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失落的昆曲】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痴男怨女们无疾而终的爱情最后都只剩下一声叹息,汤义仍的《牡丹亭》如是,洪昉思的《长生殿》亦如是,那是江南如水的温柔和寂寞。
昆曲是个出生在娄城南河的小姑娘,那是曾孕育了江南丝竹的小城。后来,她在姑苏城里长大,有一口温婉软糯的水磨腔,像春日刚抽条的柳枝似的细腰柔软娇嫩,浓墨重彩的面妆下是清澈的情意。再后来,她遇见了几个落魄的文人,在那最好的年华里,她有了潸然的故事。
我很久以前是学古筝的,但后来不知怎地又非要学琵琶,许是被江州司马的《琵琶行》打动了。老师年过半百,早先唱过越剧和沪剧,兴起时还会唱那么一两折昆曲。很可惜,这么几年也没完整地听过一出《游园》。
可我看见了长生殿里贵妃那场惊天动地的儿女情长,最后还是葬送在了帝国的万里河山之下,魂销马嵬坡。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太白醉酒,孤影成双,落拓的诗人有着世外的轻狂。玉芝兰树的潘郞风华绝代,朱笔亲点的状元意气风发。窦娥清瘦可怜。
前几年在苏州念的时候,昆曲学校来了人说要选几个学生去学习,很可惜,颗粒无收。京剧一些北曲作为守护者甚至是崛起者这么多年来独挑大梁。南曲之中似乎只剩下沪剧越剧撑着门面。自古以来,江南就一味温婉,缺少帝王之气,难以进入人们的视野,除了那东南形胜,自古繁华的钱塘。吴语又作为小部分地区的语言而通行着,又更何况昆曲的语言那本就是吴地之中又一小部分的存在。
时光倒退几百年,也许人们会对杜丽娘,崔莺莺的故事颇有感触,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养在深闺的女子,永远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会觉得张生寡情,红娘不安好心,悠长时光之中,一切都在改变。可那对话仔细瞧瞧又着实有趣。例如,曹芹溪的《红楼梦》中宝黛共读西厢,宝玉一句:“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貎”。虽显轻佻,可又贴切得紧。什么“良辰美景奈何人,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院》中的句子似乎句句都美得不像话,而长生殿是贵妃的每一次回眸都殊色惊人。
可时至今日,这些都已经不适合了,咿咿呀呀的曲调似乎更像靡靡之音,昆曲讲的是小儿女的情人,那恰恰是英雄的气短。温柔乡即英雄坟,于是昆曲披上了失落的阴影。
但她不该绝,旧戏折子过时了,新本子仍然可以写。可昆曲的落寞恰恰应证了没有好的本子的短板。因为方言正在失落,普通话、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以至于方言成了外婆积灰的梳妆盒,于是人们只会说“她”,不会说“伊”,会说“你”而不知“侬”。为你寝食难安远不及为伊憔悴来得有味道。
失落的昆曲背后是姑苏失落的乡音和旧梦。许多年之后,你是否还会记着即登台时的衣带翩跹,开口时的水磨婉转,这不是什么历史名人、明清古迹所带来的印象,而是似水柔情,吴侬软语的姑苏记忆。
【篇二:小区里的理发店】
我家住在一个普通小区,它既不算大也不算美,可小区里的理发店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欢乐。
理发店是由一对父子开的,儿子约有五六十岁,而父亲则是一位七八十岁的长寿老人了。虽然来的客人并不多,但父子俩的脸上却始终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理发店由两间各四五平方米的仓库组成,父子俩各经营一间。仓库只经稍稍装修,便开始运营了。
理发店是我们小区老人聊天、休息和乘凉的好地方。每到傍晚,老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来到理发店门前谈天说地。他们有的在聊家中琐事,有的在聊小区里的新闻,有的在聊新鲜的人和事……知道小区里的邻居们喜欢听沪剧,店主人就特地在屋檐上安装了一个小喇叭,时不时地放上一段沪剧供大家欣赏!
理发店门口是进出小区的必经之路,所以,几乎所有小区居民都喜欢在这里驻足休息。当邻居出门买菜时,总要和理发店里的伙伴们聊上几句,或者呆上几分钟再走;当孩子们在小区里玩耍时,也要和理发店里的大人们大声欢闹。
由于小区物业管理松散,父子俩还义务担当了小区保安的职责。原来,每当快递哥不能亲手将快递送到邻居家里时,父子俩总是热心地收拾好包裹,静静地等待着它的主人来认领。
啊!这真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理发店!如果没有它,邻居们的生活该会减少多少欢乐啊!我们都要感谢这家理发店,感谢这对为小区邻居默默奉献的父子俩!
【篇三:这个人让我很难忘】
落日,让人有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忧伤。一米阳光从窗口透过来,洒在了书桌的ipad上,我正在看沪剧。落日,让我想起了一个令我难忘的人。我喜欢用这种方式去怀念她。
她是我的太奶奶,是我外公的妈妈。她很高寿,到我出生的时候还依然健在,而且耳聪目明,能动能走。太奶奶是我小时候的玩伴。在我的记忆中是如此,但她在更多的时候是在一边静静地看着我玩。每一次一转头,都能看见太奶奶那张慈祥的脸,脸上写满了沧桑,像镀了一层金一样。从这时起,太奶奶的脸就定格在我的印象里。
小路在我太奶奶的老家是很普遍的,我最开心的就是傍晚在小路上走一走。
城郊小路,窄小弄堂,高楼墙挡住了阳光。我闻着这带有泥土气息的小草,看着这被夕阳染红的天空。
这里的一切都能使人的心情平静下来。一座小桥挡住了城市的喧闹,使这里变成了一个宁静的小镇。
太奶奶总是教我唱沪剧,看着她一个个字正腔圆的样子,好是羡慕。但是每当她唱到重要部分的时候,我却昏昏欲睡,等到第二天,我却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但是,好景不长,在我五岁的时候,太奶奶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在床上睡着了,一睡就再也没有起来了……
太奶奶走了,这一座桥隔断了我的童年。我时常会想起,太奶奶跟我捉迷藏,但是,我永远都找不到她了!
我们一家从上海搬到了深圳,而今年寒假,我又回到了那里,又重温了一遍那个我生活了五年的地方,与那条小路!
太奶奶平淡豁达,朴实内敛,她的一言一行对我有很深的影响,而她,也是我最难忘的人!
太奶奶,我找不到你了!你出来吧!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