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相关作文

【篇一:坚持与固执】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电影是绿皮书,这部电影的评分很高,是一部讲述黑人音乐家唐。雪利在许多地方惨遭鄙视,可一直坚持的故事。

影片开始,黑人要开一个巡回演唱会,所以找了一个司机开车,这个司机与黑人完全不同,他是一个白人。因为在那个年代,黑人生来就被别人当做奴隶,可电影的主角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把自己做成了一个高贵的人。而这个白人司机完全不同,他虽然拥有高贵的血统,可邋遢粗俗。还记得中间有一段,这个粗鲁的白人坐在地上玩着色子,黑人说:“坐在地上玩色子,不是你该干的事。”这就更凸显出了黑人的自悲。这也引出了为什么黑人要去开巡回演唱会,中间有一个给黑人伴奏的音乐家说的,黑人如果待在大城市里,演出可以达到这里演出费的三倍,可他出来巡回演唱会,就是为了给黑人争口气,把黑人是奴隶这句话改变,让更多的人知道,黑人也是很厉害的。

我就在想,巡回演唱会加起来共有十几场,每一场都是煎熬,因为许多人都在明面上说了,黑人连白人的餐厅都不可以进,甚至各种侮辱他。是应该叫做坚持还是固执呢?其实坚持和固执就在一念之差,坚持是一个褒义词,而固执是贬义词,坚持在这里指他一直一场一场的挺了下来,固执指他从来没有放弃每一场演唱会。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值得一看。

【篇二:我与书的不解之缘】

我对书的爱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穷追不舍”!很奇怪吧?妈妈总说我是树的粉丝,一捧起书来就跟吃了药似地,用什么办法都不能将树从我手中挣脱。但真要说起“穷追不舍”,还要从我6岁那年说起。

那一天,我和妈妈正在公园里散步。突然,我看见脚下一块绿色的漂亮物体,正想去拿,不知从哪窜出一条狗,叼走来那个“宝贝”我急了,哼,你这条死狗,竟敢拿走“我”的东西看我怎么收拾你。我追了上去,没想到那狗跑得更快了。可能是被我追急了,它突然掉头冲着我大叫。狗狗,碰到我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你可要倒大霉了。我也不甘示弱,冲了上去,大叫“旺旺”。旁边的大人一看我俩这一大一小,对叫着,无不掩嘴偷笑的。现在想想,那是的我还真幼稚,不过还真有收获。由于我的“勇敢”,抢来了狗狗嘴里的那个绿宝贝。因为是战利品,我是如获珍宝,异常宝贝,强烈要求妈妈给我讲解。其实,绿宝贝只不过是一本绿皮书,不过听妈妈说狗主人看我那么爱书,为了书连“小命”也不要了,就把书送给了我。天啊,其实我……不过,因祸得福,自此我爱上了阅读。

听完了我的故事,现在知道妈妈为什么老用“穷追不舍”来形容我对书的爱了吧!感谢狗狗,感谢狗主人,感谢让我与书结缘的一切。

【篇三:我与书的不解之缘】

我对书的爱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穷追不舍”!很奇怪吧?妈妈总说我是树的粉丝,一捧起书来就跟吃了药似地,用什么办法都不能将树从我手中挣脱。但真要说起“穷追不舍”,还要从我6岁那年说起。

那一天,我和妈妈正在公园里散步。突然,我看见脚下一块绿色的漂亮物体,正想去拿,不知从哪窜出一条狗,叼走来那个“宝贝”我急了,哼,你这条死狗,竟敢拿走“我”的东西看我怎么收拾你。我追了上去,没想到那狗跑得更快了。可能是被我追急了,它突然掉头冲着我大叫。狗狗,碰到我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你可要倒大霉了。我也不甘示弱,冲了上去,大叫“旺旺”。旁边的大人一看我俩这一大一小,对叫着,无不掩嘴偷笑的。现在想想,那是的我还真幼稚,不过还真有收获。由于我的“勇敢”,抢来了狗狗嘴里的那个绿宝贝。因为是战利品,我是如获珍宝,异常宝贝,强烈要求妈妈给我讲解。其实,绿宝贝只不过是一本绿皮书,不过听妈妈说狗主人看我那么爱书,为了书连“小命”也不要了,就把书送给了我。天啊,其实我……不过,因祸得福,自此我爱上了阅读。

