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想回到汉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强盛的一个国家,无论是从军事方面,还是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想回到汉朝,更深入的了解汉朝,特别是当时的文化与服饰。
汉朝文化又称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受到了东西方的现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羡慕。但是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汉朝文化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为:“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汉代治国理政中,既用法家之法,又用道家思想,特别是文景时期,还辅以儒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而从汉武帝之后,统治者确立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并以法家思想为辅,形成当时立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即先用德礼教化,教化无效再施之以刑罚。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
说完了汉朝的文化,再来说说汉朝的服饰。汉朝的服饰以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我们汉族传统服饰,也就是现今说的汉服,主要也是承袭了汉朝冠服。汉朝服饰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襦、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妇女穿着的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古汉服的鞋也是很讲究的,在传统绘画和戏曲中体现出来的履与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鞋头往往有翘起的装饰。
我想回到汉朝,去瞻仰“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力量,感受“丝绸之路”的繁华,体会“百鸟朝凤”的风采……去深入了解它的方方面面,吸取大汉精华,为我们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公众号:远方语文)
【篇二:文化之缘】
文化之精粹,烈火之焚烧;磐石之打磨,玉石之光泽。
——题记
沧海一粟,春来东去,传承千年的文化用着它沧桑而又饱满的岁月,一路鞭打,一路灌输。它用月老的红绳系住中华之博大精深。它经过“千遭万锤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改造;拥有过“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崇高志德。
千年前的它拥有璀璨的光辉岁月。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曾冲刷着人类的头脑。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思想文化的见解不同,让他做出了震惊后世的举作。而秦始皇得以一统天下,也是由于学术的思潮致使他用战争获得了各国的臣服,从而这传世的精粹带着它的璀璨,扶起一个个传奇的王朝。
千年璀璨的文化也有它坎坷的一生。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外来文化冲击着我们的文化传承,他们试图用那丑恶的嘴脸将我们的国家变成她们的殖民地!变成他们的奴隶!他们用丧权辱国的条约来分离我们的国家。但,他们不会想到,顽强的文化思想创造了我们坚实的精神堡垒,我们对他们的侵入是反恶之极,也是愤懑之至的。我们用双手将其推出,然而紧跟随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他们又以强盗的姿态,毁我中华之文化结晶——圆明园,焚烧着我中华之血肉。可是,即使这样,我们也不会倒,艰辛的抗敌八年,换回了中华之崛起,换回了千年文化之复苏。正如世人所说:“世上不怕敌人多强大,只怕自己不够坚定”。新中国成立,毛主席致力于用文化的经典教育世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没有任何一件物饰是自然就得以诞生的,都是历经过层层加工,层层打磨,才做出的一件不朽之作。白居易的《琵笆行》、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登高》……哪一件不是佳世之作?哪一件不是流传千古,流芳百世?可这传世之作后的诗人是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与辛酸才得以创作而出的,恐怕没有几人知晓吧?他们就正如这文化,是先由百步穿杨的精神,后羿射日的勇敢,女娲补天的仁慈而逐渐剔旧陈新、取长补短而沉淀出来的,从而才像玉石、钻石那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微风吹动了心扉,尘埃掩埋了旧迹,未来在求知中,而你与我,心与心,文化与潮流却在这冷酷而现实的世界中孤寂地打磨着、变幻着、璀璨着……撕心裂肺。从那个时候起,我发誓会在以后用力地刻骨铭心地活着。时光若静止,一切安好!这韶光多令人厌恶,把原本美妙动人的事物,纂改的面目全非。