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相关作文

【篇一:李府】

暑假终于到来了,我和弟弟就像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有了自由飞翔的时间了,我们很开心。这不,爸爸就带着我们去合肥了。

我们坐上了去合肥的高铁。爸爸说他小时候,火车是开的很慢的,车厢里又挤又脏乱,还没有空调。而我们现在去合肥,只要3个多小时就到了,车厢干净又整洁,座椅坐着也很舒服。用老爸的话说,现在的坐高铁比坐飞机还舒服

到了合肥,爸爸带我们到合肥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去玩。而这里也是古代一个大官的故居——李府。他是清朝的一个大官,因为姓李,所以他的故居就叫李府。从大门进来就看到了他的简介,原来他叫李鸿章。爸爸一边给我们拍照,一边给我们讲解,我都听得入了迷。这里仿佛就是一座历史博物馆,精致的刺绣展现了我们中国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时,也真实地还原了以前中国当官的样子。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马拉火车,因为它把中国人不畏艰辛、勇敢向前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出来。这里还有让我更震惊的是军舰模型,它都是按比例缩小跟真的一模一样,我还看到了一支很长的枪和各式各样的武器。爸爸讲了好多的故事,我听到了李鸿章举办洋务运动的故事,他想把咱们中国也变得强大起来,也听到了李鸿章代表朝廷签订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的故事。虽然我听不太懂,但我明白,那个时候的中国经常被人欺负,就是因为我们太落后。参观完李府后,我突然觉得我要学习的东西好多呀!

【篇二:读书让人更美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可以开阔人的视野,使人从书中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伟大的毛泽东主席一生到过的地方并不多,也没有留过洋,但他通过读书对世界各地了如指掌,对世界上的事情谙熟于心,于是,就有了“三个世界”的雄伟论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李白的生花妙笔让多少文人竞折腰,得益于铁杵磨成针的读书精神。犹太民族之所以巍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历经一千多年不忘复国大业,除了铭记自己的信仰,更重要的受益于读书,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酷爱读书的民族。

最是书香能传家。晚清著名洋务运动领袖曾国藩读书甚多,家教颇严,才有了曾氏子孙在世界各个领域的非凡影响。

读读书吧!读了李白的诗,让人充满浪漫;读了杜甫的诗文,让人忧国忧民;读了辛弃疾的词,让人充满悲壮;读了柳永的词,让人变得婉约;读了毛泽东的诗词,让人变得豪放————读书让人充实,让人含蓄,让人美丽!

【篇三:敢于打破习惯】

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帮助人们,可是,有时候习惯也会给人带来不幸。住在大路上小水坑的青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不想搬离习惯了的地方,最后惨死车轮之下。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打破习惯。

敢于打破习惯,也要敢于打破定势思维。思维的定势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可是有的时候,也会将我们的思维禁锢,从而导致失败。诸葛亮的“空城计”正是利用了司马懿的定势思维。率领老弱残兵,大开城门,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悠然自若,城中安静详和,这样的城门大开,反倒让司马懿不敢进城攻打,只得率兵返回,以他对孔明的了解,他断定城内埋伏重重,攻打定会惨败,所以放弃。

而诸葛亮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了解的思维定势,反其道而行,佯装城内祥和景象,吓退了司马懿,保住了城内的安全。正是诸葛亮敢于打破习惯,不被思维定势所困,反其道而行,才能不战而胜。可见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性。

敢于打破习惯,也是要敢于打破陈规陋习,向先进文明学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洋务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以奕、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人士,敢于打破“天朝大国”观念,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和民用工业企业,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企业,开创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先河,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那时开始发展。

试想,若没有洋务派首先创办的民族资本企业,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恐怕还得落后一些时间,那百姓的生活将更加痛苦不堪,“实业救国”的热潮或许不会兴起,中国的美好明天将不会那么快到来。可见,敢于打破习惯,敢于打破陈规陋习,是一件多么有利的事!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形成习惯需要21周的时间。可是一个人敢于打破习惯却只需要一秒的时间。若在住在池塘里的青蛙劝住在小水坑的青蛙搬到更安全的地方生活的时候,住在小水坑的青蛙能在那一秒敢于打破他的习惯,考虑追求更安全、更舒适的生活,搬到池塘去生活,那么它的命运便不会如此悲惨。