听完了我的故事,现在知道妈妈为什么老用“穷追不舍”来形容我对书的爱了吧!感谢狗狗,感谢狗主人,感谢让我与书结缘的一切。

【篇四:《绿皮书》观后感】

临近三八妇女节,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当天下午会放假哦!三八节早上,妈妈对我说,下午你和同学去看电影《绿皮书》吧,它得过奥斯卡金奖呢!一听是看电影,我来了兴致,而且评分9。6的好电影呢!

下午和同学约好,我们来到万达影院。这是一部喜剧,讲述了白人托尼找到了一份工作——做一个黑人演奏家的司机。一路上风景优美,曾几次因钢琴家雪利是黑人而受排挤,托尼都保护了他,托尼也从他身上学习了很多,二人渐渐成为朋友。

电影中有许多幽默的地方让我哈哈大笑,最有趣的是,托尼在吃热狗比赛中吃了22个,得了第一,真厉害!托尼曾是一个极冲动的人,一发火就动手,力气很大。但他认识雪利教授后,沉稳的教授耐心地说:“不是什么事情都能用拳头解决的。”他于是不再冲动,有次看到有人想打劫他们,他没有动手,只朝天开了两枪,吓跑了他们。我看了也若有所悟,做人不能太冲动性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需耐下心来,细心走好每一步,做一个沉稳的人。

托尼的勇敢、自信,对教授的忠诚很值得我学习,而教授的精神,也感染了托尼。托尼在仍下一个饮料瓶时被教授阻止了,我要为他点赞。教授在遭受外人排挤和歧视时,没有愤怒地动手,而是用出色的口才回击他们,捍卫了尊严,我要为他鼓掌。当他弹奏起悠扬婉转的乐曲时,我由衷地佩服他坚持的毅力……教授的内在美还有许多,他不易愤怒冲动,看上去英俊文静,虽是托尼的老板,但不奢华骄傲,十分朴素。他真诚地帮助托尼写信,圣诞前夕,托尼太太还热情拥抱了他……教授是坚强的,虽受歧视,也很孤独,但仍考双手创造出美好人生,雪利教授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了我……

托尼这段旅程是美好的,看完电影我心中也充满美好。真是一部好电影!

【篇五:绿皮书观后感】

【最简单也最困难——《绿皮书》观后感】

八(8)孙陶然

我一开始看到这部电影时,觉得这个电影一开始这么混乱 ,那后面不会更乱吧!我提着好奇的心把这部电影看完了。

在以前的美国中有很多的黑人,他们在社会中是没有地位的,他们经常会受到白人的歧视。在电影的开始托尼是一个街头混混,他也是一个十分歧视黑人的人,在他妻子请了两个水电工到家里来修水管,修完后倒了两杯水给他们喝,被托尼看到了,托尼虽然没有正面表面表达出来而是在他们走之后把他们喝过的水杯丢进垃圾桶中,他妻子倒垃圾时看到了也只默默地把杯子捡起来。后来因为要赚钱去给黑人唐雪莉博士当司机兼保镖,一开始唐雪莉一直嫌弃托尼十分吵,在一次演出后,车子在加油站停下时,托尼看到一块玉石,托尼看了看地上有一块于是捡了地上的那一块放在了自己兜里,这一幕被唐看到了,于是他教育托尼去付钱,就这样托尼在唐的一步步教育下从一个混混变成了一个有着正义感的人,最后一场演出因饭店老板对黑人的歧视,他们没有演,他们到了橘鸟酒吧,那是一个黑人酒吧,唐在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自在。回到那个纽约后,唐和托尼成了朋友。

