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汉语的魅力】
从夏商时期的甲骨文,到秦汉时期的隶书;从魏晋时期的行书,到隋唐时期的楷书。借助这些文字载体,我们时刻感受到汉语五千多年历史的不朽和辉煌。
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语言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沧海桑田,汉语为何得以流传?是因为中华民族祈求统一、和平、强大的精神动力使然。五千多年来,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外族侵略,中华民族始终守护着自己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守护着自己的文明和灵魂,这是世界上最伟大最长久守护。《世界通史》中说过:如果一个生活在汉朝时期的人在唐朝时期复活的话,他会发现,人们的语言依然不变。如果一个生活在古罗马时期的人在几百年后复活的话,他会听到人们的语言与自己的语言大不相同——汉语的魅力由此略见一斑。
汉语言的魅力在古典诗文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古典诗文语言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准确、鲜明、生动,不仅有很强的感染力,而且优美隽永,能给人留下持久的印象。而“唐诗”、“宋词”等,无疑是汉语艺术的顶峰。它们特别强调平仄声韵、排比对仗,巧妙地运用汉字同时表达发音和词义的特点,使诗词不仅读起来好听,而且还借用描写景色来抒发内心的感情。汉字的艺术性,使多少中国的文人把毕生的精力都花在磨炼汉语这种感性艺术上。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中“直”与“圆”两字,使得单调、伤感之景产生了相反的美学效果。“孤烟”本是单调的景色,用一“直”字来写孤烟,不但没有了单调之感,而且衬托了大漠的辽阔,写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伤感的情绪,但在这里着一“圆”字,却使夕阳显得艳丽壮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中“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古典诗词中可谓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汉语言博大精深,它的艺术魅力仅以鄙人之见是难以全部表述的。本文只能是对我们汉语言的艺术魅力简单、肤浅的体味。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第一要务就是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而汉语,这一种古老的语言,也正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向世界散发出青春的魅力。
【篇二:别样的风景】
俯瞰村子,老村一座座相互挨着,一同顶着一片烟火色的瓦楞,灿烂的阳光下,偶尔从瓦楞上冒出一缕孤烟,还未待我辨出是哪家灶头升起的,便被几声稀弱的犬吠惊散了,孤烟脆弱,像是几百年前从远方跋涉而来,至今依旧惊魂未定,一有风吹草动,便选择了老路,且循且隐……
没了奶奶的村子,竟是这样的孤寂。
记忆中的奶奶,一直是个有魔力的女人,她同别家的阿婆站在一起时,从不驼背,我总觉得在那群阿婆中,她在发光,奶奶的手也是有魔力的,每逢院子里的桂花盛开时,奶奶就会将那些黄黄的小家伙们,变成一个个香甜可口的桂花糕,到了春天,像长脚了的爬虫似的春,爬遍村子的每一个角落,传递着春天的骚动,奶奶总会在这时,买上许多盐,就着菜一同塞进瓮中,自此便不再碰那瓮咸菜,直到大雪纷飞厚德春天再拿出来吃,奶奶跟我说,以前,闹饥荒的时候,有钱也买不到吃的,有一户人家,便将所有的钱都拿去买了几瓮盐回来,将客厅的大柱子挖个洞,把盐封进去,饿了便去舔柱子,后来只有那一户人家活了下来,而奶奶就是那户人家的小女儿。
奶奶最喜欢的,便是在夏天晚饭后,躺在院子里的摇椅上,看着漫天的嫣红一点一点褪去,仅留下天边的一线,无尽的黑夜涌上来,只有漫天繁星与它作陪。农村不比城市灯火通明,可夜晚却一点也不比城市黯淡,夜很静,只听见奶奶哼着秦腔的声音,天,人,椅,树,汇成了别样的风景。
后来我被父母接到了城市里,再见到奶奶时,竟是最后一面。
我和父母到村子时,邻里亲戚将院子围的水泄不通,看到我们,便纷纷让出了一条路,我看见奶奶卧在炕上,她的嘴唇已没了血色,紫色的针织帽子衬得她更加苍白,树的年轮印在里头,而奶奶的年轮却印在外面,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可它也带走了我最爱的奶奶,可不变的,是我的回忆。
虽然奶奶离开了我,可那别样的风景,我会永远尘封在我心里最温暖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