青蛙的故事也警醒我们,不要固守习惯,要敢于打破习惯,打破思维定势,追求更好的生活,获得更大的成功。

【篇四:长成一棵树】

若有人要问起我最想要去的朝代,我会说,清朝。我想要长成一棵树,穿过历史的长河,遥遥望向那洋务运动时汉阳铁厂升起的浓烟如青龙扶摇直上青天。

我想长成一棵树,长成一棵如曾国藩一般沉稳虬结的大树,遥望那长江航船扬起风帆。

当年曾国藩推荐张之洞入朝为官后,不久与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上书联合办起了洋务运动。安庆内军械所的炉火烧起来了,轮船也轰隆隆驶出港湾,浓重的烟柱从汉阳铁厂高耸的烟囱里升起来了,像是一场无形烽火里的狼烟。曾国藩和张之洞一同站在高地上远眺他们的成果。刚刚生起自豪之情,目光又移到对峙一旁停泊在港口的外国商船。谁都没有言语,但谁的目光又是如此坚定,脊背也挺得更加笔直。

那站在高地上的背影,在风中站成了一棵不畏风沙的白杨。即使面对科技上的巨大差距,也要坚强地挺立着,挺立着,昭告着一个民族的气节,一个民族的风骨,那叫奋发图强,不甘落后。

我想长成一棵树,长成一棵如李鸿章般高耸挺拔的大树,同看那大海碧波彼岸叫祖国的大陆。

当年李鸿章奉命去签订《马关条约》,隔着一程山水来到日本马关。签订的时候日本人并不满足,哇哇嚷着要再割下山东半岛。李鸿章坚决不让。日本人火了,拿枪上膛就向他开了一枪。李鸿章被这一枪打得跌下椅子,全场顿时安静了。突然,一只手从桌下伸出来,攀住桌角。李鸿章满脸是血地从桌子下爬起来,拉起椅子,抹了一把血,坐得依旧如来时笔直:“地,是不会再割的;要命,这里有一条。”

那是怎样挺直的脊背,一定如一棵苍老了也不朽的胡杨,坚强地挺立着,挺立着,昭告着一个民族的尊严,一个民族的风骨,那叫不卑不亢。

清朝末年,那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为耻辱的一页,但是,在那样的黑暗中,仍有这些人,这样的人,用他们坚定的躯干和笔挺的脊梁彰显着一个民族的尊严,民族的风骨。总有那么一天,他们的肉体都会被时间的长河带走,但他们的精神却已经如一棵蓬勃生长的大树,长青于林,永垂不朽。

曾国藩是一个人,李鸿章是一个人,张之洞左宗棠恭亲王都是一个人。一棵树成不了森林,但一棵树播下的种子却可以长成森林。听那风声吹过树梢,那是他们的语重心长吗?看那大树躯干虬结,那是他们的顽强见证吗?

我不要成为江南岸边婀娜多姿的杨柳,也不要成为被安逸生活冲昏头脑的温室里的花朵。我想要长成一棵树——一棵虽然还小,却已如先人那般拥有笔挺脊梁的树!正如那句话,少年强则国强,我要更努力生长,生长,直到有一天,长成和曾经的那些树一般,甚至比他们更高大的——新世纪里的白杨树。

【篇五:给陶渊明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陶先生:

您好!

在我的脑海中,“住着”许多德高望重的古代文学者。唯有一位先生,一位令我深深钦佩的先生——以下是我对他的总结。

爱菊君子与墨水先生

他风度翩翩,偏爱菊,爱它隐逸而又坚毅的品质,他视菊为君子,而我视他为君子中的君子。“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想这些诗句不仅是对菊,更是对他自己最好的诠释。

清廉人与低调学者

我与他的邂逅是通过《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后来我们也学习了他的作品《五柳先生传》。他的文采比较随性,“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从这里可以由门阀制度体现他的低调,但是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中却委婉地借别人的口夸自己。说他廉正,绝不是“吹出来”的,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是令人感慨万千!

爱国的隐士

他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他希望自己可以为国家作出贡献,但他有心无力。他不是李鸿章,李鸿章有实力和地位,面对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以号召爱国分子进行洋务运动。他知道自己家道中落,既没权也没势,人微言轻,加上他为人正直,不愿去攀附朝中权贵。最后他才选择"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尽管"单瓢屡空",但他依然过得很自在,他的高尚情操是我们难以估摸的。

相信您已猜到了,这位先生就是您啊!不要问我为什么,只源于我对你您有着太多太多的赞许与崇敬。

此致

敬上!