在唐和托尼的八周的巡演中,都努力去改变对方。唐是一个外表十分温文,高雅的人,但内心十分复杂的人。托尼是一个外表十分大大咧咧,十分暴躁的人,但内心十分细致善良。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要改变对方原来的样子,都在默默的改变对方,唐在各方面比如教会他了不能偷东西;在乱扔垃圾时,会把车倒回去让他把垃圾捡起来,在冲动时要忍住,不要乱动手;托尼会在一些时候给唐一些建议;在唐有危险时去救他;在唐失落时给他开心比如在一开始的唐没有吃过炸鸡,托尼买了一桶全家桶会和唐去分享;在白人酒吧救唐。唐所见证的种族歧视程度远比他所想的更加过分:只准入住黑人酒店,不被允许上白人卫生间,不允许试穿西装,不允许和白人同桌吃饭……这一切都在一点点击垮唐的内心,也在慢慢改变托尼的立场。托尼也从刚开始的烟不离手,脏不离口到后来为唐戒掉了烟,脏话也渐渐变少了。当唐被白人混混在酒吧暴揍着,托尼丢下手中的披萨跑到酒吧救了满脸伤痕的唐,唐声音颤抖着说:“我只是想喝点酒。”后托尼开始了对唐改观和同情,开始觉得种族歧视的可怕也渐渐的开始对种族歧视的淡化。

在最后的圣诞夜上托尼在家庭宴会上唐的突如其来让托尼感到十分的惊喜,唐一开始觉得托尼的家人不欢迎他,但后面的又是让位置又是拿盘子让唐感到十分的开心,可以感受到唐他内心的那种感觉。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种在美国的种族歧视,白人托尼和黑人唐雪莉在巡演中慢慢的改变。唐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知书达理,为了自由行动着;而托尼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油嘴滑舌,却胆识过人。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是托尼的妻子,她是一个善良,没有一点种族歧视的人。

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奥斯卡电影奖在于把固化了的种族人设巧妙的对调了。最后分享一条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格林写道:“在不久的将来,这套书将不会再出版。到这本书停止发行的那天,我们的好日子就到了。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不必再受如今尴尬歧视之苦。”

【《绿皮书》观后感】

八(8)柯苏冉

看完后,感触很大。

影片的故事起伏不大,是仅仅的叙事,却给人深深的震撼。

两位主人公的几次上车下车,预示着两人之间的微妙改变。

从拿到手的绿皮书开始,肯德基、幸运石、写信、遇难、化险,在走走停停的过程中,两个人逐渐敞开心扉,接受自己,解除偏见,互相尊重。

刚开始托尼对黑人的成见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影片开场不久就扔掉了两位黑人员工喝过的杯子 。到后来成为雪利的司机,他从开始的桀骜、偏见,到后来见证了雪利的优秀,接受了雪利的优秀,同时被这种优秀所感染。

雪利本身是个足够优秀的人,一般来说跟托尼这个老粗在一起理应学不到什么,但他却得到了走出孤独的勇气。

在电影中随着旅途的进行,我们能看到两人相互影响,不断改变与成长。我觉得,这种看得见的成长才是最打动人的。

在影片中,雪利博士是一位极富教养的钢琴家,理智地克制自己所有的情感,将自己训练成一位优雅而忧郁的贵族。然而这样的他,是不快乐的。他属于黑人中的异类,白人中的笑话,他永远无法融入这个世界。然而托尼出现了,他拿着炸鸡告诉雪利:“我父亲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都要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最后一顿。”

最终,雪利博士敞开心扉,接过了托尼的炸鸡,走出了寂寞,更是收获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影片的结尾,雪利敲开托尼家的门,当托尼向家人介绍雪利后,寂静无声,面面相觑。而下一秒,众人欢庆,将雪利拥入房间。托尼的夫人拥抱着雪利“谢谢你帮他写那些信”与“谢谢你把丈夫分享给我”相呼应,是如此温馨。

【中间者——《绿皮书》观后感】

八(8)董钊恺

看完这次奥斯卡奖最佳电影《绿皮书》,令我有了很深的感触。

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不仅仅是主人公托尼和唐纳德·雪利之间那跨越种族的、无比深厚的友谊,电影还想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

