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总有一个角落让我记得】
“俺曾见那金陵王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眼看它起朱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这是孔先生《桃花扇》中的一段唱词,唱出了金陵这座古城物是人非的景色,而在这个城市中,总有一个角落,让我记得。
南京到底是个有文化底蕴的古城。也许,当你漫步在海军指挥学院宿舍时,就无意中拜访了王安石的故居;当你骑着自行车上班,路过洪武路时,才突然想起,这里原来是小周后罗袜生尘之地,在别的城市,也许要立个匾,再拉根铅线以示重要,而南京就让它们生于民间,而安于民间。在这样一座特别的城市里,总有那一个角落,让我记得。
雨后的天空总是碧蓝的,而我总爱到鸡鸣寺上去坐一坐。山上烟雾迷漫,隐隐约约的那几株樱花树,颇有来头,每逢春日,浅色的花瓣簌簌地飘落,那种美丽飘逸,非笔墨可以形容。那个小亭子,叫做豁蒙楼。名字就取得充满诗意。“豁”达于这世间,过得潇洒;“蒙”懂于这世间,万事万物看懂个七八分便好,不必看个通透,打开雕花的窗格格,可以看见台城和玄武湖,景色自是不用说,脑海中即可浮现出玄武湖的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台城的石阶上,踏满了历史时代的沧桑和厚重感。耳边有着风划过树叶的声音,闻着被雨水洗礼后的花草树木的味道。若是再端一杯香茗,捧着一本书,那滋味不言而喻。想起这样一句话:“值此时,好山好水,也是无所附丽的了。”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心情烦闷或是不爽,无论是不是雨后初晴的天气,到了那个角落,就感觉这个世界都是我的,都属于我,无论何时,不论何情何景,总有那样一个角落,让我记得。
该如何表达,何其幸运,生在这样一个城市里,不仅有繁华的街道大厦,也有与霓虹灯一墙之隔的角落,那个总让我心情舒畅,让我记得的小角落。
【篇二:以圈为话题】
圈,圆圈,象征着循环。开始了,就总有一刻回到起点,这就是圈的性质,也是万物的一大规律——周而复始虽然规律不可被打破,但是,这个圈,不一定总是圆的。
作为一个爱好骑车的人,那辆山地车是我独自出行的必备。从家到学校,到培训机构的路以及沿途的风景,对我早已烂熟于心,甚至我都能说出沿途每条路旁大部分商店的门牌号——对于在骑行道上飞驰的我来说,这些数字只是眼前的幻影。
我也说不清楚究竟是哪次,我没有在中山东路和洪武路的交叉口直行——我选择了右转,可能只是没有耐心等那100秒的红灯。一念之间,我已从那早已烂熟于心的景致中离开,踏上了未知的旅途。
那段洪武路,自从我上小学时就不常踏足,陌生的景观如夏日的狂风,夹杂着坚硬的冰雹,向我的心以雷霆万钧之势袭来。那一瞬间,我差一点就动摇了,怕遇上一条更远的路,浪费时间。就那一毫秒,我捏下刹车回头,继续踏上熟悉的路,可那一毫秒,还远未能动摇我的信念:我自愿走上了这条路,我也必须把它走完,不管发生什么。
于是,我横下心,挂上更高的档,飞驰向陌生和未知的迷雾。两旁的景物和中山东路的繁忙和拥挤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树荫下,笔直的骑行道上,几个青年悠闲地蹬车,聊着什么;车行道上,几辆车轻轻驶过;道路两旁,清静的住宅楼刚刚比那水杉高出了几个角,好似好奇的孩童探出头来,端详着大千世界。想着中山东路上的车来车往,两旁高楼鳞次栉比,周末出来购物的人们挤满了人行道,还有每周日在此为之眩晕的喇叭的嘈杂,我不禁在这安详而轻松的慢节奏世界里放慢速度,摘掉耳机,慢下来欣赏。对于追求速度的我,这不正常。
骑了20分钟,我到达了目的地,一看行程,发现这条闲适而又美丽的路,也没有比我原来那喧嚣伴随的路远多少,最多多了几百米,而这多的几百米,却让我免于被世俗的喧哗淹没,而是让我放慢了步伐,体会到了我不常经历的清闲。
那生活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当要反复到达一个目的地时,不可能只有一条路,而你所走的路也不一定是最合理、最佳的选择。此时,转一个弯,换一条路,或许会让你看到更多,让你体会更多。一个圈,是可以被变换成其他许多图形的,而这些图形,周长都是相等的,为何不换着多走几个图形而不是你一直走的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