一个来自21世纪的学生

2017.5.28

【篇六:关于价值观的作文】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坚守自我,能守住的信仰,不要改变,这是他能不变价值观,只有改变价值观,才是真正的改变。只有有能力改变他人的价值观,才是“强人”。

派别不同信仰不同。儒家学派能不断发展壮大,是因为他能够不断吸纳子弟,不断传承,他们会不断授课,使他们思想改变,认同儒家思想,成为真正的弟子,他们改变了弟子们的价值观,让弟子崇尚三纲五常,礼仪名教。弟子们的价值观一经改变,便开始信奉儒家学派,传承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经久不衰,传承了千年,跨过了不同时代,不同时代都有与之价值观相同的人去传承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也是如此吧。改变价值观是什么?是改变它具有稳定型持久性的思想。

改变价值观,改变了中国停滞不前的发展状况。洋务运动是中国通往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洋务运动是上层知识分子,资产阶级领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虽然目标远大,却以失败告终。但洋务时期派出了许多留学生去往日本欧洲等国,等他们学成归来后,带来西方先进的思想,使中国人逐渐了解到西方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不再固步自封。不断学习西方,追赶近代化步伐,使西方近代化不断进步。新文化运动也是去西方学成归来的学习为中国人洗脑的运动,他们写白话文,用文章小说让中国人认同西方先进的思想,潜移默化的改变中国人,是中国人觉醒。使中国发展。他们为什么改变价值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他们腐朽陈旧的思想,推动社会进步。

电视节目可以传播各种文化。现在各个电视台都有一些外国的电视节目,美剧泰剧韩剧也占领着中国电视。而外国也播着中国的优秀电视剧作品。思想上总会发生碰撞,美剧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也不断被我们了解,也有一些人开始赞同那些思想,这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有所改变。如何改变价值观?要不断传播优秀的文化作品。

中国要想成为强国,就必须不断用优秀的文化作品改编其他国家人的价值观,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成为“强国”。

【篇七:我为什么求学】

鲁迅求医,是为医治国人的身体,想要救国,弃医从文是为了唤醒被麻痹的中国人,唤醒一个个“麻木的看客”。

而我为什么求学?难道也是为了拯救这个充满奴性的国家?似乎是这样,现在辛辛苦苦的学,最终是考上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倒不是没有可能成为“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自以为是在吸收“多元的文化”,“深造”自己,殊不知正在将家户变卖给一伙蓄谋已久的强盗。

就因为“没有吃过人孩子,或者还有?”人们只是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却不知怎么“救救孩子”。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最终是失败了是因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西方又有了创新来打败你,可我们始终不懂创新,用先进的事物与他人抗衡。

而我所迫切想学到的,也是最需要的,就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盲目地抄写。

这就是我学习的目的,学习用一种新思维与他人抗衡,而不是闭眼做瞎子,低头做奴隶。

【篇八:让我们做一个文明的读者】

我爱图书,愿意在它的熏陶下成长;我爱图书馆,愿意在它的怀抱中阅读。

我家附近的老年协会中有一个狭小的图书馆,图书馆虽小,但对我的吸引力却很大。其中,对我吸引力最大是历史类书籍。一场场惨烈的战争,一个个勇猛的人物,一页页生动的历史,都在这浩瀚的史册里发出亮丽的光彩。在抗日战争中学会团结、珍爱和平、在困难时刻与国家共渡难关;在洋务运动中学会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来提高自己。

后来,文学作品慢慢与我靠近,我渐渐地对文学作品产生了兴趣。发人深省的故事、热情奔放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达,都在这璀璨的文学星空里熠熠生辉。在《简爱》中学会坚强、勇敢;在《水浒传》中学会行侠仗义,朋友之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然而,有一天,当我跨进图书馆的门时,眼前的画面惨不忍睹。一本本图书杂乱的躺在桌子上、地上,童话类的书籍放在历史类书籍的书架上,椅子也东倒西歪。原来,这里来了一群吵闹的小朋友,由于不清楚图书馆的规则,而打破了图书馆原有的宁静。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我便在那里担任起了图书管理员。每天负责借书、记录图书的借出情况、打扫图书馆的卫生、整理图书,将图书馆打理得井井有条。