且抛开两位主人公,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这部电影里只出现了三种人:白人、黑人,还有一种“中间者”。其中前面两种是两个完全的对立面,互不干扰,两派人各有各的生活。

但还有一种“中间者”,就似黑与白之间那显得有些多余的灰色,这种人不被白人或黑人接受,只能自成一体。他们就像一群流浪者,寻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而托尼和唐纳德就是这样一类“中间者”。在电影中有一段场景,在托尼和唐纳德从拘留所放出后,托尼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天,我可比你黑多了!”这句话看似调侃,却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托尼所指的“黑多了”其实不代表皮肤上的黑,更多的是在说他的生活,因为他身为白人,却在过着黑人的拮据生活,到热狗店里比赛谁吃的多,依靠这种方式去赚钱,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托尼的生活方式与黑人无异。在白人堆里,他觉得自己穷的像一黑人,在黑人堆里,他又从来没有被这个种群所接受,因为他们评判的标准是肤色。

著名钢琴家唐纳德也是如此,他打小就非常刻苦地学钢琴,用自己的努力脱离了贫穷,这本来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情,但是当他好不容易挤进白人的阶级社会中,他却发现自己从未真正融入进去。上层社会的白人花钱请他来为他们弹钢琴,借艺术的造诣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教养的。演出完毕,台下一片排山倒海的掌声,但这掌声仅仅是致敬艺术,而不是对唐纳德的赞美。当他走下台的那一瞬间,只不过是个黑鬼,不配受他们白人尊重,甚至连酒店的厕所都不让进,不能在酒店用餐。

这让我们也明白了一点,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就是如此,白人如果没有资产,他就只是白人社会中的黑人,而黑人,再高的成就,再多的资产,也只不过是黑人,他们永远都改变不了肤色带来的歧视,永远都融入不了白人的上流社会,这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改变的刻板印象。

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当时这个大环境下的种族歧视是有多么严重。如果仅仅是呼吁停止种族歧视,那我觉得对电影的理解还远不够深刻。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像托尼和唐纳德这样的人。

他们既不黑,又不白,只是一群“中间者”罢。

【人生苦短,但请别放弃希望——《绿皮书》观后感】

八(8)林心泉

我总感到这个世界博大、慈爱、宽容,自然允许各种各样的人存在,她一视同仁,让他们生活在同样的阳光下。

托尼和雪利博士坐在车里吃炸鸡,我认为是《绿皮书》的高光片段之一。不关乎阶层和种族,两个人只是开怀地吃着炸鸡,雪利博士把鸡骨头扔出车窗的时候像放飞一只鸟。让我想到他一生如何有过这样恣意快乐的时刻呢。雪利博士的确拥有华丽的好生活,但白人给他的只是假惺惺的尊重,他贫穷的同胞也不接受他,他没有归处。所以,他也在别人不知道的时候苦苦挣扎在自己的不幸里。声泪俱下的雨夜,托尼第一次能够剥开博士高贵、矜持的外表,看一看真正的他。本质跟自己一样,胸腔里流淌着热血,心头有爱有恨。

那个平安夜,博士全情投入地弹奏,为美丽难忘的夜晚,为平民酒吧里热情洋溢的客人,为他自己。他乐在其中,姿态飞扬卓越,胜过任何一次于奢丽的大厅。最后,是博士把托尼送回家,那个其乐融融灯火通明的地方,有人在等他,而博士独自回到辉煌的寂寞宫殿。我以为又是冷酒一般悠长苦涩的结局,但敲门声再次响了。门开的一刹那,寂静无声,面面相觑那一刻,我真有些担心托尼的亲人会把雪利拒之门外,幸好,下一秒,众人欢庆,把他拥入了房间。

天地之间,雪利博士孤身一人,朝着无尽的黑暗前行。但幸好托尼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拉住了他,拉住了那一丝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盼望有一双手在无助的时候来临,有时生活会给你很沉重的打击,但请别放弃希望,因为,它终会来临。

