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们班的“流行风”】
每一个不曾努力的日子,都是对青春的亵渎。
——题记
槌起槌落,槌响人生节奏;鼓声悠扬,奏响生活赞歌;曲调激昂,唱响未来理想。
我是一个外向型的女孩子,十岁时对乐器充满了兴趣,我喜欢每个人在舞台上的样子,那么自信,那么骄傲。常言道:“剑走偏锋,反弹琵琶。”于是,我选择了女孩子不大喜欢的乐器——爵士鼓。
步入琴行,便听到了最里间传来了激昂且欢快的鼓声,是那么令人着迷,那么令人神往。
我坐上了那梦寐以求的鼓凳,手里拿着鼓槌,听着老师讲解着五线谱上的音符,看着老师挥洒自如的演奏,心里想象着自己敲出那些音符的样子……
回到家,我立马投入练习,力求做到与音乐配合到最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枯燥的日子没能摧倒我对它的热爱。看着老师脸上赞许的微笑,我不禁轻扬嘴角,笑了。
老师对父亲说:“这孩子有天赋,悟性高,是棵好苗子,值得您去培养她……”
可是,有些事情并不是天赋能够决定的。时常,我不能让自己满意而随意大发脾气;时常,我不能控制自己而把不满洒在父母身上;时常,我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而产生放弃的念头……
一遍遍练习,一次次失落,又一遍遍重复,一次次振作。挥洒在地上的汗水,有多少人看见?手上因长期练习磨出的老茧又有谁知道?终于有一天,我登上了梦中的舞台。在台上,敲击着那烂熟于心的音符,我看见观众无不侧目、默叹、鼓掌、叫好,我的眼中溢满了泪花。
夕阳西下,最后一抹余晖染红了我的脸颊,我坐在草地上,看着水中嬉戏的鸭群、漂过的浮草,回想着这几年的舞台经历,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浮现,原来拼搏的经历是如此幸福。
回首,我感觉我的世界是如此狭小,仅仅属于舞台;回首,我感到我的世界是如此阔大,因为音乐探索之路没有尽头。
鼓声依旧,生活继续前行;曲调不止,理想还在远方。
【篇二:努力没有白费】
有人说:“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结果的!”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我用努力得到了我该有的奖励!
在一个平平无奇的下午,我的架子鼓老师——张老师。问我要不要去比赛,我当时二话不说就给答应了。自从答应了老师要参加比赛后,我每天下午一有时间就开始“复习。”所谓“复习”就是:我先回忆一下上课时,老师给我抓出来的问题,我要怎么敲,才会把这个地方敲好。在反复练习这个让我绞尽脑汁的地方。到最后再跟着音乐把整首歌敲一遍。就这样,我日复一日的练啊练……
到了7月25日——比赛的日子。在后台时,我手心一直出汗,鼓棒被我摸得“油腻腻”的。当后台的工作人员叫我准备上台时,我顿时不知所措……我先故作镇定的鞠了个躬,然后看似轻松的坐到鼓凳上,音乐开始了……当我听到音乐时,我并没有慌,而是顺其自然的敲了起来。不知不觉,调皮的时间从我自信的时候退场了——结束了,但我感觉有点快。
过了两天,成绩出来了。我获得了金奖,开心得一蹦三尺高!我顺便又查了一同和我去比赛的同学,他获得了铜奖,这是正常的——虽说他之前都是金奖,但这次他练都没练,一下课就跑出去玩。
不管别人相不相信,反正我始终相信:所有的努力都会有收获,如果没有,那应该是你用错地方了。
【篇三:架子鼓比赛】
今晚是我练习架子鼓的最后机会了,因为明天一早,爸爸妈妈就要陪我出发,到淄博参加全省的架子鼓比赛。为了能取得一个好成绩,在这紧要关头,架子鼓老师给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全力备战明天的比赛,在家好好练习准备的曲目,直到不出任何错误为止。
打架子鼓是我最大的业余爱好,我是多么想登台领奖啊!所以我一吃完晚饭,就赶紧兴冲冲地跑到架子鼓前面准备练习了。在我眼里,我面前的架子鼓成了一支任由我指挥的大军。在我镇静的指挥下,本来吵吵闹闹、不成章法的军队,变得整齐有序起来。
首先,我向乐曲“永恒之舞”发起了挑战。“咚”的一声——我用脚鼓吹响了整场战役的冲锋号,只见位于中军的小军鼓、一通鼓、二通鼓和三通鼓各就各位,气势磅礴;位于东西两侧的镲片部队则是充当了战役策应,它们严阵以待,耳听八方,随时准备出击;而我作为战役总指挥,坐在一匹高大的黑色战马——架子鼓的鼓凳上,从容指挥。我们共同协助使得敌人节节败退,俯首投降。在我的鼓槌之下,美妙的音符们优雅地跳起了“永恒之舞”。
接着,最难应对的乐曲“魔岛”向我发起了进攻。不好!镲片部队回应不及,几个调皮的不和谐音符跑错了位置,眼看就要被敌军“俘虏”。我赶紧调整战略,重新排兵布阵,开始了新一轮进攻。终于,我用手中的鼓棒化解了敌军的强大攻势——让“魔岛”乖乖臣服于我手下。
后来,我又与其他练习曲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出一次错,就从头再来,这番折腾下来,我累得已是汗流浃背了。
经过一晚上的练习,我终于把每首曲子都打得滚瓜烂熟了,此刻的我虽然精疲力竭,但却很开心。我率领我的架子鼓军团夺取了最后的胜利,终于做到了零失误,看来这份作业我完成得很不错!
正当我扬扬得意的时候,妈妈过来催我休息了,毕竟明天还要早起。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架子鼓军队,它们似乎在向我招手,深情地说道:“加油!为荣誉而战!明天我们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