图书馆中每天人来人往,忙得不可开交,人们在获取知识后常常用脸上的笑脸来表达喜悦,这也让我心中喜滋滋的。

不仅如此,这一工作使我的阅读习惯也有所好转。以前的我,走进图书馆后,挑选出自己喜欢的书本,找个安静的位置坐下,静静地看着,却从不在意是否弄脏或弄破了图书。然而现在担任了图书馆了以后,才明白书籍也需要受到读者的尊重和保护。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而图书馆就像一个厨房,里面摆满了美味佳肴。

知识改变命运,而图书无疑是传播知识的最好途径,图书馆是传播的最佳场所。

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让我们做一个文明的读者,积极地走进图书馆,为建设书香社会做出贡献!

【篇九:福州三坊七巷游记作文】

福州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的街区了。今天,我来到三坊七巷,领略了福州的风景名胜。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所谓的“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刚走到三坊七巷,就看见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我想:啊!好好看,这一定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吧!真古老。想着想着,我又看见许多屋子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怪不得说三坊七巷是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了。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导游姐姐说在三坊七巷出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等人才。“如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他是揭开中国近代史序幕的杰出政治家,又是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中国“船政之父”沈葆桢,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被推向前台。他担任福建船政大臣,负责造船、练兵和人才培养,为组建福建水师、南洋水师而努力,成为早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宗彦是近代的“陆军之父”,他主张:“为今之计,莫若先尽各省已有之饷,练各省洋操之兵,但求其精,不患其少。”即以新法精练陆军。还有人称“世纪老人”的大作家冰心,她是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要知道冰心奶奶是我学习的榜样。

可别小看三坊七巷,它也有自己的传统小吃。牛滑、香鸡、荔枝肉、太平燕、佛跳墙、春卷、光饼……真是想想就让人回味。

参观完了三坊七巷,我这才真正感受到:三坊七巷是福州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篇十: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个世界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远古时期,世界简单得只有白天和黑夜:天亮了起来捕鱼打猎,夜深了就休息;到后来,电灯泡的发明打破了自然对人类起居生活的束缚,我们开始学着享受不一样的黑夜;再然后,整个世界又快速地被各种各样的新玩意儿填充着,直到如今这般琳琅满目。

可是叫原本习惯于简单生活的人们,突然面对这份琳琅满目,难免不知所措,左看看、右看看,在绚丽的光芒中有些迷失。这就是所谓的“碎片化”。我们游走在那些新奇的人、事、物间,把自己的白天黑夜分成了若干的小块。

碎片化生活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在现代社会,每个人每天要处理的事件远远多于古人。就以读书学习为例,最早的私塾只教授四书五经,随后添加了数学,洋务运动中又引入了物理、天文、外语等学科,直到如今发展为十门文化课,再结合各种素质教育,学生们便只好将有限的时间分成一个个碎片,忙里偷闲地看几分钟闲书、背两三个单词,亦或是分享几句茶余饭后的八卦。当然,日新月异的发明创造也是导致碎片化生活的“元凶”之一。譬如各类电子产品,就拥有一次又一次诱惑人放下手头工作的魔力,就是那短短五分钟、十分钟的浏览,便悄无声息地将我们的生活分割了。

其实,积极地、充分利用琐碎时间的碎片化是相当值得提倡的。而我们所需要警戒的,是那些浮躁的碎片。在娱乐形式变得日益丰富的今天,能够沉下心来读完一本经典作品的人变得越来越少,能够停下脚步融入大自然的人越来越少,能够“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而这些恰恰便是浮躁的碎片化生活的后遗症。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已经成为了必然,可过上何种碎片化的生活却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世界的复杂和生活的琐碎不足以构成心浮气躁的正当理由,而往往越是在喧嚣中能“静”的人,才会真的有所得、有所成。听闻毛主席年轻时便有意选择嘈杂的环境读书,以此锻炼自己抗干扰的能力,这在日后也转变为他作战时的沉着、冷静、踏实。我想,我们或许也需要培养一种抵御干扰的能力,在碎片化的生活中,保留一片只属于自己的天地。与此同时,学着如何管理生活中的碎片时间也是必要的,所谓日积月累、以小见大,也许一个短短的十分钟不能改变什么,但一千个十分钟却足够我们向着更好的自己迈一大步。

碎片化的生活已然到来,至于如何面对,智者自有所向。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