这是一个与他人和自己和解的故事,看完只觉得心里被温情填满。

愿你我都能与孤独握手言和。

【 灵魂的相遇——《绿皮书》观后感】

八(8)施雨萱

这是一个关于两个男人的故事,是托尼和雪利的故事,是黑人和白人的故事,是关于灵魂的故事。1962年的纽约夜总会,歌舞升平,是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托尼天生的“胡说艺术”让他在此处如鱼得水。

意外的失业和业界的好名声,让托尼在捉襟见肘的时候,被生活推了一把,推到了雪利这位黑人钢琴家身边,成为了他巡回演出时的专职司机。

此后,一辆车,一本绿皮书,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开始了一段通往南方巡演的旅途,亦开启了两人人生新的篇章。一个是从不为生活设限,恣意而任性活着的白人混混;一个是内敛沉稳谨小慎微,恪守规则而活的黑人钢琴家,肤色的分明和性格的强烈碰撞,让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平凡。

就像托尼第一次见到雪利弹奏钢琴曲时,眼神里的震惊。那个在舞台上演奏钢琴曲的人,仿佛闪着光,触动了托尼的心,那一刻的他一定觉得雪利是这世间最棒的钢琴家。认识一个人,从打从心底的欣赏开始。

两人通过每日的朝夕相处和沟通下,托尼更加了解到雪利与常人不同的喜欢思考,追求平等的,高尚的灵魂,它不会因为深色的皮囊而失色。在这个过程中两人抛去了世俗的种族歧视,形成了一次互相的救赎,给予了彼此间的平等和尊重。

那是最后一场演出,雪利在储物间换好演出服,可当他要在餐厅用餐时,却被服务生阻拦了,他们说这是旧俗是规则,不能让黑人进来;托尼看见这一幕,想要来解决,却被服务生的话触怒了,就在他要动手的时候,雪利说,“我听你的,你若要我演出,我就演出。”托尼摇了摇头,放开了服务生,“我们走吧。”他们来到一家黑人俱乐部,托尼说,“今天,你守护住了自己的尊严。”在黑人俱乐部里,雪利放下架子,融于音乐,放纵恣意,是心灵的释然。在这个平凡又热闹的小酒吧里,博士终于找回了原本属于他的快乐—-做最真实的自己。他有非凡的才华,而且被他人所承认,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他对不公正的待遇不在隐忍,开始反抗,他渴望打破人们的种族歧视观念,得到自己应有的尊重,他不再压抑自己,从而真正找回了心灵上更多的快乐。

在回家的路上,当他们再次被警察拦下,以为又是一场麻烦,却得到了一次善良的提醒;在托尼体力不支的时候,雪利亲自开车将他带回了家;到最后他接受邀请去托尼家过圣诞节,他们热情拥抱……

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成为了朋友?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放下刀叉用手吃炸鸡?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学会忍住情绪?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连黑人用过的杯子都要丢掉的人,在餐桌上喝止好友称呼他们为黑鬼?从什么时候开始,高高在上的他学会低头,隐忍独孤的他学会交流?

朋友是什么?是我们打从心底里欣赏彼此,在漫长的旅途中,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正如这部电影,两人能够有幸相遇,摘下原有的“有色眼镜”看待彼此,打破当时的种族歧视的看法,真正的理解彼此。伟大的友情一定是灵魂的交融,他们能走进彼此心底深处,共同成长。

【 观《绿皮书》有感】

八(20)耿周昊

电影《绿皮书》里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时代。

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南部多州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对于黑人多有歧视性政策。而《绿皮书》就是为这样的歧视而诞生。它全称为《黑人驾驶者绿皮书》。它详细标注哪些旅社、酒吧、加油站是“黑人允许”,帮助黑人同胞们规避风险。

电影名《绿皮书》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邮政员格林编写了这本小册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电影的两位男主角拿着这本绿皮书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一位是著名的黑人音乐家唐,一位是在夜总会打工的白人托尼,被召来当唐的司机。除此之外,电影还展现了很多层面的纠葛:种族歧视、同族不平等、主仆之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等。

