结,对自己的人生的肯定。苏东坡也曾位居高位,也曾辗转于多个地方,但唯独黄州惠州儋州这三处是苏东坡人生的最低谷,但同样,这也是他从一名书生,一名不太“合格”的政客转变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大文豪的华丽转身。在这三个地方,苏东坡的文学素养飞速发展,灵魂得到了高度提升。苏东坡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明了的认识,他清楚的知道自己人生的阶梯是什么样的走向,他直面磨难,从不畏惧,他对自己有着最明晰的认知,他的内心,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什么是英雄?在我看来,英雄不仅是勇武过人的人,更是敢于在人生的风雨中坦然面对,历经磨砺却日益纯净的人。纵观苏轼的的人生旅途,看似一路跌跌撞撞,但是他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坦然接受厄运。他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不仅没有被打倒,反以其达观和智慧,以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命运坎坷沉浮之间,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谁又能说苏轼不是一个真正的大英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