这部电影通过隐晦的角度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唐的态度来讲述了当时社会的严重种族歧视。在北部离纽约还不远时,并没有出现对黑人的歧视态度。但当他们逐渐南下去进行音乐会时,田地里耕作的农民默默地看着他,生活中就渐渐出现了愈发严重的种族歧视。

服装店的店主不愿给唐试衣服,俱乐部里的人随意地殴打这位钢琴家,在晚上,他被警察拉下车随意盘问,在他的音乐会前,他甚至不能进餐厅用餐……他深知自己只是被那些“有品位”的人们利用的工具而已。在倾盆大雨的道路上,唐眼含热泪地喊出,我不够黑人,我不够白人,甚至不够男人。一路上忍受的折磨和歧视瞬间爆发出来。这就像是一句灵魂拷问,直击我们的心灵。

“想改变人心,需要的是勇气。”唐完全可以待在城堡一样的房子里,坐在国王椅上优雅地弹琴,而不是狼狈不堪地,被人歧视着开南部巡回演奏会。这一程,唐不是为了的要巡演,他是要去南部,去找回自己。

【 《绿皮书》观后感】

八(20)郑语默

《绿皮书》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受雇于黑人音乐家的白人司机和音乐家到美国南部巡回演出,而遭受到种种歧视的故事,这部电影是在呼吁人们反对种族歧视。

绿皮书是黑人司机的必备手册,里面罗列着所有专供黑人住宿的旅馆。

电影里有许多场景都体现着强烈的种族歧视,比如说音乐家雪利博士在演奏完钢琴曲后想上洗手间,而当地的管家却让他到来回需要二十分钟的黑人旅馆里面上洗手间,白人宁愿延误演出,也不让黑人在白人场所里使用厕所。甚至有一次在演出前,所有客人都在餐厅用餐,而雪利博士被拒之门外!为什么所有白人观众都可以在餐厅内用餐,而作为当晚主角的雪梨博士反被拒之门外?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肤色不同!

白人凌驾于有色人种之上,这是美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即使像雪利博士这样的黑人演奏家,在台上用精湛的技艺,给白人们带来美妙绝伦的艺术享受,每次演出都赢得白人们的高度赞扬,但当他走下台后,又立刻回到了那个被白人贬低的,看不起的黑人。

白人司机刚开始对此不以为然,但当他看到雪利博士遭受种种刻意的刁难,无端的欺凌,仍坚决维护自己的尊严后,他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开始痛恨那些怀有种族歧视的人,最后甚至与雪利博士成为了好朋友。

所有人都应该是公平的,人没有贵贱之分,每一个人都有受尊重的权利。看完《绿皮书》,我更加觉得要公平地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无论他是什么肤色,无论他来自何方。

【绿皮书观后感】

八(20)邵士齐

在五十多年前的美国,种族歧视无所不在。虽然南北战争后美国通过了废奴令,但人与人之间的沟壑,又岂是一纸条文能够消除的?

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下,《绿皮书》的故事开始了。一位生活在美国北方的富裕黑人音乐家谢利,与一位并不是那么富有的白人“小混混”托尼,在当时,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钢琴家想要去南方巡演,想要打破这种种族歧视,打破这种偏见与不公正,并且告诉那些南方的种族歧视者:原先受歧视的黑人,也可以爬上枝头,也可以成就光辉的人生!

于是,音乐家怀着这样的梦,带上了托尼,前往了充满种族歧视的南方。

他们终于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南方对黑人的歧视是根深蒂固的,所谓饭厅里“不接待黑人”的“规矩”,又只是一种新时代的种族歧视。

谢利是愤慨的。他面对着种族歧视的白人在游泳池大打出手,还遭到了两个白人警察的虐待,托尼联系了州长事态才得以平息。谢利不理解:同样是美国,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所谓的“公正”“民主”“自由”为什么到了黑人身上就变成了“压迫”“虐待”“歧视”?

托尼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保护好了谢利。但他不理解,明明这位音乐家已经这么富裕,还要追求自己的权利?他告诉谢利:“你不是住在光鲜亮丽的城堡里吗?为什么你还要闹出这么多麻烦?”

谢利的回答出乎意料。他哭着回答:“是啊,托尼。我住在这座城堡里,但是孤身一人!”

于是我又想起了影片中的一幕:两人的汽车抛锚了,停在了广阔的农田旁。农田里的黑人在辛勤地劳作。田地里的黑人看到车上下来的黑人谢利,身着西装,衣冠笔挺。两个黑人的目光交集,老黑人的眼神里透露着无奈。

同样是黑人,为什么你就不用受到白人的压迫?

谢利不知道。他只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平等。而破除这种不平等,可能需要好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

在平安夜的前夕,谢利将托尼送回了家,与家人团聚。托尼早已摒弃了些许对黑人的偏见,也懂得了许多。

谢利与托尼,或许就是那个时代消除不平等的最好佐证吧。

【勇气——绿皮书观后感】

八(8)叶玥希

《绿皮书》讲述的是一个粗俗暴力的白人托尼,为世界上优秀的黑人钢琴家唐开车,向南方做巡回演出的故事。

影片中有好几个片段,讲述的是因为店里的老板、服务生看唐是一个黑人,所以不让他上洗手间、去餐馆吃东西。这就是当时最严重的问题——种族歧视。但他身为一个黑人,也要维护自身的权益,况且他还是被邀请来的嘉宾,理应接受较好的服务。所以他总是不赞同他们的作法。

他的一次次演出,目的是是想要消除白人对黑人的不公平对待。

在影片的开始,作者抛下了一个疑问:托尼十分不理解为什么唐放弃在纽约第三大道的三倍薪酬,且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却选择艰难地在美国陆地上行走、闯荡。而在影片快要结束时,唐三重奏的音乐伙伴给出了答案。

他说:“因为光靠天赋是不够的,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勇气。”唐正是因为怀揣这样的勇气,才会拿着绿皮书,用音乐来改变人们对黑人的认识。

从整部电影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唐是一个十分高雅的人,但是唯独在一个片段中,我们才看到了真实的他。

这个片段讲述的是托尼邀请他一起用手吃炸鸡,但是唐觉得这是一个不卫生的行为,经过托尼的一次次强烈推荐,唐也无法推脱,于是大胆地放下姿态,啃着炸鸡。然后也学着托尼将鸡骨头扔在窗户外。

作为一个黑人,他学会与自己的同胞一起,在黑人酒吧大肆享受音乐的乐趣。而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人,他学会捍卫自己的权益,当对方不允许自己在餐厅内吃饭时,取消演出。这都是敢于面对自己,接受事实的表现。

都说家是温馨的港湾,但孤独的唐从来不与自己的兄弟联系。他认为即使哥哥知道自己的联系方式都没有来找自己,便也不愿做那个主动的人。

但托尼却看得透彻:“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既然有勇气去改变世界,改变自己又何乐而不为呢?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只有勇敢地面对生活,尊重与温暖便会向你走来。

【傲慢与偏见——绿皮书观后感】

八(8) 祁煜

“他是怎么做到笑着跟他们握手的?因为消去成见,需要勇气。”

——题记

在老师的强烈推荐下,我看了《绿皮书》这部名著的电影。

看完电影,我越想越觉得眼熟,这不就是美国版的《傲慢与偏见》么?

的确,阶级的差异所引发的偏见,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极大的隔阂,即使是夫妻也不例外。

《绿皮书》这部电影的主角正是这样:Tony·Lip,自小生活在纽约某一街区的意大利裔白人。Don·Shirley,混迹贵族圈的天才黑人钢琴家。没错,这部电影的人设就是如此与常人的思想不符,它打破了我们对黑、白种人的刻板印象,更让观影者们直观地感受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

不难发现,在电影中,Don·Shirley先生的身份是十分尴尬的。论天才钢琴家讲,他是贵族圈中重要的一员;但是一下台,他那黑人的身份又会使他如过街老鼠一般,人人看不起他。而且,不光白人歧视他,连别的黑人都视他为“异类”。在电影中,Tony·Lip驾驶的车在路上抛了锚,只能停下来修理。身着礼服的Don·Shirley先生走下车,却看见对面的田地里正在劳作的黑人奴隶像在看怪胎一般地看着自己。

在种族歧视事态极为严重的南方腹地巡回演出,Don·Shirley先生不免遇到许多麻烦:他来到演出地点,想要上厕所时,却被人阻止,更有甚者,指着一片小树林,让他到那里“方便”;他在商店看上喜欢的西装时,又被人拦住,不让他进更衣室试衣服;最令人气愤的是,在到达最后一站演出地点时,酒店的经理竟然不让他进餐厅,还让他在更衣室中“用餐”……面对这些侮辱,Don·Shirley先生选择了忍耐,并且始终保持他的仪态,没有抱怨一句。

也许,正如电影中所言:“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的不仅仅是才华,还需要勇气。”在片尾,Don·Shirley先生放下了自己的包袱,用着平价的钢琴,弹出了自己的心声,而Tony·Lip,也因这段旅程,收获了一段美好的友情。

偏见造就了一个人的傲慢,傲慢使人心怀偏见。

【篇六:《绿皮书》观后感】

这是一部碰撞人性的影片。——题记

《绿皮书》才上映了几天,便获得了一大波好评,并且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最佳影片等多项荣誉。该片主要讲诉了一位白人混混托尼。利普,因为原来工作的地方倒闭,不得不为一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当司机,一路上,他们彼此成就,最后跨越了种族歧视,成为亲密好友的故事。

剧情不算特别起伏,但也一环扣着一环,缓慢的节奏让人有足够的空间思考。影片中,种种对黑人的不公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位著名的钢琴家因为是“有色人种”所以不能弹奏贝多芬、肖邦等欧洲大家的作品,出来演出不仅要受到别人异样的目光,还要面对一次次侮辱和欺凌。而相反,他的司机托尼,因为是白人,哪怕是个小混混,到哪都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这显然十分不公。

但是当我们在谴责电影里社会对黑人的种种约束时,我们也该好好反思:如果非洲地区的国家十分强大的话,还会有人敢当着他们的面叫声“黑佬”吗?在人们的印象中,非洲就是穷、脏、落后的代名词。而问题就在这里,当一个国家落后的时候,就会面临强国的欺凌。世界本就是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这永远是一条不变的真理。

其实每个人都拥有反抗的机会,但就是因为科技的落后和印刻在人们脑中的奴性,将这个原来创造了文明的地区停滞不前。当人类用木棍打鸟兽时,非洲人民用智慧发明了回旋镖,这样更方便于捕捉会飞的禽类;当人类无奈于生老病死时,古埃及人民的医术也是超过当时的所有国家。可当人类发明了手枪、炸药、飞机、大炮时,他们依旧停滞在这现有的文明上,没有丝毫革命性的改革和变动,受人打压时也没有反抗的能力。

而我们中国,也曾今有过灰暗的时期。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在中国领土上烧杀抢夺“满载而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对我们南京的大屠杀,日本人践踏在以中国人的尸体筑成的板油路上,狂笑不止……是什么让这些毫无人性的官兵肆掠我中国的人民?是当时的落后,是落后让那些满脸堆笑的日本屠夫,踩在我们中国人的身体上轻蔑地说声“支那人”。

但不同的是,我们中国人有着强大的信念所支撑!“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千古名句激励着我们每一代中国人。所以,今天,我们才能够读出这样的句子“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棕色的眼睛之中,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这部影片中,许多镜头都值得生活安谧的人们思考:其实你的自信并不完全来源于你的优秀,更在于你背后那个强大的国家!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没有谁比谁高贵,多的只是那一点自信!

我觉得《绿皮书》这部电影不仅是让人们放下种族歧视,更告诉了每一个人:不管你是谁,都有获得成功的权利!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